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未来

梅慈敏

<h3>【时间】 2017年6月18日</h3><h3>【地点】达日罕乌拉苏木白音锡勒嘎查</h3><h3>【人物】克什克腾旗中小学生</h3> <h3>盛夏六月,草原的春正旺盛着,礕绿的草,碧蓝的天,野花随风蔓延,白云触手可及。蓝天与绿草交接处,便是风吹草低牛羊肥壮。这是草原一年四季中色彩最丰富、生灵最充满活力的季节。走出锡林浩特机场的那一刻,凉风习习,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沁入我的五脏六腑,可以用一个"爽"字来形容。这一片康熙皇帝当年青睐的避暑胜地,如今从北京坐飞机才一个多小时。路况也比想象的好,平平展展,车辆不多,没有污染的苍穹下,广褒无垠的原野一路延伸至天边。</h3><h3><br></h3><h3>每年端午节之后,草原各地的那达慕相继拉开帷幕。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克什克腾旗连续五天的那达慕格外隆重,可惜在我到达时刚圆满结束。我正为自己错过这一盛会而遗憾,无意中看到一则有关克什克腾旗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办儿童祭敖包和儿童那达慕的消息,一看是今年的公历6月19日,也就是第二天,于是临时决定放弃一天拍鸟,次日清晨叫了一辆车欣然前往。</h3> <h3>司机在白音敖包接上我之后往西行驶,一路还热心兼职导游介绍当地风光。他指着左边的远山说:那就是大兴安岭,草原从那里开始,山角下是我前一天下飞机后经过的锡林格勒草原,我们正在贡嘎尔草原上奔驰,右边也就是北边,是呼伦贝尔草原,直通蒙古国和俄国。这三大草原连成一片,只是行政管辖上的格局而已。我以前一直没懂三者间的地理关系,如今置身于其中,直观而又令人难忘,可惜为了赶路,沿途没有停车拍片。<br></h3> <h3><br /></h3><h3>【儿童祭敖包】</h3> <h3>儿童祭敖包以及之后的儿童那达慕和更为壮观的大人版一样,也是一年一度,本届活动地点在达日罕乌拉苏木,位于克什克旗西北部,坐落在浑善达克沙地和贡格尔草原交接处,风景十分秀丽,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碧波荡漾的湖水,背景里还有巍峨群山。这块风水宝地距旗政府所在地约90公里,既是一个畜牧业大苏木,也是旅游业大苏木,境内旅游景地诸多。</h3> <h3>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敖包在蒙语中意为"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堆、土堆或木堆,也有用树枝垒成,旧时在辽阔的草原上作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平安的象征。祭敖包时间选在每年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但各地区风俗习惯和习俗不同,所以也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h3> <h3>蒙古族祖先视天地为人类生存的依赖,特别崇拜天地神,祭敖包也就成了蒙古民族崇尚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有供祭熟牛羊肉,男女老少膜拜祈祷,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牧民们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边走边往敖包奉上自己心爱的食品或物品,求天地之神降福,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今年因为干旱,祈求老天爷降雨便成了牧民及其孩子们祭祀时的一大心愿。</h3> <h3>敖包的树枝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有经文。</h3> <h3>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过去祭敖包和开那达慕大会时马到人到,牧民们骑着马、赶着车,成群结队,熙熙嚷嚷。近年来随着牧民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汽车和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代替了传统的马和马车。</h3> <h3>这一天,孩子们穿着蒙族盛装,兴高采烈地在大人们的陪伴下闪亮登场。草原是无边无际的纯天然氧吧,草原的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健康。</h3> <h3>环保已成为草原未来的重大项目,也是祭敖包期间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几位中学生们提着袋子收集垃圾,宣传环保。</h3> <h3>兄妹俩有点怕生,总的来说内蒙孩子比新疆孩子害羞一些。</h3> <h3><br /></h3><h3>【儿童那达慕】</h3><h3><br /></h3><h3>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quot;慕&quot;意为"娱乐"和"游戏",是蒙古民族长期游牧生活中沿袭至今的民俗活动,也是庆祝丰收的盛会,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那达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那达慕的的是《成吉思汗石文》,早在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他每年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举行那达慕。</h3><h3><br /></h3><h3>那达慕源于祭敖包,所以通常前后一起举行,那天上午的儿童祭敖包活动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儿童那达慕,草原电台的著名播音员乌力根任主持人,虽然说的是我听不懂的蒙语,但阴阳顿挫之间令人感觉到他饱满的热情。我要了一张节目单,也是满纸蒙语,让我这个从美国来的汉人一筹莫展。此次儿童那达慕一共持续两天,第二天还有赛马,可惜我未能亲眼目睹。</h3> <h3>克什克腾旗和苏木(即乡镇)共有十四所中小学,大约四千名孩子。来自各个学校的孩子们在团团围坐的天然舞台表演了各自带来的精彩节目。</h3> <h3>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和着手鼓的节奏,时而诉说着牧人的淳朴善良,时而奏出草原的旷远无边。马头琴吉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是蒙古族家庭必备的珍贵物品之一,通过一个短暂的节目,我们可以对新一代的传承窥见一斑。</h3> <h3>演出期间,不断有年幼的孩子摆脱大人的看管上前参与,给场景带来不少即兴的互动,充满童趣。下面这个小男孩还拿起舞蹈演员的道具,象模象样地将羊鞭来回舞动,十分逗趣,连女演员也乐得合不拢嘴。</h3> <h3>蒙古族人民向来能歌善舞,观众里不断有孩子载哥载舞,即兴发挥。这对姐弟俩兴致勃勃,姐姐是个天生的舞者,也是阳光的化身,那满脸的喜悦配上活泼的舞姿,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甚至有些喧宾夺主。</h3> <h3>小男孩们可能比小女孩们更大胆些,节目间隙在"台上"奔来跑去凑个热闹。</h3> <h3>蹲有蹲相</h3> <h3>站有站相</h3> <h3>我最喜欢的节目是下面这个顶碗舞,小姑娘旋转着舞动着,那叠碗却始终稳稳当当地留在她头顶上。</h3> <h3>草原的天说变就变,中午一场倾盆大雨,给之前祭祀求雨的人们带来惊喜与欢乐。雨前雨后的多云也给我的摄影带来柔和的光色,而不象之前大晴天的大光比难以拍摄。</h3> <h3>当天下午还有儿童摔跤比赛,欲欲一试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安排下按年龄排队等候。</h3> <h3>博克(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如今,博克和马头琴等7项民族文化艺术已作为瑰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这两个小男孩虽然不到可以参加摔跤比赛的年龄,但也在一旁像模像样地比试一番。</h3> <h3>巾帼不让须眉</h3> <h3>与大人摔跤手在比赛时身着摔跤服"昭德格"不同,儿童那达木的摔跤没那么正式,一般便服上阵。只有年龄大些的孩子穿上皮坎,坎肩上有铜或银制作的泡钉,以便于对方抓紧。</h3> <h3>"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歌中唱的,我终于亲身感受,这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不过,后一句也许改成"陪你一起看那达慕"更好。在为这一篇文章查找资料时,我发现今年5月北京首次举行了儿童那达慕,规模蔚为壮观。在为少数民族文化广为流传而欣慰之余,我不禁想着此次草原之行,还有什么比当地的原汁原味更有意义呢?</h3><h3><br /></h3><h3>草原的未来在于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在牧二代大军已进城务工的今天,这些牧三代们的将来会在何方?</h3> <h3><br /></h3><h3>© C. Mei 梅慈敏 版权所有</h3><h3><br /></h3><h3><br /></h3><h3>【草原系列】</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6a7ti2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巴彦查干</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6oytao7"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乌兰布统</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79otxy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达来诺日</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7acy32y"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翁牛特旗</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7i97j7u"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乳香</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7q0bul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孝心</a><h3> <h3>【关于作者】 梅慈敏,自由摄影师兼撰稿人,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特约作者。出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 语言文学系,1985 年赴美留学,1992 年开始学习摄影,近年来 聚焦世界各地人的传承故事和鸟的湿地故事,因为两者皆在日 渐减少。 2018 年 3 月《鹤之旅》摄影个展由美国休斯敦美术学院举办(2018 国际摄影双年展分会场)。著有《手工匠人》摄影故事专集。 </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XjGYQlPLRrc56rSqu7qA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新书访谈</a><br></h3> <h3><a href="http://eshop002.vpubao.com.cn/index.php?c=item&amp;shop_id=65708863&amp;goods_id=24" target="_blank" class="link" data-link="create"><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网购链接</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