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还是需要懂得一些心理学

红叶陈老师

<h3>家长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时候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惊慌失措,解读不了孩子某些行为,往往也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如果家长懂得一些心理学,用心理学教育孩子,能解决家长不少教育烦恼。小编就借此机会介绍两个心理学效应,家长能时常用上!</h3><div></div><div>罗森塔尔效应</div><div>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有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地,如果家长对孩子存在偏见等消极态度,孩子就有可能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div><div>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之前,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名单发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实际上名单上的孩子只是他随机挑选的。</div><div></div><div>8个月后,名单上的孩子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各方面也都表现得很不错,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div><div>罗森塔尔的实验之前的名单让老师们相信,这些孩子一定能够大有前途,所以给他们给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些孩子又能感受到老师校长等的关爱和期望,自信心由此增强,所以比其他孩子更努力,进步得更快。</div><div>最好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母亲就是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他成为天才。</div><div>爱因斯坦小时候经常被人看不起,甚至校长说以后“没出息”。爱因斯坦的母亲不信,一路上都积极鼓励他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差,因此促成天才诞生。</div><div>那罗森塔尔效应该怎么用呢?当孩子成绩进步时,恰如其分地表扬他鼓励他,不夸大事实不做表面功夫。家长可以奖励他喜欢的学习用品,但最好不是玩具和金钱。家长也可以适当地用激将法,“某某同学考了90多分,这个分数很厉害了,我觉得你不太可能考得比他好了!”需要注意的是,激将法要合理使用,不能让孩子觉得你看不起他!</div><div><br></div><div>德西效应</div><div>奖励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奖励,却未必能事事如意。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有所降低。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div><div>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有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难题的解答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若此时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了学习兴趣,也就降低了学习效果。</div><div></div><div>德西效应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比如,父母经常会鼓励孩子,如“如果你这次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元钱。”“要是你能考进前五名,就奖励你一双新鞋子。”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方法,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浇灭了。</div><div>因此,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用具等,或者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益于成长的精神奖励。</div><div>适度的奖励,最好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不应该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依据,说好的奖励要及时兑现,这样做,家长就能很好运用德西效应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