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大象</h3><div>配乐:《读书郎》</div> <h3><br></h3><div> 读书,写字,从小练就的看家本领。那时读书,头悬梁锥刺股。那时写字,一撇一捺方为人。</div><div> 时代,飞速发展,自从有了电脑,逐渐替代了写字;自从有了手机,逐渐代替了读书。</div> <h3> 而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如今,写几个字,字乱如麻,如今,读一会书,两页不到,进展不下去啊。人心浮躁可见一斑。通病吧?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是和孩子约好的读书时间,他拿一本,我拿一本,不知道是我陪他在读书,还是他在陪我读书,他读得趣味恒生,我读得百无聊赖,可是,我得坚持。读一篇短文章还可以,或者时政类的例如《南风窗》或者《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还行,元旦前后读了当代作家迟子建的一篇长篇小说,其实不过十几万字,如今还有数十页撂在那里没最后读完。<br></h3><div> 这就是一个当初读中文系的学生的现状。想想大学里,一两天就可以读完一本长篇大作,一星期就可以掌握一个作家的大致文风和作品,那时满脑子都是托尔斯泰,都是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满脑子的之乎者也,看到喝酒的,就会条件反射般想到鲁迅作品里的孔乙己。文学的饭,到现在早已消化殆尽,现在再问我谁写的哪部作品,我基本上都能张冠李戴。</div> <h3><br></h3><div> 大学毕业入世十三年,社会的大染缸,把每一个人都改变了颜色。棱角磨平,默默承受忍受,为了家庭,为了柴米油盐,理想破灭,激情褪去,剩下的,就是时代的烙印,都是低头玩手机,都是猎奇别人的朋友圈,发自己的朋友圈。也读书,不能说不读,可多是千篇一律的网络作品,大吹大擂,本故事纯属虚构,博得一时的读书瘾,可大脑里剩不下什么真正的东西。</div><div> 记得毕业那天,我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麻袋的各种书。我那时已经确认到长春工作。于是写好姐姐家的地址,邮寄。到了长春,是大姐夫和我一起肩扛着拿回家。也是第一次办理火车托运。沉啊!真沉。现在,办公室里的橱柜里,也藏着整齐的一摞摞书。崭新崭新的。有的还塑封着塑料皮,一次也没打开。</div> <h3><br></h3><div> 我承认,我如今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我的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无一不有读书的影子。小时候读的书,字里行间,对我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曾经真的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刻苦学习刻苦读书。作为一个又一个农村长大的娃,读书,考大学,多少年会一直是农村孩子想出人头地的最佳选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多了,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否则,挤在山沟沟里,春夏秋冬看到的就是那么井底之蛙的一片天地。重复“长大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养牛。”的古老故事,也许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一种幸福,可是,人的使命就是不断在追求,不断在拼搏,不断在折腾,不断在嘚瑟。</div> <h3><br></h3><div> 读书,书里不仅有天文地理,更有别人的叱咤一生,有别人的活法,可以追随,可以借鉴。从书中,我们认识到人的喜怒哀乐,人的七情六欲,认识到时间的无情和稍纵即逝,认识到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无限。同时,我们就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估量自己。</div> <h3><br></h3><div> 一本书,读透,读够,就足矣。完全可以通天下,知晓四海八荒,人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是通的,人的短见,人的长理人伦,放之自然,你会发现,彼此彼此。人离不开自然,因为人就是自然的一个种类而已,确切地说,只是自作聪明的那个种类。我们读书,我们智商情商高的同类,写书,都是在找寻规律,我们人类自身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爱情繁衍的规律,人和人之间争斗的规律而已。我们作为读者,一旦发现书里字里行间与我心有戚戚焉,共鸣,那么,就说明,我们都是一路货色。我们同时又在寻找我们和自然宇宙的规律。这个比较难。或者说,有时候我们灵光一现,发现了一点点人类和自然宇宙的规律时,我们同时得到我们做得不对不好时,我们更愿意掩盖,更愿意语焉不详,或者转移话题,耍点小聪明吧,反正稿费挣到手,我们用来吃喝玩。探寻我们脚下的地球,探寻我们头顶飞来飞去的星星,恒星,行星,不玩了,玩不动的。</div> <h3><br></h3><div> 书读百遍,其义才见。何况现在一遍都完不成呢。放下手机,离开微信,有时,读一会书,不耽误啥,却可能有所收获。</div> <h3>本文作者:大象。70后。生于内蒙古,现工作长春。中文系毕业,工作十四载却和文字无缘。闲暇时,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不求专业,不索知音,只是漫步人生中留下一串串脚印。所发文章,每一篇文字都是原创,配图都是原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