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国南征,苗人被迫进行大迁徙,苗人和犹太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苦难深重的民族

我的左手在右边

  (转发分享)虞国攻打崇国之后,古崇国的上层贵族遭遇了一番大变动,但是随后不久,虞国就丧失了对崇国的控制,古崇国得以继续帮助东方各部抗洪治水,休养生息,韬光养晦。 同样的,被虞国压着打的三苗联盟,也在随后的100多年里,闷声发大财。虽然在4200年前左右经历过一次“窜三苗于三危”的战争迁徙,但是经过100多年的修养,三苗联盟又恢复了一定的实力,并且开始再次北进,与中原联盟争夺领地。 三苗联盟北出南阳盆地,过方城,首先抵达的就是现在漯河许昌一带,当时的南黄泛区西部边缘,也就是古崇国族人新开辟的沙洲据点的一部分。 在这里,古苗人一样也是一波一拨的族人建立村社据点,然后在周边开垦农田。上古时代地广人稀,即便是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样也是有大片的森林没有开发,人们的石器工具开发起森林来非常艰难。所以在最初的日子里,古苗人和崇族人尚能相安无事。 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两大族群不断开垦那些树木稀少、容易开发的松软土地。而这样的土地就是非常稀缺的,所以最终,两大族群不可避免的摩擦了。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古苗人的村寨和崇族人的村寨不断地出动武力,互相袭扰,破坏对方的农田作物,袭击杀害对方的落单族人,甚至偷袭焚烧对方的村寨。 这种摩擦在禹称霸中原之后,终于升级为两大联盟的战争。会盟之后,禹召集四姓百部,各自出一部分兵力,合计数千人,接近上万。当然这其中,以古崇国出动的兵力最多。 在这个人烟稀少、还使用石器的时代,大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的。不是武器跟不上,而是后勤跟不上,一来当时的中原还没有车马运载,二来农业的产值不高,没有多少余粮支持长期而且大规模的战争。所以,除了一个部落方国在本土打防御战,可以在农闲时出动所有成年男性,达到最高的征兵率以外,其他的情况,出动的兵力都会很少。尤其是从河洛地区远征南阳盆地,四五百里的距离,运输困难,只能出动不多的兵力。 所以,不要小看这大几千人的民兵武装,实力已经相当大了。 联军行军到现在的叶县、舞阳一带,以这里的古崇国据点为根据地,补充少量的物资和人员后,迅速拔掉了古苗人的村社据点,屠戮、驱逐这里的三苗族人。战争的号角吹响,三苗的联盟首领,也迅速召集各个部落方国,组成联盟应战。

这场战争,中原联军最终击败了三苗,他们进入南阳盆地,劫掠古苗人的氏族村社,抢夺他们的粮食和玉器,焚烧他们的房屋。一些来不及逃走而又无力抵抗的氏族部落,男子被中原武士杀死,女子被掳为奴隶,有的女子充当了他们的姬妾。 在这场血腥的征服中,有个叫做相柳氏的部落被击败,这个部落很有可能是继共工氏之后三苗联盟的首领部落。相柳氏的酋长被中原联军击杀,部落战败,这就意味着整个三苗再也没有更强大的部落可以与中原联军正面抗衡了。 中原联军的暴行引起了古苗人的恐慌,有的部落选择自杀式抗战,有的部落选择提前逃离故地,往南方迁徙,有的部落选择臣服古崇国。最终战争的结果是,大量的古苗人死于战争,女子变成东羌人和古夷人的奴隶,一部分部落臣服于中原联盟,成为附庸部落,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古苗人主动被动的迁离故土,往南方的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区迁徙。 中原联军以战养战,抢夺古苗人的物资作为军需,甚至顺着汉水一路远征到江汉平原,摧毁了一个位于今天天门市一带的大型的古苗人方国,迫使那里的族人迁徙到更东面的长江岸边。 这场长途远征,直接导致了龙山文化侵入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这里传承了5000多年的古苗人器物文化逐渐衰落。 9000多年前,古苗人已经培育了水稻,在洞庭湖西畔留下了彭头山文化遗址,与古羌人的大地湾文化、中原古苗人的贾湖文化处在同一时代。随后,彭头山文化发展成为城背溪文化,到7000多年前古羌人的仰韶文化开始时,古苗人的文化依次发展成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分别对应仰韶文化的前期与后期。到4800多年前,比庙底沟二期文化稍晚,比龙山文化稍早,江汉地区的古苗人进入到石家河文化时代。 这5000多年下来,两湖古苗人的文化范围,不断的扩张,他们从最初的三峡到洞庭湖沿江一带,持续往北扩展,逐渐填充整个江汉平原。到了4700多年前,东羌入侵中原苗羌族群的时代,石家河文化还逐渐扩散到南阳盆地,传说中的蚩尤、共工氏的下王岗文化也被石家河文化同化。 而到了4100年前~4000年前之间,石家河文化逐渐衰落,龙山文化尤其是王湾类型龙山文化的因素,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普遍出现。这一现象与传说记载中的禹征三苗恰好吻合。 而一大部分古苗人迁离南阳盆地,在后世也有迹可寻。这些古苗人从南阳盆地往南方迁徙,他们主要的迁徙方向是鄂西、湘西的山区,在那里,他们开辟山间的峡谷平原,将农业带到山区,淹没山区原先人口稀少的渔猎部落,形成群蛮。 在上古,苗、蛮是同一个词,发音也几乎一样,都接近于孟。蛮在后世还将不断被平原上的中原人同化,最终到宋明时期,剩余的蛮人形成了苗瑶族群,遍布鄂西、湘西、贵州、广西等地。 在今天的苗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些史诗歌曲,比如,“夏人驱赶我们上高岭,没有田地我们自己砍,没有田地我们自己挖”。再比如《流离迁徙芦笙》中唱到,“我们苗家的天完了,我们不愿意给夏人当奴隶,那些夏鬼,抢光了我们苗家的财物,烧光了我们苗家的房屋,血跟沟流,血跟路流,我们苗家没有住处,我们苗家没有立足之地”,“别人有家,我们苗氏没有家,我们像铁鹞子和燕子去去游荡天涯”。 “各个村寨扭成一路,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手拉着手我们去渡河,手拉着手我们翻山越岭”。 还有一部分古苗人曾经臣服过古崇国,接受崇族人的殖民统治,但是最终无法忍受崇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语言、服装等生活习惯和礼仪,选择了迁离故土,进入山区。这一部分氏族部落,将他们的这段记忆编成史诗歌曲流传下来。 “我们讲苗话,夏人要咒,我们吹芦笙,夏人要骂,我们穿麻布衣服,夏人也要乱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乱造,我们苗家伸不起腰,我们苗家抬不起头啊!” 与之相对应的,是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也就是古崇国人的文化渗透到了南阳盆地的中北部,在淅川、南阳一带留下了几个村社遗址,而且不久后就随着中原的王湾文化演变为二里头文化。这也就意味着,古崇国人的一些氏族定居到了南阳盆地,建立了殖民据点。而这一部分崇国人,试图强迫古苗人改变他们的文化,但终于又引起了古苗人又一轮移民潮。 但是并非所有的古苗人都离开南阳盆地南迁,还有不少人留在了故土,他们以南阳盆地、江汉地区常见的一种灌木作为自己族群的名称,这种灌木名称叫做牡荆,又称作楚。 人们常用楚来制作刑具,鞭打犯人,如同儿时调皮捣蛋后被父母用来教训我们的小树条一样。所以才有苦楚、痛楚等词,提到楚就意味着疼痛和苦难。 所以这些留下来的古苗人,就逐渐被成为楚苗,苗蛮同词,所以楚苗就是楚蛮。这一名称可能反应背后的历史是,古崇国人殖民南阳盆地,把古苗人看作贱民奴隶,一言不合就用荆条(楚条)鞭打,逐渐使楚蛮(苗)成为南阳盆地古苗族群的代称。 但这只是猜测,也有其他可能。比如楚生长旺盛,侵入农田,使得这些古苗人深受其苦,而且开垦新的农田也要披荆斩棘,重点砍伐这些楚,从而逐渐将楚作为族名。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总之,这些被中原部落征服而且留在南阳盆地的古苗人,最终有了新的称呼——楚蛮(苗)。 从4000年前左右开始,楚蛮生活在南阳、江汉地区,他们的文化继承于石家河文化,又被王湾文化-二里头文化渗透,形成了后石家河文化。到了3600年前左右,楚蛮各部坐看中原大乱,迎来一支中原迁徙来的逃难部落,他们将组合成中原部落为贵族、楚蛮为平民的新方国,这就是楚国的起源。 那么,3600年前左右的那场中原大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丽善良又可爱的~苗人凤

美丽善良又可爱的~苗人凤

美丽善良又可爱的~苗人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