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王蔷

原源

导言王蔷、黄晓华、李兴伟我们是辽宁省实验中学1976年9年9班的同学。本文是王蔷同学的随笔。鉴于“美篇”软件和手机阅读“幅宽”“屏宽”的限制,加了新的标题。

下面是王蔷同学的原文。

岁月的流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觉时,一定是在深深的回忆中……在不断的“优秀”当中却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平庸” 王蔷 2017-04-20

(一)

1958年7月的一天我呱呱坠地,父亲却在大鸣大放的政治运动中降职降薪被下放到省下属的科研所改造思想。哥姐也从东北局幼儿园回到了家。我没进过幼儿园,是哥姐带着,在贫民小巷里疯跑长大的。记得每天晚上母亲忙完家务,就派姐姐把我从外面生拉硬拽回家,给我们读一段故事。因为没玩够,我用双手捂着耳朵抗议,可慢慢地我放下了手,专注地听起来,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以后我每天都盼着这个时候,听妈妈读书。妈妈先后读了《我的一家》《左娅和苏拉》《牛虻》《欧阳海之歌》和《红岩》,从此我迷上了小说。白天我凭着记忆,把妈妈读过的段落反复地翻看,渐渐地认识了许多字,也能半拉柯基地看起书来,后来竟成为院里小伙伴们心目中的故事大王。在当时政治雾霾的大气候里,遇到了太多的白眼,内心过得很压抑,是那些小说让我快乐自持,坚强面对,给我的童年生活添上斑斓的色彩……

中学时代,可能由于家庭出身的关系,我对自己要求很严,在班里可谓“佼佼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女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眼神,也有男生的“青睐”目光,更有班主任老师的偏爱。因为父亲的问题,入团从首批填表搁至毕业也没能实现,当所有的努力和期望换来的只是失望后,一道隐形的伤疤也正在心的肌肤上闪现,留下了长久的疼痛,让我对前途充满了惆怅和迷惘……虽然内心里满是自卑,但骨子里也潜藏着高傲,我常常自勉: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1976年8月,中学毕业时候左起 王蔷 李兴伟 黄晓华在 实验校园

(二)

“响应伟大时代召唤,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1976年8月我到辽宁昌图双井子插队,这是辽宁与吉林白城子交界的地方,贫穷,落后,连电灯都没有,地多人少,劳动力极度匮乏的偏远地区。10月中旬,最紧张的秋收大会战开始了,作为新兵,每个人的手上都磨起了大泡,破了又结了血痂,可谓: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为了激励自己,我起笔名“仿虻”。我们和农民一样,割高粱拿八根垅,争强好胜的我干起活来就忘了父母的叮咛:“做人做事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十分力要留下一二分”,我却使出全身十二分的劲始终冲在前面。秋收结束,我被评为知青中唯一的劳动模范,戴上大红花,发了奖状,火线入团,并被选进队委会,做了生产队的会计兼保管,就像电视剧《刘老根》中的药匣子,成了一名风光的脱产干部。知青们对我那真是充满了羡慕嫉妒,有没有恨,我想还是不至于吧。入团,这个令我为之努力,为之苦闷,日思夜想的愿望,如今却这样轻易地实现了,为我年轻、执着的心缝上一块补丁,而我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我不断地问自己,是心灵已经麻木,还是心态已经老化?但我坚信的是,勇于进取,总会有路可走,生活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

1977年年底国家恢复了高考,从六八届髙三到初三,后面还有70 .71 .72 .74 .75 届的知青,可谓是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 我再三思忖,觉着自己根本没有希望跨越这座桥,与其再丢了这份“脱产干部” 的宝座,企不得不偿失。于是没有跟随大家返城复习,而是留在青年点,边工作边复习。中学同学黄晓华很为我着急,于是派她父亲给我寄来些复习资料,很宝贵也很感动,当时我就认定,她——是我一生的朋友。 一切如我所料,我,落榜了。还要继续当初自己写下的感言:欣赏大自然的风光,饱尝肥沃泥土的幽香,播撒丰满成熟的良种,期待小苗的破土而出,我由衷地爱上了这波澜壮阔的生活……

(三)

1978年中学毕业后的两年王蔷黄晓华李兴伟

1978年形势急转直下,全国各地知青大返城。升学,参军,病返……青年点里几乎空无一人。母亲急召我回家,让我顶替接班,到皇姑区教育局工程队报到,从递砖和泥的小徒工干起。受到上帝的厚爱,教师学校新设英语班,招收小学英语老师,我参加了考试,九月我竟以状元的成绩进入该校。毕业后分到离家最近的母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把我的青春献给了ABCD一千遍一万遍的重复中。两年多后,中学急缺英语老师,面向社会招考选拔英语教师。再次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我顺利通过考试被分到沈阳市170中学,做了一名中学教师。这时我清醒地意识到仅靠自己的中专文凭,将来是无法在中学立足的,必须要取得大学学历。我先后参加并学习了工人业大“大学基础英语1一3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郑培蒂英语1一3册”,沈师业大“许国璋英语1一4册”,通过了考试,取得文凭。那时候,下班来不及吃饭就去业大上课,课间吃几块饼干或是馒头充饥,晚上回到家中还有未满三岁幼儿的期待,那段生活真可谓是疲惫加狼狈。

从此,我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每天三点一线,教师职称也顺理成章地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舍弃了壮志凌云的情怀,开始在烟火日子里洗尽铅华,纤细的双手也将生活的鸡毛蒜皮一一摸遍 ,就连自己都始料未及,在不断的“优秀”中,慢慢走向平庸……

教师节表彰纪念

(尾声)

退休了, 不惊不扰,不贪不欲,在走过的每一天里,心存温良地向着岁月致意……

王蔷原文结束!

原源补记-1王蔷、黄晓华、李兴伟我们是辽宁省实验中学1976年9年9班的同学。王蔷的母亲和我母亲还都是宁山路小学的老师;我俩的家住的很近,有相似的政治背景,历史问题,………。

原源补记-22014年春节期间,实验中学一九七六届的部分同学在崇山东路“原味斋”聚会,我俩挨着坐,不由自主的一起回忆过去的家庭、个人经历,心潮澎湃、泪水止不住、无法控制。当时我俩都一发而不可止,痛哭流涕,又怕不了解内情的同学误会。此次聚会后不长时间,王蔷同学写了一首小诗“赠原源”。每每回忆起那“难忘的岁月”都毫无例外地使我止不住地流泪!这次制作也是如此。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也许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