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之旅(原创)

晴岚

<h1> <font color="#ed2308">宽窄巷子</font></h1> <h3>  中国有着几千年吃文化的历史,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餐饮文化。</h3> <h3>  据文献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已有烤肉、烤鱼等食品。商朝伊尹五味调和,周朝出现称为“八珍”的名馔,对后世很有影响。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国菜肴迅速发展,名菜大增。</h3> <h3>  汉代娄护发明的“五侯鲭”,即是中国最早的杂烩菜。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上记有菜肴上百款。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载有200多种菜肴。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流行,加之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佛教斋食逐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使中国早已出现的素菜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花色菜、食疗菜也有新的发展。</h3><div>  </div> <h3>  中国餐饮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身为中国人的我自然对吃也是情有独钟,所以在今年3月18日趁方便之余我便飞到成都奔着吃的目的,来到了这座享誉全国吃文华的城市——成都。</h3> <h3>  是的,这座城市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成都,一座永远成不了首都的城市。关于成都这一名称的来历,来之前我曾专门查阅过当地的史志,话说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由此得名成都。成都别称“蓉城”或“锦城”,被誉为“天府之国”、“蜀中江南”,张艺谋更是在其执导的宣传片中毫不吝啬地夸到“成都是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h3> <h3>  第一天来了,一下飞机已经是傍晚时分,来不及去酒店,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宽在巷子。成都有句老话,“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便是所谓宽窄巷子也,这里是平民生活和成都慢生活的代表。</h3> <h3>  宽窄巷位于成都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h3><div><br></div> <h3>  宽巷子、窄巷子起源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 1718 年),清廷动员全川力量修成都城。并在成都城西建满城,以驻八旗兵丁,满城当时亦称为少城。大街(宽巷子)居住满族文武官员,小胡同(窄巷子)则住满族士兵,等级森严,汉人严禁入内,两巷平行相邻,是清朝遗留下来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h3><h3><br></h3> <h3>  来到这里被眼前的美食所吸引,有肥肠粉,糯米鸭,黄焖羊排,叶儿耙,卤肉,夫妻肺片,肉包子,饺子,冰粉,锅盔,担担面,猪鼻子插葱,菠萝米饭,鸭板肠,三大炮以及四川火锅等等,真是让你目不暇接,不仅饱了眼福,还饱了口福,平时怕胖不吃晚饭的我也忍不住吃的满嘴流油,真是解了嘴馋。享用过美食,心满意足开始在宽窄巷子漫步。</h3> <h3>  宽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慢生活,宽窄巷历史文化片区,是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宅院酒店 、情景再现等业态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h3><div>  </div> <h3>  成都人安逸,宽窄巷尤甚。巷子窄,两人相遇,侧肩而过都是缘分;巷子宽,东瞧西逛,信步闲情算是福气,只是这种缘分和福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h3><div> </div><div>  </div> <h3>  夜晚凉爽的春风伴着我的好心情,我们漫步在宽巷子,古香古色的房屋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步入了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走在宽宽的巷子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复古,四合院外的青色翠竹为单调的灰墙增添了一份绿色的生气。春风轻抚面颊,带来一阵清新的茶香味,随那淡淡的茶香望去,巷子的两旁是一个个茶馆,一些人正在那里喝茶、谈天。</h3> <h3>  巷子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古味十足,连卖的物品都是那么的精美、那么的富有韵味:一本精心剪出的十二生肖如意纸画、一张画有红楼梦里人物的竹叶书签、一个个面人娃娃都会让你赞不绝口!</h3> <h3> 慢慢地向里走去,一幢欧、美结合式的小洋楼映入眼帘,使人眼前一亮。通过门前的铁牌我知道了,这一幢洋楼有个爱情故事:从前,有一对恩爱的外国夫妻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修好了这幢洋房,正当他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时,不幸却来临了,男人被召上了战争前线,一去不复返,他再也没回来了!女人在这幢洋楼中度过了她的余生,在等待中度过了她的余生,在思念和回忆中度过了她的余生……</h3> <h3> 没想到一幢简简单单的洋楼却有着如此凄美的爱情故事!我想这也许就是现在这里为什么要卖手工巧克力的原因吧!因为巧克力也是这样的,浓浓的苦味中透出一丝淡淡的甘甜!也许等待也是一种美,也许思念和回忆也是一种美,但它们都是很难体会到的。</h3> <h3>  在窄巷子里我看到了一幢别有风格的房子,这房子的墙面上添有很多大小一致的玻璃方块,方块上又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立体图案:或是小花、或是十二生肖……这样有特色的古屋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一幢又一幢的古屋从我眼前消失……整个晚上我都沉浸在这古典的气氛中、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h3> <h3>  宽窄巷子传承了古都的传统文化和经典风范,方寸之间,流露出的点点滴滴,都是古乡古色……我喜欢这古乡古色,我喜欢这别具一格的设计,我喜欢这韵味十足的感觉……<br></h3> <h1> <font color="#ed2308">杜甫草堂</font></h1> <h3>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h3> <h3>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杜甫在这里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h3> <h3>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满园春色。</h3> <h3>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h3> <h3>  杜甫草堂总面积近300亩,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园林景点游览区和服务区。杜甫草堂里环境幽雅,繁花盛开,绿树茂盛,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景物遗产。</h3> <h3> 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胜地的不计其数,无怪乎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h3> <h3>  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静。</h3><div> 进入草堂寺的山门,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都无不显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静。</div> <h3>  园中,青石小道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几棵树和几朵花就能各自形成小巧的园圃,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亭榭。</h3> <h3>  进大门往西北方前行约五六十米,便来到一小径入口,入口墙上“草堂”两个浑厚大字赫然醒目,这就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书的“草堂”影壁。进入小径后五六米处,有一隔门,两旁挂有郭沫若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原来,这条小径就是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提到的花径。漫步于花径,必能想象到当年这里繁花锦簇、春满小径的景象。</h3> <h3>  如今,红墙外的几丛翠竹,荫蔽着弯弯的小道;轻风穿过竹梢,似在喃喃细语;偶尔几声鸟鸣,更添几分惬意。虽没有了锦里花香,却清雅胜似当年,的确可谓“青郊草木四时新”。</h3> <h3>  穿过幽雅的花径,右有座小桥,直达柴门。一听就明白,当年杜甫草堂中此门必是由木柴搭成的,故称为“柴门”,而今天却早已改造,建成一座美观华丽的“石门”了。</h3> <h3>  步出柴门,便来到了青松掩映的“工部祠”。祠中供奉着杜工部及黄庭坚、陆游的塑像,还有草堂石刻图和碑记。杜工部头戴羽巾,身着紫衫,腰系朱绶,圆脸红润含情,胸前直垂几绺青须,造型栩栩如生,显得十分庄重,令人敬仰。工部祠前两侧各有一院,一为“水竹居”,一为“恰受航轩”。三座分散的建筑组成一座整齐的院落。</h3> <h3>  院内存有名人墨士留下的字词书法:或雄厚圆润,或清秀健拔,或气势如虹,或清雅玲珑,实在令人赏心悦目。院外植被有高大的楠木,翠绿的香松,苍健的腊梅,更显出院落肃雅、静谧的风貌。</h3> <h3>  工部祠东侧的荷池边,有座茅草覆顶的碑亭,亭内一座黑色大石碑上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苍劲大字,被九条龙环绕。这些龙如在空中腾跃,又似在云中穿行,活灵活现,显得十分威风凛然。碑亭四周翠竹林立,随风摇曳,苍健秀拔,实在叫人喜欢。</h3> <h3>  欣赏着这些“吸翠霞而夭矫”的墨竹,眼中不由得浮现出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景色:“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真实地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经历,所以后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此堂即由此得名。</h3> <h3>  诗史正堂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立像:手拈胡须,凝眉深思,深刻地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的同情。诗史堂两端连接着曲折深长的回廊,与东西两座杜甫诗意画陈列厅相连,组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建筑群。</h3> <h3>  各厅中分别展出了名画家为杜诗所配的诗意画。这些画线条明快,立意深远,都较好地表现了杜诗中的韵味,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杜甫旅居成都草堂时所留下的二百四十多首诗画成的,为古朴的杜甫草堂增色不少。</h3> <h3>  此外,草堂还有浣花祠、水槛、大廨等有名的景点,都是游览的好去处。</h3><div> 杜甫留下的仅住了四年的草堂为何如此盛名?因为这里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秀美风光,更重要的是诗圣那高超的诗艺和高洁的诗风,令人称颂。</div> <h3>  不是吗?杜甫身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心,就连屋顶被秋风卷走后极度窘迫之时还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为全天下受苦人着想。这样的高风亮节,怎不令人佩服!</h3><h3>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h3><div> 杜甫草堂,永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div> <h1> 锦里</h1> <h3>  上午游玩了杜甫草堂,中午我们又来到锦里。锦里位于成都市区,是一古典的小巷,不仅充满着传统的文化气息,也有丰富的成都传统小吃,锦里的得名正因为老街里的鱼池全是锦鲤而得名,锦鲤是一种吉祥的代表。</h3> <h3> 锦里小街是成都出了名的文化遗产。从头到尾,各种各样的工艺小摊随处可见,而且个个精致漂亮。那里的建筑个个是用木头搭的,好似一个寺庙。<br></h3> <h3> 走进成都锦里,一阵古朴的味道从四面八方袭来:窄窄的小巷两边仿清建筑物,实木门窗,镂空花饰,一面面挑旗,一串串红灯笼无不把人带进古老的过去。</h3> <h3>  我正沉浸在厚重的历史里,突然一股浓重的味道扑鼻而来,是什么味呢?噢,是咖啡味儿。一股浓郁的香味弥散在空气里,肆意钻进每个人的鼻子里、心里。</h3> <h3>  瞧啊,这里的酒吧、西餐厅又显示出古代与现代气息的融合,凝重中不失时尚。</h3> <h3>  这里的游客很多,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他们大多和我一样,都是从五湖四海来的,还有不少金发蓝眼的外国人呢!</h3> <h3>  街道两旁有许多小摊点,那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丝绸馆、吹糖的、剪纸的、民俗画的、小糖人、皮影……丝绸馆给你展现了古代是怎样织布的。</h3> <h3>  吹糖的民间艺术者像一个魔术师,让你看到一团小小的糖神奇的变化过程。它随着吹糖人的舞动,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小猪,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小狗……真是让人大开眼界。</h3> <h3>  随着长长的人流,我们走过了木制的戏台,来到了小吃一条街。各式各样的小吃摆在你面前,香味四溢,既然如此,那就继续开吃。还好今天是中午,不用担心吃多了长肉,只要看到顺眼的,就品尝一点,就这样一点,那样一点,没走了一会肚子就撑的放不下了。</h3> <h3>  吃饱肚子后沿着巷子漫步,目之所及,两边是古乡古色的房屋。房屋前有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工艺品。有熊猫娃娃、葫芦串串,还有用面粉捏的小人站在木架子上。它们形态各异,面带微笑的样子可爱极了。</h3> <h3>  一路上我看稀奇看古怪,看得我眼花缭乱。真应了张艺谋的那句话:“成都是一座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h3> <h1> <font color="#ed2308">与战友相会</font></h1> <h3>  第三天由于同来的伙伴要出去办事,我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在崇州市的战友高奇元大哥打电话,因为从未谋面过的高哥是70年的老兵,大家只是在战友群里彼此知道对方,并没有单独见过面,这种情况下打电话,总感到有些不妥。</h3> <h3>  没想到高大哥接到电话,说很快就可以过来,上午十点多高哥从相距四十多公里的崇州市赶了过来。纯朴、憨厚、热情的高大哥不仅带我游览了成都市中心,还请我吃了成都的特色小吃,真的很感谢高奇元大哥,这浓浓的战友情着实让我感动了好久。</h3> <h1><font color="#ed2308"> 对成都的总体印象</font></h1> <h3>  这三天的成都之游,大抵逃不过“三美”:美食、美景、美女。</h3> <h3>  美食:川菜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色香味俱全,以麻辣著称于世,成都小吃可谓名目繁多、数不胜数,从担担面、龙抄手、棒棒鸡到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宜宾燃面……当然,“当家花旦”还要属那正宗的四川火锅。</h3> <h3> 美景:成都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人文底蕴深厚,而且名胜古迹密布,从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到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中国旅游之都”的雅号绝非浪得虚名。只可惜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把所有的景点都玩遍。</h3> <h3>  美女:川妹子以白净的皮肤和精致的五官为蓉城赢得了“巴蜀出美女”的美誉。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大街小巷已是五颜六色的丝袜海洋,川妹子为了展示自己的姣好身材,完全无视那尚未褪却的料峭春寒。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手持一杯咖啡或奶茶,坐在春熙路那复古的长凳上,翻阅着这些过往的倩影,别是一番赏心悦目……</h3> <h3>  说了这么多,感觉依然没有说到点子上。没错,如果认为成都值得留恋的仅是上述“三美”,可以说绝对不了解成都。其实,成都让人无法忘却的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刻在成都人骨子里的生活文化。</h3> <h3>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慵懒的城市”,我觉得“成都是一座休闲的城市”似乎更恰当些。“休闲”二字涵盖了成都的全部,流淌在成都人的血液里,我们从成都星罗棋布的茶馆儿或者霓光闪烁的夜晚便可以管窥一斑。</h3> <h3>  其实,成都人从来不管自己叫做“休闲”,而是称作“安逸”或者“巴适”。这种休闲的“慢文化”主宰了成都人的衣食住行,成就了成都的风土人情,决定了成都注定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因为,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生活中,你可以在这里暂时忘记尘世的喧嚣,卸下满身的疲惫,感受精神的解脱,享受灵魂的闲憩。<br></h3> <h3>  作者:杨玉珍(上图),生于1960年3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汉语言本科,当兵时在28军84师宣传队,后到84师医院工作,从部队回地方后从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