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我的家乡米脂县是陕北很小的县城,出了南门城楼,有清澈的银河绕城流过,缓缓的再入无定河,河的南边有不算高的山名文屏山,山上有座钟亭,里面简陋的挂了个大钟,大钟约一人高,大钟响鳴时,全城皆闻。此钟非寺庙钟,是专供全城作息用钟。小时候常常想那钟声怎能那么的响亮呢。那时候没钟表的人家居多,小孩上学大人上班全靠这钟声。我还有我的同学们便是听钟声上学的人,早上六点宏亮钟声响,大人们便叫醒孩子们起床上学,晚十点钟响便是催着我们上炕睡觉的命令,那钟声好像指挥我们一样,使我们从小便有种依赖它,服从它的习惯。天晴好时,站在我家东街的院里,能清楚的看见敲钟人上去打钟的姿态,有时候看到较小的身影快步跑上去敲钟,且节奏也敲的比身形大的人快点,儿时的我,心里面还常常揣摸着是不是大人生了病让孩子替的去敲钟?不得而知。我小时候是个乖乖的女孩子,不经家长同意从不乱跑,不象其他男孩子成天往山上跑,我直到十几岁才上了文屏山,终于看到了孩提时代便远远望着,给我很多暇想,在亭子上孤零零的,</b><b>挂在文屏山钟亭的这口钟。在钟身铭文中知道了它在明万历十七年,由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艾杞率其弟艾梓(武进士)、李献明(后中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常任贤(后中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等人捐资铸置。只是没有考证它,为什么现如今成了米脂城的作息钟,照理说应该是庙里的玩意才对。也看到了略带点驼背的敲钟男人,</b><b>并且知道了敲钟人姓李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全家就住在山上钟亭下面不远处的小房子里。总之从我记事起,敲钟从没误过点 。</b></h1><h1><b>文屏山的钟声陪伴着我们长大,钟声是儿时最长的记忆,熟悉的钟声悠扬而宏亮,至今常常在脑海中无端的响起⋯⋯</b></h1><h1><b>多年以后重回老家,抬头看,高高山上钟亭依然,钟声依旧。听人说敲钟人是李老头的儿子了。尽管钟敲的还是那样正点准时,然而人们几乎人手一表,对钟声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再也不象当年的我们。文屏山上的大钟继续敲着,一如小时候记忆中的宏亮。然已成为了小城的一景。</b></h1><h1><b>岁月悠悠几十年流过,游子归乡,再聆钟声,依稀当年。谢谢伴我们成长的钟声,更敬重从不误点的两代敲钟人。 </b></h1> <h1><i>好端端的耳边好象大钟响。却原来是思乡!不由我便写下这记忆中的点滴。<br /></i></h1><h1><i>高琦<br /></i><i>二零壹柒年六月二十二晚於北京朝阳金地花园</i></h1><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