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兵谱

张荣华

<h3>  我是一名报务员,是一名普通的通信兵。我亲身感受和亲眼目睹了通信战线的变化,深深的知道通信事业发展的历程十分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取得了今天的丰功伟绩。</h3><h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通信老兵,利用微信的夹缝,做一个美篇《通信兵》,让历史记载被人忽视与淡忘的故事,借以歌颂无名英雄通信兵,歌颂伟大的人民军队,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统帅毛泽东。</h3><h3> 人民通信兵在军队发展壮大史中功不可没,让通信兵的光辉融入八一军旗,让飘扬的八一军旗闪烁人民通信兵的风采。</h3> <h3>  毛泽东主席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h3> <h3>  毛泽东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主要靠文武两条线指挥革命斗争,武的一条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长征的血火硝烟已经远去,但红军无线电波飞越万水千山建立的传奇功勋,则与青山同在。<br></h3> <h3>  周恩来形象地比喻:“中央委员加电台,等于党中央。”<br></h3><div> 刘伯承指出:“没有通信联络,就谈不上军队指挥。”</div> <h3>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队中都编制有通信兵。美国在1863年组建通信兵,英国通信兵于1920年从工兵中单独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兵种,法国在20世纪中叶组建通信兵。随着现代武器装备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军队正在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通信网络把作战指挥、武器控制、情报处理、后勤保障紧密连接起来,构成军队自动化通信系统,同时进一步改善领导管理体制,建设具有高度专业素养、先进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的通信部队、分队,以完成各种情况下的军事通信任务。俄国军队于1851年组建电报连,1899年组建无线电通信队。美国军队在19世纪60年代建立了通信兵。英国军队的通信兵部队原属工程兵建制,1920年成为独立的兵种。<br></h3><div> 现代世界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通信兵建设,在各军种、兵种中都编有通信兵。各国陆军的军以上部队中通常编有通信团或旅,步兵师、团、营、连中通常编有通信营、连、排、班,并且在军、师、团各级司令部中设有通信业务部门。</div><div><br></div> <h3>  回望我军波澜壮阔的军事史,总结我军以弱胜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牢牢掌握了“制信息权”,才能创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战例。通信兵功不可没。</h3><h3> 通信兵,曾与步兵、骑兵一道被列为最古老的三大兵。而骑兵已基本消亡,步兵也从“排头兵”的位置向后隐退,唯有通信兵不仅依然深受着战神的宠爱,而且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h3> <h3>  通信兵是随着战争的出现,为适应军队作战指挥的需要而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h3><h3> 在中国古代,指挥军队作战的通信工具有旗、鼓、角、金等,并配有专司击鼓、鸣金、挥旗、传令的人员,还建有烽火台、驿站等通信设施,利用烟、火、鼓声、快马等以接力的方式进行远距离通信。</h3> <h3>  通信兵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军队指挥和武器控制的通信联络,组织实施无线电通信对抗、航空兵导航和野战军邮等。它在现代化战争中对保障军队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通信兵担负军事通信任务的专业兵种。一般由通信、通信工程、通信技术保障、无线电通信对抗、航空兵导航、军邮等专业部队、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运用各种通信手段,保障军队畅通的通信联络;进行无线电通信干扰和反干扰;组织实施海区观通、航空兵导航勤务和野战军邮勤务。通信兵对保障军队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  通信兵装备有多种型号的短波、超短波电台,单边带电台,微波接力机,程控电话、收信机等各种通信联络和自动化指挥的器材和设备。这些装备主要用于建立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和各级自动化指挥系统等各种通信保障网络。<br></h3> <h3> 通信兵的特点是:装备复杂,通信联络手段多,技术性,专业性,保密性,时效性强。</h3> <h3>  通信兵的三次历史性跨越</h3><div>  第一次历史性跨越。我军通信兵部队成立于八一南昌起义中,当时是作为保障起义的作战指挥和各部队之间协同配合的兵种投入使用的。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逐步实现从分散人员到初步编成建制、从发展人工交通网到建立无线电通信的跨越。</div> <h3>  第二次历史性跨越:1956年,中央军委决定将通信兵作为一个兵种来建设。在这一时期,通信兵部队重点建设了地下电缆通信网,建成完整的架空明线网和短波电台通信网,在全军团以上部队都建立了平战结合的无线电值班通信。</h3> <h3>  第三次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通信兵在全军逐渐形成以指挥所通信网络为基点,有线电以光纤为骨干,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国防通信网络;实现“三网一结合”的军事通信体系发展;同时按照信息化战场通信需要,不断增强信息化装备研发应用。<br></h3> <h3>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通信兵是在革命战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h3><h3>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部队中就编有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和有线电通信分队。</h3> <h3>  1931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了第一个无线电队,继而开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h3> <h3>  1934年1月中央军委成立了通信联络局,并逐渐在各部队组建了通信部门。</h3> <h3>  红军无线电分队使用过的手摇发电机。<br></h3> <h3>  1931年1月6日,在江西宁都一座农家小院里,红军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开课。起初学员只有12人,由从国民党军投诚过来的王诤、刘寅等同志负责授课。训练班的教学都是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的,一个电码联系器成了主要教具,每名学员的左手大拇指也成了自备的手键,用以练习发报。</h3><h3> 这是红军报务员使用过的电键。</h3> <h3>  在翻越老山界的行军途中,袁以辉等学员练习收发报,用蜂鸣器的发声在地上划着阿拉伯数字,当周恩来和朱德来到他们身边时也浑然不觉。朱德感慨地说:“好啊,有这股子劲就好办,什么技术也能攻下来!”<br></h3><h3> 这是红军时期的报务员。</h3> <h3> 废电池,用盐水浸泡以后再用。</h3><h3> 电池都是前方电话队用后送到后方的废品,学员们把锌皮捅上几个洞,放在粗毛竹筒里,用盐水浸泡就有了电,而且还能用很长时间,被大家称作“麻子牌”电池。</h3> <h3>  王铮:1909—1978,江苏武进人。幼年读私塾。1924年考入苏州工专高中部。1927年从省立第二高级中学毕业。1928年2月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1929年春分配到国民党军第九师任无线电台报务员。1930年9月调第十八师张辉瓒部任中尉报务员。12月龙岗战斗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队队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电台大队大队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通信主任,中革军委通信科科长,军委第三局局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初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兼通信学校政治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部部长,国家电信工业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副部长,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h3> <h3>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在起义部队中就已经编有简易信号通信和有线电通信分队(人员),并为保障起义的作战指挥和各部队的协同配合,立下过汗马功劳。之后,在秋收、广州、黄麻、百色等各地起义部队及各路红军中,也都编有通信分队(人员)。然而,当时的通信方式和手段还极为原始、简单和落后,那种仅靠某种信号互通情报、短距离的有线通信联络或派通信员传递信息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革命战争深入发展的要求。</h3><div> 漫漫长征路,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大小近600场战火的洗礼,成功粉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以军事上的胜利完成凤凰涅槃。</div><div><br></div><div><br></div> <h3>  殊不知,在长征途中屡建奇功的红军“千里眼、顺风耳”,却是从“一部半电台”起家的。时间还得追溯到红军“反围剿”时期。1930年12月30日,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红军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的两个旅,活捉师长张辉瓒,并缴获1部15瓦电台。遗憾的是,发报机被红军战士砸坏,只剩下收报机,只算得“半部电台”。</h3> <h3>  1931年1月3日,红军在东韶追击国民党谭道源残部的过程中,意外缴获敌军一部完整电台。通过这两次缴获,红军已经有了“一部半电台”的器材装备。</h3> <h3> 空中桥梁:从“一部半电台”起家的“千里眼、顺风耳”。</h3> <h3>  1934年12月1日,红一方面军突破湘江,遭受严重损失,由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此时,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不顾时局变化,仍然坚持向湘西转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蒋介石判断出了红军动向,集结重兵于黔阳、洪江地区,布下“大口袋”,企图在此聚歼红一方面军。</h3> <h3> 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转移的主张,得到中央多数领导同志赞同。关键时刻,红色电波架起空中桥梁。中革军委通过三局无线电分队向各军团发出作战部署电报。随后,红一方面军连续击败黔军王家烈、侯之担的堵截部队并迅速突破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规避了一场灭顶之灾。</h3> <h3>  经过数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培训,长征期间,红军无线通信已初具规模:报务、机务人员达200余人,拥有17个无线电分队和17部电台,初步形成三大主力部队相互联通,重点方向可以保障的基本态势。<br></h3> <h3>  1934年8月,为适应战略转移的需要,红军通信学校整编为通信教导大队。长征期间,通信教导大队以“红星第三大队”为代号,在行军途中坚持办学。</h3> <h3>  报务员尤静轩、见习报务员袁以辉,正在离党中央开会的地点只有100多米的地方值班发报。敌机突然俯冲下来,一颗炸弹投在了电台的隔壁房子里,接着又是一阵扫射。隔壁房子墙倒屋塌,电台所在屋子里尘土飞扬,看不清人。但他俩不顾个人安危,一面用身体护住电台,一面继续拍发电报,直到将电报发完。</h3> <h3>  红色电波的无形激荡,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信息优势”。</h3> <h3>  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无线电队遭遇血火考验。在这段特殊日子里,敌人不断派飞机来轰炸。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电台人员没有一次停止工作,没有一人去躲避轰炸。</h3> <h3>  长征期间,一部电台就是一个指挥中枢。红二军团曾在突围中丢失电台,无法与中央取得联系,饱尝信息闭塞之苦。</h3> <h3>  贺龙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我宁愿损失一个团,也不再损失一部电台。”</h3> <h3>  生死命脉:“用兵真如神”,离不开耳聪目明的“传令兵”。</h3> <h3>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他在与毛泽东交谈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媲美。毛泽东则郑重地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h3><div> 《长征组歌》中有句著名的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实,毛泽东“用兵如神”的背后,离不开红军无线电队的坚强支撑。是“传令兵”的耳聪目明,帮助毛泽东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得意之笔”。<br></div><div>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蒋介石急调150个团共约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铁壁合围。<br></div><div> 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1月29日凌晨3时,毛泽东通过红军无线电队发出《关于我军西渡赤水河的命令》电报:“我野战军拟于二十九日拂晓前脱离接触之敌,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南部西进,诸兵团部队区分及今二十九日行动如下:……”<br></div><div> 各军团接电后迅速脱离当面之敌,从元厚(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川滇敌军得知红军动向,很快又从南北两面向扎西逼近。2月7日,“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龙云下达《作战方略》:川军主力防堵红军北渡川江;川军3个旅依托金沙江、横江,防堵红军西渡;黔军一部防堵红军东进。<br></div><div> 面对敌军再次形成的水泄不通的大包围圈,2月9日,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利用敌人错觉,发扬红军运动战的特长,主动地消灭敌人。<br></div><div> 毛泽东之所以能提出这一针锋相对的进军计划,是因为红军高层已经掌握了龙云的绝密电报《作战方略》。<br></div><div> </div> <h3>  赤水河畔,敌我兵力之比达到了空前的13∶1。然而,这场在蒋介石看来已经没有悬念的围歼之战,却被毛泽东导演成了一幕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历史活剧:一渡赤水“避敌”,二渡赤水“歼敌”,三渡赤水“诱敌”,四渡赤水“甩敌”……红军“插翅高飞”后,1935年5月,龙云在发给蒋介石的一封急电中检讨叹息:“我军各方往来密电皆翻译成文,无怪其视我军行动甚为明了,知所趋避。”当然,这封密电也被红军截获并破译了。</h3><div> 红色电波在空中的无形传送,成为红军的“生死大命脉”。</div> <h3>  据长征中曾进行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回忆:“通信兵无线电台中负责侦听的有好几个台,每台都抓住敌人一两个军,什么时候都听着它。那时敌人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当时敌人使用的密码也比较简单,很容易破译。”红军在长征中,通过无线电队,严密地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而敌人却浑然不觉。</h3> <h3>  2月11日,中央红军出敌不意,回师东进,从敌人的空隙中穿插出来,争取了作战主动权,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将十倍于红军的敌人抛在长江北岸和乌江西岸。</h3> <h3>  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再次调整部署,指挥多路敌军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然而,蒋介石的这些部署命令刚刚发出,红军无线电队就侦获了这一调兵遣将的重要情报,立刻掌握了敌军的全部动态。</h3> <h3>  毛泽东在研究敌情的基础上,决定“避实就虚”,大胆作出“三渡赤水”的决策。</h3><div> 3月16日,毛泽东通过三局无线电分队发出《关于我军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电报。各军团即回头向西在茅台镇三渡赤水,给蒋介石造成红军“意欲北渡长江”的假象。</div><div> 红军大张旗鼓地向西进军,坐镇贵阳指挥的蒋介石果然上当,纠集大军加速西移,一厢情愿地准备“围剿”红军主力。</div><div> 此时,南边设防的国民党中央军果不其然“露出口”。神机妙算的毛泽东,于3月20日通过三局无线电分队发出《关于我军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电报。红一方面军主力悄然向东回师,于3月21日晚、22日四渡赤水,终于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div><div> 红军“四渡赤水”期间,中革军委三局和各军团无线电分队通过快速收发电报上令下达、下情上报,仅总部与各军团之间就收发电报300余份。有力地保障了中革军委高效指挥3万多红军的机动作战,跳出国民党40万大军的大包围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div> <h3> 瑞金坪山岗红军通信学校旧址,当年红军学员经常在大香樟树下上课。</h3> <h3>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被迫长征。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指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一度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1月19日,在“遵义会议”后复出的毛泽东,率领红军移师北上,一渡赤水进入川南;2月中旬又挥戈东进,二渡赤水,于下旬再入遵义;3月中旬,红军又挥师北上,三渡赤水再次入川;接着又出敌不意折返东进南下,四渡赤水,抢渡乌江,佯攻贵州……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红军在滇、黔、川边东西不足200公里宽,乌江、长江之间南北不足200公里长的狭小区域内,两次入川,两占遵义,四渡赤水,始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有效地调动了敌人,并一改自毛泽东失掉兵权后红军一再被动挨打的局面,机智地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在运动战中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这史无前例高度灵活机动、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战役指挥中,中国通信兵大显神通,建立了丰功伟绩!</h3><div> 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毛泽东在《通信战士》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为通信兵题词,高度赞誉通信兵:“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div> <h3>  特殊纽带:在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中立下传奇功勋。</h3><div> 红军长征途中,无线电台不仅是对敌作战的利器,也是沟通上下、维护红军团结的法宝。其间,红色电波发挥特殊纽带作用、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就是一段明证。</div> <h3>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川西北地区到处是高山深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贫困,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中共中央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前往地域宽阔、交通方便、物产丰富的陕甘地区。</h3><div>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会后,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自懋功一带北上,7月16日,先头部队抵达松潘附近的毛儿盖。然而张国焘惧怕同战斗力较强的胡宗南部作战,不执行军委计划,借口给养困难,反对北上,主张南下,向四川、西康边境退却。</div><div> 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公然向党争权。为照顾红军的团结,中共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随后,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毛儿盖集中。</div><div> 8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两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率领右路军的毛泽东通过前敌总指挥电台致电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要求左路军迅速从阿坝出发向右路军靠拢。但张国焘通过总司令部电台于9月3日复电中央,开始公开反对北上方针。中共中央则多次致电张国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但张国焘拒不执行。<br></div> <h3>  10月5日,张国焘在理番县卓木碉(今马尔康脚木足)宣布另立“中央”,公然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h3><div> 为加强指挥联络,中革军委曾统一调整5个电台分队加强红四方面军,原与红二、六军团联络的无线电分队调整到了红军总司令部。然而,电台呼号和通报密码被张国焘下令收缴控制。由于张国焘的操控,转战中的红二、六军团一度与中共中央失去了无线电联络。<br></div><div> 1936年1月21日,周恩来在致张国焘的电报中提出:“请将与二、六军团密码速告之,以便直接通报。”但张国焘为隔绝中共中央与红二、六军团的直接联络,于2月9日回电以 “对二、六军团大的行动方向与政治上有何指示,请直接发我处转去。因他们在行动中,时间宝贵,电台甚忙,勿耽误其时间……”为由,公然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br></div><div> 风雨如晦,终有晴时。幸运的是,1月27日夜里12时左右,中革军委三局经过苦苦搜索,终于找到红二、六军团指挥部电台的信号,并发去一份周恩来致任弼时的明码电报:“弼兄:我们已到陕北保安,豪密留老四处,弟豪。”电报中的“豪密”指由周恩来用化名伍豪编制的通信密码,“老四”则代指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br></div><div> 这一份万分珍贵的电报,让贺龙、任弼时知道了中共中央已经到达陕北,“豪密”密码本留在了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并不代表中共中央等诸多重要情况。<br></div><div> 红二、六军团与中共中央的无线电通信虽然恢复了,但因没有密码本,双方就用打哑谜的办法,约定用共产国际纲领作密底通报。期间,张国焘对红二、六军团与中共中央的直接无线电通信联络十分“关切”,千方百计予以阻挠。<br></div><div> 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任弼时态度坚决地向张国焘要来了“豪密”。中共中央即发电指示红二、六军团和第32军(原第9军团)合并改编为红二方面军。经过艰辛曲折的斗争,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图谋化为泡影,只得率领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一同北上,与中央红军在陕北会师。</div><div> 在这场历时一年、错综复杂的路线斗争中,中共中央的红色电波,像一条无形却又坚韧的风筝线,将意欲“单飞”的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用力拉了回来,建立了不朽的传奇功勋。</div> <h3>  由于通信兵在战争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八路军、新四军便开始在连以上的部、分队中编配通信分队和通信兵。<br></h3><div> 为保持延安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各革命根据地的远距离通信的可靠与稳定,王诤等带领我军通信人员变革组织方法,创造性地建立了发信集中台和收信集中台,并以延安为中心和龙头,建立了沟通党、政、军各方面和全国各根据地及各游击区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并于1937年1月将1933年在瑞金成立的新闻台移至延安,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开始抄收世界各国通讯社(如塔斯社、路透社等)的电讯新闻,大大开阔了党中央、毛主席掌握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视野。同时,随着文字广播电台发射功率的增大,使全国各地甚至世界许多地方都能收抄到新华通讯社的新闻广播,为扩大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影响、教育全国人民、打击敌人,作出了新的贡献!有力地保证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部队的作战指挥,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iv> <h3>  1938年8月,军委通信联络局(又称3局)组建通信材料厂,生产、装配收发报机和手摇发电机,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各抗日根据地、游击区和八路军、新四军团以上部队间基本上互相沟通的无线电通信网。</h3> <h3>  1945年8月,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中央军委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建立秘密电台,保障了同延安中共中央的直接联络。</h3> <h3>  1947年,党中央、毛泽东撤出延安。中国通信兵在王诤的带领下,以惊人的毅力和超常的智慧,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新华通讯社在山西临县、河北平山建立了广播基地,保证了不间断的新闻抄收,及时地向党中央、毛泽东送阅了有关新闻稿件,为统帅机构确定重要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参考材料,同时不间断的文字新闻广播,起到了瓦解敌人,团结友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鼓舞士气的作用。</h3> <h3>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团以上各级指挥机关配备了电台,架设了数千千米的有线电通信线路,电话可从纵队指挥部直通前沿阵地,可靠地保障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野战军对战役的指挥。</h3> <h3>  据统计,在三大战役期间,军委总台平均每月的收发报量达140多万字。仅毛泽东主席起草或送他阅示、修改的电报,就数以千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统帅部,能够得心应手地指挥全军,并最终埋葬蒋家王朝,创建新中国,都与人民通信兵的全力保障密不可分。<br></h3> <h3>  中国通信兵已经成为党中央、毛泽东领导全国军民夺取全国胜利的有力武器。</h3> <h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信兵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百废待兴之中、日理万机之时,党中央、毛泽东依然十分重视通信兵的建设。1950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命令,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通信部(简称军委通信部),并任命王诤为部长。1956年4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行使兵种领导机构的职权,王诤任通信兵主任,朱明任任通信兵政委。此后,通信兵部隶属关系虽几经变化(1959年3月,国防部决定将解放军通信兵部改称总参谋部通信兵部,仍行使兵种领导机关职权。196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总参谋部通信兵部改称解放军通信兵部。1975年3月又改称总参谋部通信部),但将通信兵作为一个兵种,大力加强现代化建设这一点却始终没变。<br></h3><div><br></div> <h3>  这是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战役中使用过的无线电步话机。</h3> <h3>  从50年代起,通信兵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永备通信线路建设,并建成了以架空明线和较大功率短波双边带电台为主、沟通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通信网。</h3> <h3>  50年代,无线电技师在修理机器。</h3> <h3>  报务员在发报。</h3> <h3>  60年代至70年代,曾经使用过的7512收信机。因收信机有七个旋钮,五个波段,十二个电子管而得名。</h3> <h3>70年代,曾经使用过的发信机。</h3> <h3>  60年代末至70年代,又一举建成了连通27个省、市、自治区的地下电缆通信网,安装了大通路载波设备,大大提高了全军通信网络的容量和稳定性、抗毁性、灵活性及保密性。</h3> <h3>60年代,建造的通信指挥所。</h3> <h3>70年代,载波电话逐步更新换代。</h3> <h3>70年代到80年代,无线电对空通信联络。</h3> <h3>70年代,电传进入通信领域。</h3> <h3>70年代,单边带通信逐渐替代双边带通信。</h3> <h3>塞绳电话。</h3> <h3>载波机房。</h3> <h3>机动通信车。</h3> <h3>电缆接线焊接。</h3> <h3>  80年代无线修理。</h3> <h3>  80年代,汽车修理。</h3> <h3>80年代,机线标准化建设。</h3> <h3>  70年代的报务员。</h3> <h3>  新时期的报务员。</h3> <h3>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加强各军兵种通信部队全面建设的同时,又对地下电缆网进行了完善配套和扩容改造,一批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通路载波设备、长途电话自动交换设备、程控电话交换设备、数字通信、卫星通信、散射通信以及光纤通信等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基本形成了以统帅部为中心,固定台站为骨干,固定设施与野战装备相结合,有线电与无线电相结合,多种手段并用的独立的国防通信网。</h3><h3> 此是80年代建造的通信大楼。</h3> <h3>  新时期通信兵的精神:忠诚奉献、严谨高效、创新图新、科学求实、协作共进。</h3> <h3>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人民通信兵在向通信现代化进军途中取得了丰硕成果。</h3> <h3>  庞大复杂的通信网系,高度集成的数字化装备,使过去“各管一段”的值勤维护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总参谋通信总站率先推行国际电信领域“受控性维护”理论和信息网络“无级化管理”模式,完成“信息网”通到连队、“指挥网”建到台站、“监测系统”连到要素,把管控触角延伸到末端,从根本上提高了值勤维护的效率和质量。<br></h3><div>  值勤维护模式的转变牵引训练转变。从2002年起,总参通信部在全军组织实施通信业务网值勤、训练、管理正规化、科学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建成平战结合、战区共用、标准统一的军用通信网络智能平台,从而实现了网络监控智能化、信息交互实时化、值勤管理可视化、联训联考网络化。</div> <h3>  21世纪,移动通信车。</h3> <h3> 如今,总部人员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随时查看和指导全军通信官兵的值勤、训练和管理。</h3> <h3>  由发展初期的“一部半”电台起步。如果说,机械化战争是靠齿轮转动书写战争篇章的话,那么 21世纪的信息化战争,则是靠信息网络决胜千里的。从南昌起义烽火城楼上走来的我军通信兵,由发展初期的“一部半”电台起步,现已形成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集声、光、电为一体,联通海陆空天、纵横八荒的我军信息化建设排头兵。<br></h3> <h3>  从“塞绳”到“鼠标”。“塞绳虽短,系千军万马;塞孔虽小,见战争风云”,这曾是我军通信兵数代相传的座右铭。而今,走进我军通信机房,看到的则是通信兵用原先拿惯电话塞绳的手,摸着鼠标在一排排电脑前自由地点击。</h3> <h3>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军通信建设开始由模拟向数字转变,仅用不到10年就完成西方发达国家要20多年走完的路,语音、数据、图像传输一体化的数字通信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实现通信技术体制由模拟向数字转变,通信线路由电缆向光缆转变,通信交换由机电向数字程控转变,通信终端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通信网络由单项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变,通信管理由人工向智能转变。<br></h3> <h3>  从“点对点”到“网对网”。全军公用电话网、数据通信网、全军军事综合信息网等相继建成,实现了我军指控网络的升级换代,标志着我军集声光电一体,连通天上、地面、地下、海底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通信网络系统已全面开通运行。</h3><div>  为确保网络安全运行,我军通信兵在修筑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也强化了法律法规的建设,研制了近千个系统软件,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化工作条例》等几十部法规。建立全军指挥控制系统安全监控机构,增强系统抵御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攻击的能力。</div> <h3>  网系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三军各自组织、按级保障的模式,初步形成“点对网”、“网对网”的通信组织运用模式。“一网连三军,天涯若比邻”,漫长的边防线和火热的演兵场尽收眼底。据专家介绍,我军新一代通信网以光纤通信为主,以卫星、微波通信为辅,构成一个高速率、多路宽带传输网络,可提供文电处理、视频服务、语音和电子邮件、信息检索等多种应用业务。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昔日素有“信息孤岛”之称的边关、海岛与大陆腹地连成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边海防一线部队通信业务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h3> <h3>  从“传令兵”到“信息战士”。2007年4月,首届国家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暨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优秀成果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全军某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参评的著作《军队信息化建设研究》和《国家和军队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等两项成果荣获二等奖,它标志着我军信息化理论探索走到全国前沿。</h3><div>  全军信息化转型,往年以“传令”为业的通信兵,要当“信息战士”;通信兵转型,教学科研要先行。全军第一个信息战重点实验室建立,全军师旅指挥员信息战理论开班,奏响我军初中级指挥员“信息砺兵”的序曲。</div> <h3>  重庆通信学院从适应我军信息化建设需要出发,先后建成15个学科专业网站、14个专题数据库、54门网络课程、160多门必修课配套网上教学资源等。</h3> <h3>  </h3><div>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院校教学转型的焦点,西安通信学院把课堂延伸到战场,他们围绕未来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思路,开设大量新颖实用的内容,为部队提供“订单式”和“量体裁衣”式的育人服务,与部队装备发展实现“同频共振”。</div> <h3>  在长途地下电缆网初步建成的基础上,解放军有线电通信开始按战区设置信息交换中心,并在无线电通信中普遍使用了单边带收发信设备,发展了传真通信和数字保密接力通信,相继建成了全军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电报数据自动交换网、数字保密电话自动交换网。同时,还建成了军队卫星通信系统、多路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h3> <h3>  1987年12月,建成了全军军事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进入到整体联网开发应用阶段,应用软件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指挥系统开始向实用发展,不但融指挥、控制、情报、通信、电子对抗为一体,初步实现了作战信息采集、传递、处理的自动化,在边境作战、情报传输、公文传递、应付突发事件、保障军事演习和日常业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他们正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通信兵而努力!</h3> <h3> 在90年的辉煌历程中,通信兵从配角到主角、从幕后到台前、从保障作战到直接参与作战,发展成为一支打赢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高技术兵种。<br></h3> <h3>  为适应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建设需要,通信兵确定了指挥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发展思路,也就是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系统结构由树状向网状变化;二是情报保障方式由小区域、单要素、概略保障向大区域、全要素、精确保障转变;三是指挥方式由支持逐级指挥、单一兵种、固定编组、经验型向支持扁平化指挥、多兵种合成、智能型保障转变;四是武器控制方式由人工控制为主向自动控制为主转变。</h3> <h3>  通信兵从过去保障兵种发展成为作战兵种,成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必备的一支重要作战力量。</h3> <h3>人民的通信兵,<br></h3><div>首长的耳目,</div><div>军队的神经。</div><div>银线连接雄狮百万,</div><div>电波飞向大地长空。</div><div>为祖国解放,</div><div>为人民安宁,</div><div>我们奉献青春和生命。</div><div>政治坚定技术精明,</div><div>迅速准确保密畅通。</div><div>自豪吧,人民的通信兵,</div><div>共和国的无名英雄!</div><div>前进吧前进吧,人民的通信兵,</div><div>奋勇攀登现代化高峰!</div> <h3>向为了通信事业而牺牲生命的英烈们致敬!</h3><h3>向战斗在通信战线上的战友们致敬!</h3><h3>向曾经在通信岗位上工作过的老战友致敬!</h3><h3>向曾经为军队通信事业发展而作岀贡献的人们致敬!</h3> <h3>  在《通信兵》的制作中,老领导周寿庚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并给予了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3>  因本人才疏学浅,除了对无线电报务略知一二外,其他通信业务则是门外汉;加上离开部队已三十多年,对通信状况的信息和演变了解和掌握贫乏。在《通信兵》制作中不免会存在很多错误与不足,请战友们和同行给予批评指正。</h3><div> 《通信兵》的资料和图片除了部分来自于老领导,大部分来自于网络,特此说明。</div><div> 谢谢你的关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