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郭舒老师,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当代山水画大师何海霞、杨启舆、卢禹舜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书画委员会委员、北京燕山国画院副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人大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政协画室特聘画师、福建省瀚蓝书画院副院长、“八闽丹青奖”获得者、福建紫阳画院院长、三明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三明学院特聘教授、三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h3> <h3> 诗意地栖居在山水之间</h3><h3> ----郭舒中国画的诗性艺评</h3><h3><br /></h3><h3> 郭舒书画俱佳,作品丰富,近年盛产中国画,以山水画见长。本文主要品读其山水画作品,画韵,画境,画风,以诗性观其艺术特性。品读过程打破了诗学与画论的界限,不为郭舒,只为吸取其作品养分而滋补我们自己。</h3> <h3> </h3><h3><br /></h3><h3> 诗意栖居的画韵</h3><h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著名的格言出自德国19世纪初的伟大诗人荷尔德林《轻柔的湛蓝》一诗,后来,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应用为存在主义哲学命题。今天,我们还发现,它出现在郭舒中国画的山水题材创作中。</h3><h3>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对人性的深层赞美与思索,郭舒将之外化为线条与笔墨,让诗意徜徉在唯美的山水之间。</h3><h3> 当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应当草率地归结给郭舒。这句话在西方诗歌与哲学里,其实是一个理想范畴的命题,一种美妙的向往。可是,公元19世纪西方人追寻的这一理想天地,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存在于东方的中国画之中了。在古老的中国美术创作里,山水,最早是以辅助人物的补景地位出现的,后来,从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等作品开始成为独立的题材,人物退为山水点缀,山水成为主要表达。可是,无论怎样变化,山水画的景色总是呈现着诗意的栖居。可以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整部中国画史的突出命题。</h3><h3>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单独地把它与郭舒山水画扯在一起呢?</h3><h3> </h3><h3> </h3><h3><br /></h3><h3> </h3><h3><br /></h3> <h3> 郭舒中国画的山水,是风过的山水,霜过的山水,深沉,沧桑,厚重而丰富,它所体现的诗意栖居,似乎是炎凉过后的冷暖,是压抑过后的呐喊,是暴风雨过后的清新。这样的画韵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原意十分融洽。</h3><h3> 回溯19世纪德国诗学,我们可以看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它在《轻柔的湛蓝》中的语境是这样的:"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的栖居在此大地上。"显然,诗意的栖居在这里体现出的原意是一种反叛,通过抗争求得更好的存在,摆脱生活奴役,达到更美好的境地。这样的诗意栖居,是充满矛盾对抗张力的诗意,是人性解放的栖居,是沧桑过后的唯美。把这层意思用在郭舒山水画的审美情调上,再贴切不过。</h3><h3><br /></h3> <h3> 一重山的畫境</h3><h3> 郭舒山水畫秉承中國傳統一脈。說傳統,總會提及詩畫相通,這是世界文藝史的普遍審美規律。宋代蘇軾評王維五絕詩歌,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認為"詩畫本一體",這是眾所周知的記載了。有意思的是,17世紀法國畫家弗列斯諾埃在《繪畫雕刻的藝術》中也這樣說:"一首詩象似一幅畫,那末,一幅畫就應該力求象似一首詩。繪畫時常被稱為無聲詩;詩時常被稱為能言畫。"把這個源頭一拈,我們就可以明白,郭舒山水畫之中蘊藏著鼓鼓的詩性,確實不足為怪。可是,此詩性非彼詩性,用東西方詩人畫家共有的這些理論來看郭舒山水畫,還應當注意些什麼呢?那就是文藝美學的中國元素"意境"了。意境是詩畫相通的基礎,也是解讀郭舒山水畫所蘊含詩意的必由之路。</h3><h3> 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格》認為詩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後者"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大體可以理解為意境是最本質的內心現象。北宋畫家郭熙《林泉高致》從創作體驗上詮釋了這個道理:"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能縱橫中度,左右逢源。"這些理論招呼到郭舒的創作中,我們就不能不關心,郭舒保持了怎樣一種內心,或者說,他用了怎樣的畫面組構來展示怎樣的內心?</h3><h3> 縱觀郭舒山水畫數十幅作品,可以發現他的畫面幾乎離不開這些元素:山,雲霧,水(多為瀑流),石,樹(多為松),房屋(多為瓦房),間或有三倆古人……</h3><h3> 以打油詩戲之,郭舒是這樣打造意境的:山不夠,迷霧來湊;水不足,樹木來補;彎彎山路,連接零星房屋;用夠了雲靄路隘,才輪得上空白。</h3><h3> 雖然是打油詩,這個描述卻也反映了郭舒內心莊重的理想:潔淨的生活,唯美的世間,靜謐的日子,温馨的生态。这个审美理想统一了郭舒山水画创作的意与法,交融了景与情,融汇了境与象,使内隐的愿望外显成画。</h3><h3> 也许是大自然的向往来得迫切,也许是生态依恋来得强烈,郭舒的画面相当满盈,传统山水画的空白手法在他的创作中极为少见。在这些满满当当的元素组合中,郭舒山水画最个性的意境特色彰显得十分突出,那就是"一重山"截图现象。</h3><h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郭舒堪称"画之仁者",他的山水画以"山"为主体,巨大的山峦簇拥了树石、瀑流、房屋、云雾。</h3><h3>奇妙的是,郭舒只画一重山。</h3><h3>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中国禅宗文化中的"三重山"说法了。《五灯会元卷17》载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h3><h3> 郭舒的画境,基本就是一重山,几乎没有多余的堆砌,可谓简约不简单。</h3><h3> 他给大家的悬念是:这是第几重山呢?初识之山?还是见异之山?抑或归来之山?</h3><h3> 这个疑问就是绘画创作始终追求的审美效果:画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言外之意……</h3><h3> 而作品给郭舒自己的悬念可能也不可忽视,那就是:郭舒本人进入绘画创作的哪重山?春江水暖鸭先知,郭舒自知就好…… </h3> <h3> 纵恣的画风</h3><h3> 中国画创作,从尚形逐渐过渡到尚意,进而主张意与形的统一,以意境理念主导创作行为,这是一条共性路子。郭舒在这条路上行走,走出了一些个性。</h3><h3> 绘画里的诗性生成,离不开境地风物的诗意,而创作思维的形神讲究却是根本。昔年杜甫看曹霸画马,描述整个绘画过程是"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认为曹霸的创作最苦恼的是如何把"意"给提炼好,终极追求应当是传神,他最终见证了曹霸的创作成果:"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显然,郭舒明白这个道理,诗意地打磨创作心法,诚如宋代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h3><h3> 形神兼备,郭舒达到了神重于形;意法并重,郭舒形成了意大于法。</h3><h3> 神重于形,意大于法,滋养郭舒,成就了他的纵恣风貌。</h3><h3> 就形法而言,郭舒的纵恣来自结构与笔墨。一重山的比例总是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被夸大的山体给人造成巨大的压迫感,山体施以浓墨重笔,笔意如气。观郭舒山水画,其"梦里家山"系列,山形在画面呈压倒优势的份量,发展到"大野行歌",山的笔墨更呈肆意气势,其间有若干作品虽然对房屋与树石路采用了工笔手法,但是,这种小局部的工整反倒更加衬托了整体的纵恣。郭舒于平淡、生拙之外别谋创新,再现了北宋刘道醇所说的"六长"之道:"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面求长六也。"(《圣朝名画评》)</h3><h3> 就意神而论,郭舒的纵恣是神与物游的结果。一重山已经不是现实生活的山了,是郭舒内心深处的膜拜体,崇高,威武,包容,驿动。那些云雾不疾不徐,总按郭舒内心的节点飘停。而小小的房屋是温馨的梦乡,在山的庇护中回到郭舒的童年。山径弯曲,其实是心路。现实场景早被郭舒幻化成纵恣气韵,有如石涛所言:"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大涤子题画诗裁》),郭舒从"能"中求"妙",打"妙"中传"神",于"神"中走"逸",直抵"快其心"、"畅其神"的创作快感。</h3><h3> 这样的画风与郭舒性情十分相符,他既非被动地描摹自然,也不是简单地玩弄笔墨,画纸一铺,立马进入物我两忘,"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裁》)吾画峰峦时,仰家山之巍峨,品屋中天伦,云想衣裳树想身材,鼓动气韵,一路纵恣,遂成郭舒山水画风。</h3><h3> 诗意地栖居在纵恣的山水之间,诠释一重山的意境,郭舒山水画作品,值得回味。</h3><h3>【作者简介】黄莱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委员,现供职于福建省三明市文联。</h3> <h3>《雲煙供養》</h3> <h3>《桃園寫意》</h3> <h3>《寫生》</h3> <h3> 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与大自然诚恳的交流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从大自然吸取营养,收集素材。"收尽奇峰打草稿",写心中高山流水,崇山峻岭。</h3> <h3>《夢裡家山》</h3> <h3>《愛蓮說》</h3> <h3>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研究兼功花鸟、人物。师从当代山水画大师何海霞、杨启舆、卢禹舜等。其山水画以深厚笔力和创作激情,融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受到赞誉。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展览并获奖。在《美术》、《美术报》、《中国书画》、《美术大观》、《央视书画频道》、《画坛》、《书法》等各种专业报刊和新闻媒体多次发表作品和专题报道。出版有《当代中国画面貌·郭舒》、《中国当代实力派艺术名家· 郭舒》、《中国画临习速成·兰花》、《传承·从临习到创作--中国书法经典碑帖自学丛书之张迁碑》等著作。</h3> <h3> 参展与获奖</h3><h3>2008.8 《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大展银奖(北京奥运会组委会)</h3><h3>2009.10 庆祝建国60周年——福建省当代美术精品大展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福建省作品选拔展(福建省美协) </h3><h3>2011.9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北京鲁迅纪念馆)</h3><h3>2012.6 《八荒通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协)</h3><h3>2010.9 纪念孔子诞辰2506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山东省文化厅)</h3><h3>2011.4 南北山水捌拾壹家邀请展(江苏省文化厅)</h3><h3>2013.10 纪念朱熹诞辰883周年书法展优秀奖(福建省文化厅)</h3><h3>2014.7 福建当代美术精品大展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福建省作品选拔展(福建省文联、福建省美协)</h3><h3>2014.10 《纵横五千里》全国中国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h3><h3>2014.12 第十九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艺博会)</h3><h3>2014.12 第二届福建省写意画大展优秀奖(福建省美协)</h3><h3>2015.5 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博览会银奖(文化部)</h3><h3>2015.9 "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中国文联)</h3><h3>2015.9 《西域之光》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h3><h3>2015.10 纪念朱熹诞辰885周年全国书画展(省文化厅)</h3><h3>2015.11 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作品奖(省文化厅)</h3><h3>2015.12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福建省文联/省美协)</h3><h3>2015.12 《古蜀文脉·墨韵天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