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

大雁飞过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行走在"变与不变"之间</b></h3><h3>—————《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练习》</h3><h3> 春红落尽,夏日成荫。"福建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基地校总结交流研讨活动"在厦门海沧延奎小学举行。大会展示了福建省第一、二届基地校十一节课,让参会教师品尝了研讨练习课复习课教法学法的"大餐"。两天的会议通过网络向全省直播,起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王校长的支持下,我们由杨承军副校长带队,王小梅林玲老师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林玲老师执教的《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练习》一课受到专家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展示了实小团队的风釆。</h3><h3><br /></h3><h3><br /></h3><h3>《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练习》思考和提出的问题</h3><h3>1. 练习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推理、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h3><h3> 2.如何通过学生的练习活动,巩固知识和技能,培养想象力和空间观念?</h3> <h3>一、 发挥想象,变化图形。</h3><h3>教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长方形纸,两个人合作用这张纸变出不同的圆柱,看哪一组变得多?</h3><h3>一张长方形纸可以通过围、旋转等方式变化出圆柱,从二维到三维的想象,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己头脑想象的过程中构建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h3> <h3>二、展示汇报,探索规律。</h3><h3>学生在探究"侧面积不变,底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越大"中巩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培养数学思想方法。</h3> <h3>三、拓展提升,建立模型。</h3><h3>教师引导学生研究&quot;当圆柱侧面积一定时,底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也就越大&quot;产生原因。<span style="line-height: 1.5;">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证明可以让优秀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升入中学的学习做好铺垫。</span></h3> <h3>专家点评:</h3><h3><br /></h3> <h3>宁德市教研员韦兴文老师评点(根据发言整理):大家觉得今天这节课好吗?(掌声)很好吧!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先请林老师回答一个问题:对于练习课中你如何处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林老师回答(略)这节课我学得很多,感谢林老师以及她团队的努力。1、她们思考的核心问题中几个关键词:推理、建模丶巩固知识技能、培养想象力与空间观念都做很好。从一张长方形纸变化出不同圆柱是很好的素材,练习课首先目的很明确很有针对性,典型性,趣味性,思考性,这些都融合在一起,通过长方形纸的变式设计很新。2、推理过程针对不同学生发展需求,有的计算,有的发展推理能力,也做很好。3、感受最深的是建模过程。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规律,我们小学很多建模实际是一种归纳推理,不是有科学严谨性,林老师注意到这点,设计而且处理很好,不是简单用数据说话而是巧妙用符号ab表示,是有普遍性,更完整,有价值,实际上中学学习就有证明,为未来学习埋下伏笔。受益非浅。</h3> <h3>现场答辩</h3> <h3>三明市教研员李芳老师点评(根据发言整理):1、理念新。以发展空间观念,在情境中猜想验证。2、情境新。用一张长方形纸变圆柱,朴实的情境散发出数学味,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从二维到三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思想。</h3> <h3>省普教室彭晓玫主任点评(根据发言整理):刚才两位老师观点我都同意。练习课怎么让学生兴趣,这个团队素材很好,激发很好,最好的地方是让学生自己做自己学。体现三个层次发展:从具体活动到归纳到发现规律。这节课引进计算器大家可以思考,我们目标放在哪里?(目标放在发展空间观念和培养数学思想,那计算这块不是这节课重点。)</h3> <h3>省普教室罗鸣亮主任在肯定这节课同时也提出建议:1、在学生旋转得到圆柱后让生先想象再呈现媒体。2、如果学生中出现沿着长其它地方旋转的圆柱能捕捉出才是创新!学生没有老师也可以问,有无数个圆柱。(大概意思)</h3> <h3>其他省级教硏员的肯定</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我们的团队</b></span></h3> <h3>我校六年五班学生上完这节课后的证明过程:</h3> <h3>王国光校长的点评:</h3><h3>在&quot;想象&quot;中求&quot;变&quot;,在&quot;概念&quot;中求&quot;不变&quot;,在&quot;建构&quot;中求&quot;思想&quot;![强]</h3> <h3>我校科学老师陈仕瑜的点评:</h3><h3>上周听林玲老师《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试教课有感</h3><h3>建构空间概念</h3><h3>从一张长方形的纸变出不同的圆柱体,这是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从围、旋转等方法变出了多种圆柱,从而建立了数学研究模型。这一独特的创新设计,即建立了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概念,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条件。</h3><h3>建立数学模型 </h3><h3>&quot;观察这些模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课堂上研究?&quot;同学们听了林玲老师的提问,顿时头脑风暴,纷纷举手发言……</h3><h3>接着,课堂便围绕着&quot;观察----- 提问------ 猜测------ 探究 -----结论&quot;层层深入地展开。</h3><h3>这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h3><h3>数据推导规律</h3><h3>从小组采集的数据来看,其结果不难验证孩子的猜测是正确的。但要把结果提升到结论(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这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也是为孩子们进入初中学习做一个铺垫的过程。针对这一难点,林玲老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时而设问、时而解惑,通过层层分析、各组对比,学生总结出了:&quot;侧面积不变、底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越大&quot;这一结论。</h3><h3>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我认为本节课:理念超前、设计新颖、方式多样、过程有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体现了教材编写、教学指导、课堂执教老师的深厚的教育教学的功底!</h3><h3>我惊叹于老师的创新能力,我惊叹于老师的教学水平,我更惊叹于:两位都是毕业班老师,她们都承受着六年级数学统考的压力,在如此重压之下,还能忍受住全省基地校公开课的煎熬!而且还取得了如此成功! </h3><h3>我由衷地钦佩两位老师!IFU</h3><h3>有感而发,不妥之处请多包涵。</h3><h3>2019.06.22.</h3> <h3>我们的课作制作:数学教师方萃</h3> <h3>我们基地校工作展板</h3>

圆柱

老师

学生

这节

练习

表面积

数学

体积

长方形

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