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回忆

美友172903

<p class="ql-block">   知青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知青就是被剝夺了受教育,没有太多知识的青年。</p><p class="ql-block">知青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的一代。再过几十年,知青将永恒消逝。</p><p class="ql-block">知青分化,有极少数在高位,大多数都在底层。你也不要去攀比,也别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知青,你不必无悔。因为当初你不是自愿去的,没资格谈什么悔与无悔。</p><p class="ql-block">知青,你也不要伤感。因为跟你一样的全国有几千万,有的比你更困窘更无奈。</p><p class="ql-block">知青,你当然不该知足。但你过了天命之年要知命。</p><p class="ql-block">知青,你现在还活在这世上,就是幸运的,能健康的活着就是幸福的,能唱歌,会跳舞,常旅游,你就是神仙。</p><p class="ql-block">知青,让你当神仙的日子不多了。该干嘛就干嘛,该吃,吃; 该喝,喝;该吼,吼; 该跳,跳; 该玩,玩; 该乐,乐。不要隔代当奴才,不要舍不得花钱,不要再等明天。要想得开,放得下,走出去,活得乐。</p><p class="ql-block">知青,一个曾响彻神州大地的名字,一个令共和国骄傲而又尴尬的名词。</p><p class="ql-block">知青,不能忘了初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也不必沉寂于过去,过去有你的灿烂辉煌,也有你的不堪苦痛。太惦念过去,离痴呆就不远了。对未来也不必太奢望,因为未来终是个梦。这梦很遥远,也许你等不到。明天也许很漫长,也许只是24小时之内的事,所以不必想太多吧!要抓紧的是今天!</p><p class="ql-block">知青,人生无常,但天理有常。让我们存天理去无常,活出潇洒的自我。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人之善心。善待自已,善待知友。</p><p class="ql-block">知青,随着时光流星,已不再知青,而是知不青了。既是知不青,便是知老。既是知老,便更珍惜。</p><p class="ql-block">知青,知否知否?应是老肥青瘦!</p><p class="ql-block">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小米,黍子等。直到我离开农村,人们依然使用这古老的农具,回想着农民兄弟端着耧曲着腿,跟着老牛亦步亦趋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搂草</p> <p class="ql-block">拾柴火</p> <p class="ql-block">拾粪</p> <p class="ql-block">放羊</p> <p class="ql-block">锄地</p> <p class="ql-block">盘灶</p> <p class="ql-block">托庇</p> <p class="ql-block">打窖</p> <p class="ql-block">挑水</p> <p class="ql-block">灶台</p> <p class="ql-block">换马掌</p> <h3>木犁旧时的犁地用的工具</h3><h3><br /></h3><h3><br /></h3><h3>摄影</h3><h3> 记录我生命流逝的每一个日子,生命,本是一趟旅程,每个人都在途中,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路过着沿途的风景。有许多时候,生命若水,石过处,惊涛骇浪;有许多时候,生命若梦,回首处,梦过嫣然。那里面有许多影像,模糊抑或清晰的,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 ,看见了个人的足迹,一个没有影子的我。<br /></h3><h3>那些精彩或平淡的,都已经不重要了,我只是太喜欢乃至深深迷恋那快门伴随我走过的生命历程。不管是蹉跎,跌荡起伏抑或兴高采烈,抑郁忧伤,每当想起这些内心会依然不能平静,久久的久久的……<br /></h3> <h3>辘轳</h3> <h3>镰刀</h3> <h3>谷仓印大小不一,材质有紫檀、黄花梨、松木、杉木等,正面刻有隶、篆、楷、草等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文字。一个谷仓印,除了正面的文字表现外,其背面还有一个印纽,有的被雕成一个寿桃样,有的被雕成元宝形状,表达了人们对“福禄寿喜财”等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闸刀</h3> <p class="ql-block">夫妻扎草</p> <h3>木轴马车</h3> <h3>碾子</h3> <p class="ql-block">磟碡</p> <p class="ql-block">场面</p> <p class="ql-block">脱粒</p> <p class="ql-block">扬长</p> <p class="ql-block">脱谷机脱粒</p> <p class="ql-block">打连枷</p> <p class="ql-block">扎个子</p> <p class="ql-block">下粪</p> <p class="ql-block">起山药</p> <p class="ql-block">养猪</p> <p class="ql-block">喂鸡</p> <p class="ql-block">赶毛驴车</p> <p class="ql-block">饮牲口槽</p> <h3>近年来,隆盛庄镇的建设和规划中,本着 “生态固基、养殖富民、农牧结合、旅游兴商”的总体目标,发挥优化空间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作用,古建筑修复建设和镇南新区开发相结合,城镇空间布局上依照“旧城求古,新城求新”原则,合理控制老城区环境容量,有序开发新城区空间,增加镇区文化景观,显现当地小集镇文化特色,新区建设迅速发展,古代建筑保护维修及周边地域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h3> <h3>  饸饹是中国民间传统面食小吃,作为中国北方最常见的面食吃法之一。传统的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经常饸饹用的是荞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等水烧滚了,一边用筷子搅,一边加入冷水,滚过两次,就可以捞出来,浇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红白萝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还可以压粉条。</h3> <p class="ql-block">搓鱼子,推窝窝</p> <h3>  莜麦是高营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等,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是内蒙古的三件宝之一,土豆,莜麦,烂皮袄。莜麦栽培历史已有约1100年。莜麦磨制的莜面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热量较高属于高能食品,故每顿不能吃得过饱否则难以消化,当地有句话“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开水正好好”。莜面热量高适合高寒地区日常食用,同时糖分极低又成... 莜麦在制作成莜面的过程,必须经过炒制的过程,火候的拿捏非常重要,炒老了就胡了,炒嫩了做出来的莜面发粘。 莜面吃法也颇多,风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饸饹、窝窝、咚咚、拿糕、饺饺、傀儡、丸丸、馄饨、拨面等,也可以加工成炒面、糊糊、燕麦片等。食用时可用蔬菜及辣汤,冷调、凉拌。莜面自身无味,可按各自口味,酸、辣、咸、甜自行调制作料。</h3><h3> 墩墩(把莜面擀成大薄片,把蔬菜和调味品加入,卷起来,切成段, 立起来蒸熟,连饭带菜一起吃啦),<br></h3><h3><br></h3><h3><br></h3> <h3>窝窝(用一块平面石头卷成筒筒,立着蒸熟),莜面窝窝山药蛋,羊肉汤汤就大蒜,山珍海味虽说好,不如俺家乡农家饭……这是夫人推的窝窝。</h3> <h3>当地产的土豆,因为很面,好吃,不去皮蒸土豆,等土豆熟透了以后,剥皮,把土豆擦成小丝儿,和莜面混合在一起,上蒸锅蒸熟,里面放一点盐。然后在炒菜锅里放适量的胡麻油,锅热后放入葱姜蒜,就可以把傀儡放入锅中翻炒,连炒带焖,做出来的炒傀儡那叫一个香,松软爽口!傀儡又分为,1炒,2油搅傀儡,3蒸.4棒打傀儡。说起来令人垂涎欲滴。😏</h3> <h3>山鱼儿(这是极品,山药和莜面加工而成,离开丰镇后,每周必要至少享用一次,蒸的吃),</h3> <h3>饸饹是用饸饹床压制而成的。</h3> <h3>玻璃饺子是用蒸熟的土豆扒皮捣碎,加土豆粉与白矾面儿,用擀面杖倒,直至粉与土豆充分融合,然后擀皮包馅,上锅蒸。</h3> <p class="ql-block">素糕,黄米糕。这都是结婚,满月来客人时才能吃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没有糖的豆馅糕</p> <p class="ql-block">焖山药</p> <p class="ql-block">打粉坨</p> <p class="ql-block">青蒜</p> <p class="ql-block">山药粉饺饺</p> <p class="ql-block">凉粉</p> <h3>“丰镇月饼”选用当地的优质深井矿泉水,无污染的特级小麦粉,纯葫油和一级的白糖、冰糖、蜂蜜等原料,现磨现用,不加任何添加剂,采用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烘焙而成。出品的月饼色泽鲜润、香酥可口、回味悠长。三两糖三两油一斤面,这就叫满油糖月饼。吃一口令人回味无穷!</h3>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当年农民兄弟家里没钱鸡蛋舍不得吃,留着去供销社换煤油,铅笔,本,过年扯块布……这才是农民真正广泛使用的灯,第二天鼻孔都是黑的。</p> <h3>这是农民用了脑子革新的灯。因为高举一点灯会让光线放射的远一些。</h3> <h3>农家奢华的灯。</h3> <h3>这是防风的马灯,饲养院用因为夜里要给牲畜喂料,怕风将灯打灭。</h3> <h3>这个灯是在大队,公社开会时用的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