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重彩传人——刘欣如

湖南奇石网

<h1 style="text-align: left;"><b>刘欣如,196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系,2009年——2010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萍中国重彩画研修班进修。现为北京重彩画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作品先后参加"湖南省首届花鸟画展""庆国庆五十周年书画大赛""第十届全国美术大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大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等。作品先后发表于《美术》《艺术人家》《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多家物刊。2010年6月北京电视台盛世收藏栏目作专题报道。作品先后被国家外交部、北京画廊、台湾及国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b></h1><h3><br /></h3> <h1><b>汉代刘熙《释名》曰:&quot;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quot;这表明色彩一开始就是中国绘画的形式语言之一。然而在&quot;形&quot;和&quot;色&quot;两大绘画要素中,中国画发展中色彩却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基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因素,中国画于唐、五代以后,色彩的表现力一直未有充份地发挥出来,以后一千多年中国画对于墨法、气韵等元素的重视都大大超过对色彩的追求。文人写意画往往追求水墨效果,倡导&quot;运墨而五色俱&quot;的观念,使得色彩处于辅助地位,而真正将色彩运用到极致的,当属现代工笔重彩画。</b></h1> <h1><b>提到工笔重彩画,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色彩厚重的工笔画,不懂行的人或多或少会认为,工笔重彩画只不过是承袭了工笔画的工整、细腻的笔法,同时较之色彩更为浓烈而已。事实上,中国现代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下产生的一个新画种。它始于70年代初,延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b></h1><h3><br /></h3> <h1><b>现代工笔重彩力求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通过对现代色彩、材质特长的利用,大胆把西方抽象、及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中来,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极大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在我国工笔重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魏晋南北朝的成熟期,到唐朝的繁盛期,再到宋朝的衰退期,直至近现代的复苏期,无数优秀艺术家投身其中,刘欣如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笔者有幸接触到这一位工笔重彩画家。她默默耕耘,执着于绘画艺术多年,其坚毅的态度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b></h1><h3><br /></h3> <h1><b> 晨曦初照,古朴的青石板路曲折而幽长,缝隙处拥挤着青苔蔓蔓,烟叶垂垂,青翠欲滴,与桥洞齐高,朴实的土家族妇女扎着高高的头巾,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背篓,赤足站在街上,皓齿红唇,顾盼生姿,天真无邪的孩子在背篓里探头探脑,远处是古老的飞檐与青瓦……刘欣如一手执两笔,磨墨上色,用清水分蕴开来,不多久,一幅描写湘西晨曦的工笔画就跃然纸上,撒腿奔跑的小黑狗欢腾的吠声仿佛从画里传了出来,打破了清晨的安静。</b></h1> <h1><b>如何将创作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是每一个艺术家所不断追求的。从题材上来看,刘欣如早期的工笔重彩人物主要以观音、花鸟为主,而如今的她将目光瞄准了少数民族和村生活的新颖题材。"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都在消亡,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了,所以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从技法上来看,刘欣如画工笔重彩画将传统重彩方法与没骨画法、水墨、小写意和大写意及西方、日本的一些绘画方法结合起来,使其绘画语言更加多样,能更好的表现不同的个性感情。如《准新娘》中,土家姑娘出嫁前净面的画面,以蓝色为主要背景,流露的是和谐安静的氛围。以线为主,工整细腻,少女羞涩中期待的眼神,局促不安的姿态在一笔一划中流露出来。</b></h1> <h1><b>《静静的午后》中,一位美丽的苗家姑娘坐着大门边,安静地刺绣着花带,宁静的小屋前几只小鸡显得非常可爱……</b></h1> <h1><b>手握两只画笔,依然能挥洒自如!</b></h1> <h1><b>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欣如回想起自己一步步走来的历程,她已经不满足于在人物工笔画上取得的成绩,而将目光瞄准了少数民族和乡村生活的新颖题材,刘欣如表示,从山村里走出来的自己,一直还留有乡土情怀,想要将最美的乡土风情通过自己的笔展现出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