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家有家风,校有校训。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简洁表达,是其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说起校训,很多人会想起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 。</h3><h3> 我校的校训是</h3> <h3> </h3><h3><br></h3> <h3> 我们校训由全国著名书法家卢中南老师书写。</h3><h3><br></h3><h3> 1.这校训是怎么得来的呢?</h3><h3> 建校前夕,校园文化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天,刘建平校长和校园文化工作组的老师们喝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办学思想,聊校园文化。后来,刘校谈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源头——《周礼》“六艺:礼、乐、书、射、数、御”,大家顿觉眼前一亮:何不以“六艺”来统领物质文化建设?<br></h3><h3> 校园文化工作组组长杜凯涛和王强、邱卫春、王小琳等才思如泉涌,立即由“六艺”引申出校园文化六大主题——“养德、立美、尚文、健体、启智、求是”,成就了“六艺”校园文化,横贯中西、纵通古今、并兼文理。紧接着,校训也由此形成。<br></h3><h3> </h3><h3> 2 .这六大主题有什么意蕴呢?</h3><h3> 我们校训并非只是墙上冰冷生硬的词语,而是与学校的文化紧密结合,我们把这六个主题通过大家熟悉的内容体现出来,有名人名言,有简洁的解释,有现实呼吁,图文并茂:</h3><h3><br></h3><h3></h3><h3> 养德:源于孔子倡导的“六艺”之“礼”。</h3> <h3></h3> <h3>立美:源于孔子倡导的“六艺”之“乐”</h3> <h3></h3> <h3>尚文:源于孔子倡导的“六艺”之“书”。</h3> <h3></h3> <h3>健体:源于孔子倡导的“六艺”之“射”。</h3> <h3></h3> <h3>启智:源于孔子倡导的“六艺”之“数”。</h3> <h3></h3> <h3>求是:源于孔子倡导的“六艺”之“御”。</h3> <h3></h3> <h3>3.校训有了这些导语就够了爸吧? ——远远不止。</h3><h3> </h3><h3> 校训是总纲,要想浸润到校园的每个地方,成为一种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我们除了这些优美童真的导语。每个主题都有不同名句分开解读,像一幅幅美观的画,静立在学校的墙上、柱子上,或典雅端庄,古朴精致,或鲜明生动,趣味盎然。</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 如此,这样承载量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h3><h3></h3><h3> </h3><h3> 这六个主题,在校园里还大量分散着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粉丝”——展板。说它们颜值高,因为形状多样,颜色各异,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说它们有内涵,因为展板内容不仅多,还特别“活”——是孩子们自己创作或者是特别推荐的,展板上有推荐人的照片、推荐语或心得体会、甚至个人作品。读来特别亲切自然。仔细一看,说不定就有你认识的人呢!</h3> <h3>(中外名家,谈古论今,文理贯通。)</h3> <h3>(身边的风景——松山湖,东莞等人文景观、风俗特色)</h3> <h3>(学生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感言)</h3> <h3>(色彩、形状、内容活泼,大道隐于无形)</h3> <h3> 这个“粉丝”群很多。每个主题下,都有如此用心的展板十几个。比如 “养德”主题下的“中外大家”,包括有《点“灯”的人——冰心》、《手表“熟”了——牛顿》、《童话“大王”——安徒生》等名人故事,还有贴合实际的“东莞之最”:《暖融融的大朗》、《麻涌香蕉》、《美丽的虎门》等。主题下的内容丰富,架空层、功能室、教室门口、走廊等都可见它们“内外兼修”的亮丽身影,常常勾住孩子们和客人们的脚步。</h3><h3></h3><h3> </h3> <h3> 您看,校训并不冰冷,它们有化身:用孩子的话或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去说;用孩子的眼光或用孩子看得懂的眼光去看;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或用孩子想得懂的生活经验去想,与校园文化紧密相结合,才会展现如此勃勃的生机,才能吸引、感染、塑造着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每个人。</h3><h3> </h3><h3> 刘校长说,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彰显学校办学思想,必须走进师生的心灵并引领师生共同成长。这就要经得起三看。初看:一道亮丽的风景;再看:处处彰显办学思想;三看:操作性强可持续更新。为此,《东莞美术教研》还以“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为题特刊特别宣传介绍我校校园文化《墙壁真的会说话》。</h3><h3><br></h3><h3></h3><h3> “润物细无声”,这种长期积淀的无形的力量,就像种子一样,悄悄撒播在我们内心,不知道哪天,就会长叶开花……</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