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耍花枪” ——长春市第八届小学语文年会研讨反思

87小赵哲玮

<h3>  研讨会上,孙世梅主任详尽有序地向我们传递了她关于当前语文教改的理念。</h3><h3> 语文教育首先要服务于语文的教育,它并不是其他科目的附属品。语文教师应当始终秉承着发展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的理念,不应该为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而蓄意添加多余的“修饰物”。</h3><h3> 孩子上了一节课,不能只记住了天花乱坠的小游戏以及课上的有趣轶事,反而将最该实现的教学目标失去了。否则我们花费时间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环节是在做什么?滋长学生“不有趣不学习”的情绪吗?</h3><h3> 坦白地说,学习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让人充满兴趣的。只有让孩子将“游戏是有趣的”转变成“知识是有趣的”,他才会真正爱上学习的感觉。小游戏是敲门砖,扔一块是敲门,扔多了就把门堵了。</h3><div> 我曾经为手中一篇关于汉语拼音的教案设计焦头烂额——只因为我怕整节课看起来不够“有趣”,又不愿意为了有趣而硬是往里添加游戏,整个备课演变成了我个人的一种意识和潜意识的较量。将最热爱的事业变成了教师的负担,完全背离了我们最初教学设计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目的。</div><div> 其次令我感受颇深的是李玉贵老师进行座谈时,表示“目前语文课改真正要改的是教师”,而在孙世梅主任的发言中又重新申述了这个观点,这句话于我而言简直是振聋发聩!</div><div> 是啊,教材改的是内容吗?其实本质换汤不换药,最终修订的新教材为的还是实现核心课标。但是教师就不改吗?错,教师最应该改。灵活运用才是教育的的灵魂,作为教师最高的境界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它考验的是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自学能力。</div><div> 教师本身如果只是原地踏步,哪里会有更大的力量去开拓创新,发展教育?</div><div> 教师要走在不断自我充电的路上。教育队老师而言是放电给学生的过程,可是教师不充电拿什么放电给孩子?到最后教师油尽灯枯,孩子嗷嗷待哺,教育成果从哪里得到?</div><div> 自我充电、自我反思,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获得新生。这看起来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这条路并不是无迹可寻。</div><div> 还有,对于教师来说,往往孩子们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这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 可我不满足于只是让孩子们“喜欢”,我想让他们能够“敬爱”我——这是相当深刻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不想只是被喜欢,而是想真正地成为一位“传道授业解惑者”,让孩子在长大后依然觉得他的语文老师教给了他很多很多的知识和能力让他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好,并且老师教的道理让他余生受益无穷。</div><div> “敬”这一字背后的功课,我已经做好了用一生的时间下苦功,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它。</div><div> 只是拿今日早读来说,我便用上了李教师的倾听策略,早前我也是运用倾听策略教育学生,但并不是成型的一种理论,只是一种本能驱使——我只是潜意识觉得非让孩子们学会静心,学会去听不可。但是有了李老师的讲述,今天的早读格外不一样,一个平时认为自己连读都读不了的孩子,今天竟然愿意读了!这是何等大的进步!能够读就是所有学习的开始!更巧的是我恰恰是“偏爱差生”的老师,哪个孩子不爱发言,我就鼓励他发言;哪个孩子读起来结结巴巴,我就更愿意夸奖她。不光要鼓励夸奖,还要指出来是哪里值得鼓励,比如虽然读得还不够好,但是却有挑战自己的勇气;比如虽然读得结结巴巴,但是老师相信他只是不够熟练……<br></div><div> 所思所学多矣,面对书卷只得借古人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感悟太多已经不止是用语言所能尽述,我想这是教育经验的问题——我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学到的方法得到了呼应,而缺少的那部分教学经验导致还来不及参悟另一些知识。但且思且行,其路漫漫,教育从来不是旦夕功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