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戚少</h3><h3>图:来源于网络</h3><h3><br></h3><h3> 一路辗转,没有高铁,飞机无法直达,想着若是京杭大运河尚在,是否更宜溯舟而上,来到这座梦中的城市——扬州。</h3> <h3> 扬州是孤傲的。不同于北京的霸气、上海的浮华、西安的豪迈,扬州的傲气更多的带着与生俱来的文艺气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别的你们尽可以拿去,但我要的是明月,而且是三分之二个明月,这是何等的豪气,就像谢灵运所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比之却又多了几分月光带来的孤独。扬州的底蕴,来自数千年文化的沉淀,他是李白执酒送别的广陵,是王安石思乡途中的瓜州,更是扬州八怪画中的一抹淡彩写意。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聚散于此,是扬州点染了他们的才情,还是他们成就了扬州的孤傲。之于慕名求学的税务干部,扬州又多了一重意义。扬州税院,目前唯一直属于国家税务总局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更兼坐拥瘦西湖的近水楼台,到此培训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枉远赴千里寻找“心中的麦加”。</h3> <h3> 扬州是温婉的。恍若瘦西湖中一池揉碎的碧水,又如个园里春风剪裁的纤纤竹叶。“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个未足的妙龄少女,犹抱琵琶,漫卷珠帘,低吟浅唱的或是“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曲江扬子津畔,诗人张若虚已是泪眼朦胧。扬州的前世就是这样一位超凡脱俗的琼花仙子,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可在远处驻足一睹芳容,却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惊扰起烟波画船边那一滩鸥鹭。扬州税院培训期间,我们也始终怀揣着几分敬畏,以这样的心态,在如此的环境中学习,读书也变成了一件雅致的事,更兼学习的内容也是有关税收文化。“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如《太平清话》所述,我曾不止一次的动念,每天培训闲暇之余,是否也要尝试一二,只恨空有了这样的环境,却还未练就如此的心性。</h3> <h3> 扬州是矜持的。“扬一益二”的称号早已是尘封往事,成也运河、败也运河,运河就是扬州的“根”。昔日的古扬州已经无从寻觅,岁月只留住了断壁残砖和斑驳旧影,不见熙来攘往,车马喧嚣,旧时光里的繁华宛如过眼云烟,“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或许只能从这样的诗句里略略窥探当日的盛景。苏锡常的风起云涌,而今的扬州更多时候却只是一个矜持的大家闺秀,偶尔烦闷时透过纱帘瞟瞟陌头的杨柳春色,倏的回眸又全然陷入了自己的心事。扬州,分明是梦安歇的地方,是浮躁中的清凉慰藉,是生命得以安顿的现世乌托邦。文化或许也是如此,没有韬光养晦的沉淀,没有兼收并蓄的包容,又怎会有厚积薄发、头角峥嵘的惊艳。又或者,这些也并不重要,文化只是为了更好的取悦自己。</h3> <h3> 冒着热气的三丁包子还刚出屉,行走江湖的评话大师已经摆开了龙门阵,忙碌一天的修脚师傅也经不起这等诱惑,边吃边听笑得前仰后合。“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扬州人一下把你从天上拉回了人间。扬州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那高悬的明月、脱俗的仙子、矜持的闺秀…他同时是随和的、平易的,接地气的。</h3> <h3> 一周的培训生活,由于懒、感冒、蚊虫扰人睡眠、只有早上不收门票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直到最后几天才第一次踏进了与校园比邻而居的瘦西湖,然而“阿Q精神”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能够派上用场的,就当是自觉融入扬州平和恬淡的“慢生活”吧。课堂亦是如此,激扬文字的青年才俊每天骑着绿源电动车往返奔波,学富五车的资深教授也会贴心的为你递上一张纸巾,从课间休息时讲台边是门庭若市还是门可罗雀就可一眼分辨授课内容是否真正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课堂的学习交流中,老师和学生从始至终都是平等的,相互的,不会因为身份、地位、学识的差异产生丝毫障碍。我想,文化,包括税收文化,也是如此。</h3> <h3> 二十四桥仍在,来人却要执手告别,妄想把整个扬州打包带走,包袱皮早已融化在如泣如诉的吴侬软语中…</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