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耳朵都听出老茧子了,才见到枧田街这三个字的。幸好是这样,要不然这“枧”字,就该我阔字念一边了。至于它的原意就是那山间引水的竹槽,我也是听说的。“枧”字虽说是难认,给人的感觉却好似鄱阳的“鄱”字,不失古意且撩人耳目。古人云“名之为名,必有其因”,枧田街的名称,让我有了这样的感受。</h3> <h3>第一次到枧田街,是在一九八四年的初秋。那时候,鄱阳实行分田到户快三个年头了,珠湖乡村里的农具还是相当地短缺。一个翩翩少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随着几个“进山”的珠湖佬,步行一百多华里才到的这儿。藏在弯弯里的枧田街,俨然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多数人家是“版筑的灰屋、鹅卵码的墙;苫编的屋脑,树挨做壁;针大的窟窿,筛子大的风;手提脚踏,烘桶子多”。待在山里的日子里,又听到了“山是君、云为臣,狐狸嫂嫂成毛仙,野猪是山神”的传说,感觉甚是古怪新奇。</h3> <h3>这些住在山里的人也不富裕,遇到买卖时却都好大意,很少有钻钱眼、滚钱边的。即便是办货的人要砍价,也从不去争斤末毫厘,只是讲求一个“当面银钱、对面货”,生怕进山的人不上门似的。无奈那次出山以后,我便到鄱阳城里读书去了,进山的机会算是没有了。因为进一次山,那是需要许多时日的。后来我在游城参加了工作,终于脱离了那些农具家伙,但还是愿意去与农民打交道。闲谈间,偶尔听到了一句“砍不完枧田街的柴,粜不尽游城人家的米”,硬是记得牢牢个。再也没去过的枧田街,便这样藏在我心里。</h3> <h3>等到再次来到枧田街时,是受鄱阳湖文化研究会的委托,陪同鄱阳县委宣传部一行而来的。阔别了三十多年的枧田街,又重新映入了眼帘。所幸这里的山水,还是那旧时记忆的模样,这令我倍感亲切。眼里这枧田街历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如今路也硬了、轿车也多了、房子也高了、买卖也旺了、名头也响了。俨然是一位勃勃少年,英姿飒爽,而我却已人到中年了。情何以堪地徘徊在村头巷尾,默默寻觅那旧时的点滴记忆。</h3> <h3>来到乡政府的会议室时,县里的文联、报社、电视台、摄影协会、诗词协会、各路网络媒体等,早已是集聚一堂。为了谋划枧田街的旅游明天,山里人是宁愿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这些“外来的和尚”也都各自“念了一段经”。</h3> <h3>有人跟我说,枧田街这是“茶留名山客,门迎五湖宾。皆是江湖人,何必问姓名”。不以为然的我,却偏偏认定这枧田街是“富在深山有远亲”。大山敞开了的胸怀,愿与世界共有共享的,岂只是人们常说的枧田街“三宝一奇”。我觉得这里的山色,可以醒脑、这里的山路,可以醒脚、这里的山风,可以醒肺、这里的山泉,可以醒目、这里的山货,可以醒胃。难怪坊间有人在说“世人皆醉,到过枧田街的人皆醒”。</h3> <h3>令人神定气静的,也不只是巨木撑荫、古茶留客、鹅卵做屋、山溪穿村、野花莫名、苍山含翠、溪水婉约、屋舍俨然。这里有高山可以仰止、有潭溪可以俯临、有花草可以爱抚、有飞鸟投林、有野兽留下觅食的足迹。神石在这里求雨,阳光在这里斑驳,鹅卵在这里平仄,草木在这里弄首。在这里,可以聆听山之鸟音、可以品味花之馥郁、可以享受远离尘嚣、可以拜谒万物皆寂、可以临摹虚静若谷、可以寻求与天地和而皈依。当然,像黄淳熙、虎息峰似的一个个枧田百姓的口传故事,虽不至于那般惊天动地,却也能够感人至深,平添几许神奇。“万事不萦于怀,心中澄澈如潭”,山里人家,原来就是这般地与自然融合、与天地融通。</h3> <h3>生活在枧田街,是一种人生幸福。住在这里,不出家门便可以看山之大、弄水之绿、见樵耕之莞尔,觉山水之悠然。山里人家最简单、最寻常不过的一物、一景,对于一个个局外人已然不是向往、不是回归、不是欣然、也不是如痴如醉,而是千金不换。山前毛竹,仍然青青翠翠。路边古樟,依然古古怪怪。大山里的一切,就是这般地古木浪林、藤勾荆棘、横生竖长、参天蔽日。当然,树下贪婪久了,或许还有鸟屎光临。林子大了不知名的鸟儿都有,它们在以矫情的舞姿、轻巧的梵唱,逞尽娉婷的姿态。试着挥一挥手,依然能够从画里飞出,越过头顶。把自己填充在这样无遮无挡的绿海里,人与山已然执手,心与境已然婆娑。山间溪水微澜,无尘无垢,这般缓缓地舔舐耳膜,这般轻轻地淌过心房。想必不止我一个,坐忘在这大山里的窗前、树下、溪旁。即便是忘却功名何在,不记得前世今生,那又何妨!</h3> <h3>有人说,乡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是乡土文化的根,是人之乡愁的寄托。我也认为江湖之大,源头在乡村;文化之盛,源头在乡村。鄱阳人的枧田街,或许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乡村。枧田街属低山丘陵区,降水充沛、人类活动频繁、生态敏感性较强。正如大多数河流的源头地区,常常是经济欠发达地,同时也是以水源涵养为特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的重任。枧田街人对环境的认识,也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要素的分析,到复杂而系统的关联。“山林无损,江河无忧”,这一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了枧田街党委、政府一班人的行动自觉。在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时,发展生态农业、挖掘旅游资源、与区域水土整治,枧田街是数管齐下、多方兼顾。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如此不遗余力地“舍小家,顾大家”,如此地实施生态立乡,确保绿色底线,其间必有枧田街人抉择时的坚毅、行动中的疼痛、经济上的损伤。“哪怕山高也有人行路、哪怕水深也有摆渡人”,默默付出的枧田街,如今不见了小作坊式的“一口窑十里焦”,不见了大工厂的滚滚浓烟、尘土满天,真的确保了“一河清水流向鄱阳湖”。枧田街,你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不只是来自于近27万亩土地,孕育了大源河、滋润了潼津河、补给了鄱阳湖。这种幸福,不只是来自于山水的庇护、来自于鄱阳县委、县政府的关注、也来自于枧田街人自己的担当,一种勇于担当,一种乐于担当。</h3> <h3>由此说来,如今的枧田街是山好、水好、人更好。天道有大关合,山水有真性情。枧田街,山里人的一条街,一条在大山里的街。这里的山水,空灵蕴藉;这里的人文底蕴,令人涵泳不尽。如今的枧田街正在拓展生态农业、谋划绿色崛起,恰好迎合了一个心累且老爱回忆的人。不见了山路弯弯里,那鱼贯而入的木轮车;不见了那披枷带锁的水牛,拉着个曲辕犁在田地里转圈画画;不见了泥炉红火、柴禾满屋、猎狗鸟铳、腊肉满缸。但我依然希冀,希冀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场雨季里,可以回到这里,回到设在枧田街的风景区里,陪伴一下那些“进山”的人。看一看我的先辈们“头缠竹绩布,腰插赶虫扇,柴草扎裤脚,手推木轮车”,“渴了,掬一捧山泉水;饿了,嚼一把菜筒里倒出来的咸乌豆”,听一听他们唱响的那珠湖老歌,“送姐一面青铜镜,把得我姐照观音。送姐一把景德壶,把得我姐茵茵心。送姐一把婺源伞,上遮日头下遮荫”。 </h3> <h3>文/李军</h3><h3>图/王忠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