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轶事

雨剑

<h3>今天是农历夏至节气。《礼记》中说:“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意思是说,夏至日到了,人们可以割鹿角了,自然界中的蝉儿开始鸣叫了,半夏、木槿也开始开花了。夏至是我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不知什么原因,这么温馨而有诗意的节日竟然走丢了。</h3> <h3>吃毕午饭后,到楼下瓜摊挑了一只西瓜,卖瓜人说,这是老河口沙洲地长出来的瓜,沁甜沁甜的,不信给你开个窗看看,不甜不要钱。听她一番夸赞,突然想到那个“王婆卖瓜”的典故,感到有趣。确实是这样的,不管你走到哪个瓜摊,没有卖瓜人不说自己瓜不甜的。多年以前那一个夏天,一位叫王婆的卖瓜人因为絮絮叨叨的说话习惯,成为一位历史人物,也使多少买瓜人发出会心的微笑。</h3> <h3>切开西瓜,品尝一片,并不像卖瓜人说的那样“沁甜沁甜的”,红瓤尚可,甜度一般,瓜籽还是嫩黄色的(如图),显示还没有长熟。要说襄阳西瓜哪里最好,当推宜城流水西瓜。有两年,单位专门派人去流水拉回西瓜,作为降温费发给干警,那西瓜堪称为瓜中佳品,皮青瓤红,瓜中无籽,吃一片下去,真可以夸张地说一句“甜到了心坎上啦”。</h3><h3></h3> <h3>对于我们骑友们来说,瓜田,是骑行路上一处驿站,是休息聊天的最佳去处。</h3><h3></h3> <h3>夏至到来之前,骑友们为避开日间的暑热,选择在早晚骑行。</h3> <h3>骑行在汉江湿地、沙洲溪畔,常能看到路边那郁郁葱葱、枝蔓横生的瓜田。这时候,大家总是会将山地车停在路边,走进瓜棚,与瓜农聊聊瓜田农事,再购买一两个西瓜,众人围坐在树荫下,吃几片汁多味甜的西瓜,顿觉暑热消去,清爽无比。</h3> <h3>关于西瓜的名称,骑友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为了区别冬(东)瓜、南瓜,所以叫西瓜;还有的更正说,西瓜原产于非洲,后来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这就好比西红柿的来历一样,历史传承复杂而神秘,是蔬菜瓜果中名符其实的“老外”。</h3> <h3>品尝着西瓜,有才的骑友还会聊起有关西瓜的诗词歌赋。对于有着“瓜果之王”美称的西瓜,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精彩绝妙的诗词,表达了对西瓜的喜爱之情。比如,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的绝句:“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冷洛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由此可知,南宋时西瓜在中原地区已开始大量种植;元代有不少诗人“爱瓜及诗”,诗人方回有诗句:“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把西瓜汁多性凉,瓜皮色泽青翠的特征描绘得生动得体;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对西瓜更是情有独钟,他极力称赞西瓜的妙处:“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h3> <h3>听着骑友们海阔天空的谈论,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不由会想起小时候一段经历。</h3> <h3>奶奶的老家在襄阳郊外,有年夏天放暑假时,回乡下住了一段时间。十来岁的孩子自来熟,到乡下的第二天,就和那个村的小伙伴们打成了一片。作为城里长大的孩子,乍一走进乡下,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感觉是那么新鲜、那么好玩:下河摸鱼、上树掏鸟、拈知了、捉蚂蚱、摘酸枣、采桑葚、吃野果……当一切都玩遍了,小伙伴们告诉我一件更有趣、更刺激的游戏,那就是“偷西瓜”。</h3> <h3>那时候,农村还是集体经济,西瓜由生产队种植,西瓜即将成熟时节,生产队也安排有专人看护。那些看瓜人责任心都很强,只要有人走到瓜地旁边,看瓜人会以严肃的眼光盯住来人,直到行人身影消失在远方看瓜人才放下心来。</h3> <h3>夜幕降临,阒无人声,只听得到不知名的昆虫的鸣叫。小伙伴们也出发了。跟随在队伍后边,悄悄向瓜地摸去,此情此景,有些像电影《地道战》、《渡江侦察记》里的一些情景,我们就是肩负重任的侦察兵,而看瓜人,就是岗楼里的小鬼子。等待夜深了,看瓜人扛不住困意,躺在瓜棚里呼呼大睡。我们来到瓜地边,身子平卧在地上,加之瓜秧掩护,两肘一撑,双脚一蹬,蜈蚣一样匍匐前行,轻轻爬到瓜田里,顺着瓜藤摸瓜,当手触摸到瓜时,心都快要跳出来。为避免弄出声响惊醒看瓜人,抱住瓜顺时针旋转,直至瓜脱落瓜藤。</h3> <h3>这时,不知道哪个小伙伴弄出了动静,惊醒了看瓜人,一声大吼从瓜棚里传出,小伙伴吓得慌不择路扔了西瓜往玉米地里跑,溜之大吉。也有手脚慢的,被看瓜人逮了个现行,免不了皮肉受苦,作为“任务”失败者,也会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很长时间抬不起头。……</h3> <h3>时光流转。当年那些一起偷过西瓜的小伙伴们,如今天各一方,各奔东西;当年那一片皎洁月光下的瓜田,早已矗立起一幢幢摩天大楼……岁月易老,记忆永存。不管过去多少年,那片童年的瓜田,会永远承载着童年快乐,在这个天将欲雨的傍晚,给我带来一缕温馨的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