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前几天老家的“满娘”(婶婶)去世了,出殡日期定在今天临晨,于是推掉了一个朋友的饭局跟他说要回去“抬丧”。这位来自大城市的某君好奇的问我什么叫“抬丧”,我耐心的跟他“科普”了一个对他来说神秘好奇的农村抬丧知识:</div><div> 与城里火化不同,农村去世老人现在还是棺材土葬,既然是土葬那就需要将逝者入殓后的棺材从家里中堂屋抬到山上坟场去,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抬丧”。</div><div> 但凡村里有人去世后消息马上就会传遍整个村子,然后村里的“管事”就会介入安排:比如谁烧饭、杀猪、端菜、招待奔丧亲戚、收取丧礼等。原来还要安排报丧人徒步几十里路口头传达死者亲戚奔丧消息,现在只需一个电话取代了原来徒步几十里路报丧的辛苦。所有的这些繁琐事情都是村里人义务帮忙没有一分钱的费用支出。</div><div> 等到逝者亲朋好友来齐后便开始“打丧伙”仪式,所谓的“打丧伙”是流传了千百年的农村追悼会。其流程就是由一个唢呐匠、一个念经的道士、一个打鼓人加一个敲锣手合作,唢呐匠“哇---哇-----呜厉哇”吹奏着不知道远古时期哪位高人谱曲的悲凉曲调,道士嘴里念念有词念诵着永远听不懂的“哇吧句”(大概是吊念亡魂的意思),锣鼓手配合着唢呐声和道士抑扬顿挫的咒语在逝者中堂屋渲染出悲凉肃穆气氛,加之逝者孝子贤孙凄凉哭喊声,让奔丧来者心生同情悲戚。</div><div> 打丧伙仪式要举行一整晚,一直到临晨时分结束。仪式结束后开始“出丧”,出丧就是由八个精壮男子在道士认定的时间抬起棺材打着吆喝一鼓作气抬出中堂屋到村外的地方把棺材搁在凳子上暂停以便用粗大的绳子捆绑在两根粗大的木棒上,用来抬棺材的木棒我们称之为“丧杠”。把棺材用绳子捆扎在丧杠的过程叫“囚丧”,囚丧完后等到了道士掐算好的时辰就开始抬丧了。抬丧人叫做“抬丧佬”,抬丧佬都是村里的青壮男子,抬丧需要八个抬丧佬分班抬,棺材前后各四个。</div><div> 时辰一到,八个抬丧佬各就各位猛地一声吆喝就往坟场奔,其余的抬丧佬则围在棺材四周推的推,拉的拉,喊的喊。在农村本来就很少有娱乐项目,而抬丧则成了互相嬉戏的一项娱乐。这倒不是对死者不尊,反而抬丧佬越打闹厉害逝者家属觉得有面子。于是,前后的和旁边的抬丧佬互相较劲显示自己一方比另一方有劲。抬丧佬还有抬丧的口号:“抬起嘛佬佬轻啊!”旁边的则回应着“哦--------吼”。前面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跪拜在棺材前头,后门唢呐锣鼓喧天,四周鞭炮齐鸣烟雾缭绕,抬丧队伍浩浩荡荡打闹前往坟山。</div><div> 等抬丧的队伍到了坟场,抬丧佬基本上也都精疲力竭了。虽然疲惫不堪,但是还需要把棺材放到埋棺材的大坑里填上土堆,期间道士还要举行一番莫名其妙的仪式。等道士念完咒语到了掐算好的时辰就开始埋土,看着一捧一捧的泥巴慢慢把棺材掩盖心里感叹万千:人的一生就这么终结了!等到最后一捧泥土盖上,山上从此多了一座新坟,村里少了一位故人.............。</div><div> 随着抬丧佬慢慢离去,孝子孝孙烧完最后的纸钱陆续回家,我一个人在坟前望着高高的新坟和旁边密密麻麻的旧坟堆,心里默默地感叹万千,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琉璃豪宅只是歇脚亭,黄毛坡上才是千年坟”!人生在世之际总是千方百计追求豪宅大院,殊不知死后能让你千年长住的只有这山上黄矛坡上的区区一个土堆而已...........。</div><div> 这身后密密麻麻的坟堆里躺着长住的都是村里长者,有我们认识的父辈,也有我们未曾见过的父辈的父辈,他们当年也曾经像我们一样在这片埋葬着他们的土地上剁柴、放牛、繁衍生息:我们的父辈也曾经是抬丧佬,把他们的父辈抬到山上埋葬,如今我们做为新一辈抬丧佬一个一个地把父辈抬到山上埋葬,若干年后的某天,我们的后辈又会把我们这辈人又一个一个抬到山上埋葬,如此循环轮回............。</div><div>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以为我们是这大山里的主人,现在想想:这片土地,这里的大山才是真正的主人。大山土地孕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最终又把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收纳回大山的泥土里,不管你活着的时候多辉煌多牛逼,死后终究会是尘归尘,土归土,唯一能标志着你曾经来过的只是一个坟堆,哪怕是这座坟堆也会在若干年后慢慢消失,大山会掩去你曾经辉煌牛逼的所有痕迹.............。最终,只有大山能与日月同辉,所以,短短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稍纵即逝,何必在这短如流星坠落时间去计较一些不必计较的人或事?</div><div> 活在当下,把每一天过成一首诗,让生命的每分每秒当成诗里的标点符号,如果在你变成泥土的很多年之后,还有人记得起你写下的每首诗..........那么你才是真正辉煌过牛逼过!</div><div> (昨天又有村里的一位老人去世了,明天又要去抬丧[大哭][大哭][大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