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此,10月份自驾车前往贵州,追忆红军长征足迹,缅怀革命先烈。贵州是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中央红军:1934年12月12日至1935年4月22日,历时4个月零10天)的省份,足迹遍布全省88个县(市、区)中的68个。红军长征过贵州时,先后在黎平、猴场、遵义及云贵交界的扎西召开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些会议,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的命运,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所以,贵州在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份中具有重要地位。 <h1>红色之旅第一站——镇远。</h1><h1>俯瞰古城,颇似太极图,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杰作和历史的眷顾。镇远位于贵州东部,地理位置特殊,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h1><h3></h3> <h1>这座有着两千多年沉淀的古镇,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世外桃源,处处充满古韵古风。</h1><h3></h3> <h1>镇远依河而建,古街道随着河道的弯曲,呈现弧形。</h1><h3></h3> <h1>府城桓,南方古长城的一段。建于明代,沿着石屏山脊,南北走向砌筑。城墙长约2公里,高约5米,宽约3米。即显示了当时镇远雄厚的经济实力,也说明镇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h1><h3></h3> <h1>城内舞阳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被誉为“东方威尼斯”。</h1> <h1>舞阳河上的祝圣桥。红军长征过镇远时,曾在此桥上发生过激战。镇远是入黔第一门户,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h1><h3></h3> <h1>1934年10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达到镇远一带,与敌激战,血洒大地,播撒了革命火种。</h1><h3></h3> <h1>1934年12月24日,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的率领下,经过激战,占领了镇远。</h1><h3></h3> <h1>镇远博物馆内,有关于红军长征过镇远的介绍。镇远攻坚战是红军自进入贵州后遭遇的第一场激烈战役。经过一番殊死较量,红军大获全胜,撞开了固若金汤的黔东大门。这是红军湘江突围之后打的一次大胜仗,具有特别重大的军事意义。如果说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挽救了红军,那么攻克镇远和镇远阻击战则在物资和战略上挽救了红军。</h1><h3></h3> <h1>石屏舞阳祝圣桥,霜染壁墙声如潮。鏖战古城洒热血,气荡山河冲九霄。——七绝•忆红军攻占镇远</h1><h3></h3> <h1>黄昏下的舞阳河。这里曾经是富甲一方的水陆码头。</h1><h3></h3> <h1>入夜的舞阳河,倒映着两岸的灯影,流光溢彩,歌舞升平。</h1> <h1>名城镇远</h1><h3></h3> <h1>红色之旅第二站——遵义、娄山关。</h1><h1>遵义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h1><h1>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之一!因为,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h1><h1>1965年,毛泽东应贵州省和遵义地区领导请求,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遵义会议纪念馆按毛泽东手书的字放大,用优质木料精工制成大匾。这是毛泽东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h1><h3></h3> <h1>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中央又对最高领导进行了更换,并成立了毛泽东等三人军事领导小组。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正确领导,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奠定了基础。</h1><h3></h3> <h3>遵义见到的快闪</h3> <h1>遵义会议纪念馆</h1><h3></h3> <h1>纪念馆外面一侧,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诗——长征。</h1><h3></h3> <h1>纪念馆内大厅,矗立着遵义会议参加者20人的铜像群雕。以毛泽东为首,主次分明,前后呼应,背景是三面墙组成的U型浮雕,展示了长征途中包括遵义会议在内的重要场景,如血染湘江、攻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等。向领袖们致敬!</h1> <h1>红军女卫生员铜塑像,坐落在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后来被遵义市民神话为“红军菩萨”。当地人传说,摸摸“红军菩萨”的脚,可以消灾免病。</h1><h3></h3> <h1>“红军坟”纪念铜像简介</h1><h3></h3> <h1>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h1> <h3>娄山关所见,红色教育。</h3> <h1>1935年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h1><h3></h3> <h1>娄山关小金山战斗遗址。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在娄山关击溃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h1><h3></h3> <h1>毛泽东填写的《忆秦娥•娄山关》,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关声色。</h1><h3></h3> <h1>1932年,时任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的黄丕谟(黄道彬)题书"娄山关"三个草书大字錾碑立于川黔公路遵义与桐梓两县交界处。</h1><h3></h3> <h1>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遵义县政府在娄山关东北侧石岩上制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娄山关"。"娄山关"三个字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摩岩全长11米,字径2.3米,笔力雄浑遒劲,阴刻描红,辉映于雄关青松间格外醒目。</h1><h3></h3> <h1>极目群峰万千重,晚霞红映秋意浓。雄关铁马硝烟过,神州大地换新容。——七绝•有感娄山关</h1><h3></h3> <h1>红色之旅第三站——茅台镇。</h1><h1>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北靠遵义,南临川南,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h1><h3></h3> <h1>天下第一瓶——茅台酒厂</h1><h3></h3> <h1>在下榻之处眺望茅台镇</h1><h3></h3> <h1>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h1><h3></h3> <h1>红军桥</h1><h3></h3> <h1>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西进经过仁怀,辗转奋战,迂回制敌,四渡赤水河,其中红军三渡赤水河的地点就在茅台渡口。红军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破了国民党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计划,从被动转向主动,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h1><h3></h3> <h1>红军过茅台陈列馆</h1><h3></h3> <h1>红军长征过茅台镇,以茅台酒疗伤解乏。</h1><h3></h3> <h1>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h1><h3></h3> <h1>黄昏下的古街</h1><h3></h3> <h1>夜景——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下的红军桥</h1><h3></h3> <h1>红色之旅第四站——赤水河谷、土城。</h1><h1>我们沿着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顺流而行。</h1><h3><br></h3><h3></h3> <h1>赤水河水随着河床下砂石颜色的不同,时而呈现出绿色,时而呈现出赤色。</h1><h3></h3> <h1>赤水河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酝酿了茅台、习酒、郎酒、望驿台、怀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因此赤水河被称作美酒河。在赤水河南岸悬岩上,镶刻着著名书法家邵泽华书写的“美酒河”三个气势恢弘巨形大字。</h1><h3></h3> <h1>摩崖石刻“美酒河”三字是当今世界之最。美酒河三字以其磅礴的气势镶嵌在三百米高如刀削的悬岩陡壁上,面积约为四千八百平方米,获吉尼斯世界记录。</h1><h3></h3> <h1>赤水河二郎滩段,河岸陡峭,河道收窄,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当年红三、红九军团在此再次渡过赤水河东去。红三军团还在此背水一战,并在街上开仓分盐救济穷苦百姓。村民们也把家中珍藏的郎酒慰劳红军,疗伤御寒。至今二郎滩附近还流传着“郎泉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脚,郎泉之酒香兮可以作我药”的红色佳话。</h1><h3></h3> <h1>二郎滩简介</h1><h3></h3> <h1>左侧是习酒厂,右侧是郎酒厂,中间是赤水河。</h1> <h1>红军小道</h1><h3></h3> <h1>途中所见</h1><h3></h3> <h1>红军长征路线图</h1><h3></h3> <h1>土城原名滋州,赤水河自土城以下皆通船只,是川盐和川货入黔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川黔交通的枢纽和咽喉。自古以来,土城一带舟楫繁忙,商贾云集,气候条件优越,附近多肥田沃土,物产丰富,有"山明水秀,地坦人稠"的美称。</h1><h3></h3> <h1>土城是习水县的古镇,也是红军一渡赤水的渡口所在地。</h1><h3></h3> <h1>一渡渡口(渡口纪念碑)——渡口位于赤水河与水狮河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天然三角洲。这里河面宽阔,水流轻缓。</h1><h3></h3> <h1>1935年元月28日,由周恩来亲自指挥工兵部队和土城船工连夜搭建了浮桥3座,红军次日凌晨就从这里"一渡赤水",甩开了敌军的围追堵截,拉开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略转移的序幕。</h1><h3></h3> <h1>土城有十八帮:茶帮、盐帮、油帮、糖帮、酒帮、米帮、药帮、布帮、戏帮、铁帮、石帮、木帮、船帮、马帮、袍哥(介乎黑白之间、更偏白的帮会)、丐帮、栈房帮、经纪帮(就是各种事物的中介)。</h1><h3></h3> <h1>在土城的古街道上,时光倒流,仿佛回到红军时代。</h1><h3></h3> <h1>红军在土城逗留期间,被编在中央纵队休养连的女红军们就居住在这条街上。因此,土城人把这条街亲切地称为“女红军街”。这条街上几乎每户人家当年都接待过女红军:蔡畅、贺子珍、邓颖超……</h1><h3></h3> <h1>在土城有座女红军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幢修建于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一楼一底,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原为川南联防军司令官别墅。</h1><h3></h3> <h1>纪念馆以图片与实物方式,讲述了2000多位女红军中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红军的传奇故事,是目前中国惟一的一所以女红军故事为题材的专题性纪念馆。</h1><h3></h3> <h1>红军长征过土城的住所</h1><h3></h3> <h1>红色印象</h1><h3></h3> <h1>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是全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第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该段公路把赤水河谷的旅游资源集聚起来,把景区变成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格局。</h1> <h1>沿途美景——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h1><h3></h3> <h1>竹光掠影</h1><h3></h3> <h1>孔雀开屏</h1><h3></h3> <h1>溪水潺潺</h1><h3></h3> <h1>途中驿站</h1><h3></h3> <h1>红色之旅第五站——丙安、赤水。</h1><h3></h3> <h1>丙安古镇处于川黔古道上,距赤水市区12公里,三面环赤水河。在河边建有许多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赭色岩石上的吊脚楼,崖壁上也错错落落地建有许多吊脚楼。</h1><h3></h3> <h1>古镇建在大岩石上,易守难攻。长征时,林彪带领红军第一军团达到古镇,就想长期驻守此地。</h1> <h1>丙安古桥</h1><h3></h3> <h1>古镇吊脚楼</h1><h3></h3> <h1>位于丙安古镇的红一军团纪念馆是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三个部委于2005年联合批准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并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h1><h3></h3> <h1>赤水河丙安红军渡口</h1><h3></h3> <h1>红一军团长征纪念碑</h1><h3></h3> <h1>通往丙安古镇的索桥</h1><h3></h3> <h1>到达赤水市(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全长154公里)</h1><h3></h3> <h1>入住赤水市长征主题酒店</h1><h3></h3> <h1>这是一路走来所住的最好、也是性价比最高的酒店。</h1> <h1>早晨八点左右告别赤水市</h1><h3></h3> <h1>红色之旅第六站——威信。</h1><h1>威信县,隶属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俗有“鸡鸣三省”之称,政府所在地为扎西镇。</h1><h3></h3> <h1>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达到威信,先后召开了水田花房子会议、石坎庄子上会议、扎西镇江西会馆会议,这三次会议统称“扎西会议”。</h1><h3></h3> <h1>花房子会议会址,现称“鸡鸣三省会议会址”。这次会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完成了党内权力的交接,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作出了二渡赤水和开辟滇黔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h1><h3></h3> <h1>“扎西会议”的第二个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这次会议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遵义会议的决议。</h1><h3></h3> <h1>威信扎西会议纪念馆</h1><h3></h3> <h1>扎西会议会址,又称扎西镇江西会馆会议会址。这次会议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具体落实遵义会议精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