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图为重建复原图一张秋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份迟来的报告,作为一名龙城文保志愿者,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作点应有的贡献不必过度宣扬。今日翻阅博客纪录,无意看到这文章。作为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常委,副秘书长,我有必要为地方文化研究会走过的历程,向市民作个汇报。让广大市民了解我们,理解我们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寻找钟楼历史文化遗存,锁桥湾市河驳岸中找到清代大观楼碑刻。</p><p class="ql-block"> 大美常州,幸福钟楼,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运河两岸遗存着不少珍宝趣闻,象一颗颗珍珠散落人间,要靠我们捡起连成串,点缀运河皇冠上的项链。</p><p class="ql-block"> 早在数百年前,在大观路现在老年大学的地址上就建有:三吴第一楼—大观楼。何谓三吴?古时江南为吴国,浙江为越国,三座名城:苏州称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三吴环绕太湖,富饶鱼米之乡。而历史上的三吴名楼大观楼,随着岁月流逝,早己毁于战火,但在常州规划馆依然能见之雄姿,民间仍有大观楼遗物留存,引起文保志愿者极大关注。</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一年一度市政府关爱老人、残疾人和孤儿活动创投大赛,由民政局组积牵头、由社会团体民间力量来实施。我在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专门提出一个全新项目:探祕龙城,寻找钟楼历史文化遗存。通过项目申报,图文演示,现场宣讲,受到评审团专家破例入围。在一百多项目中入围五十强,荣获三等奨。拿到项目,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让我们一批文保志愿者全身心投入抢救文化遗产中去。查古藉,调看地方志,召开座谈会,走访居民群众。确定把寻找大观楼清代碑刻,作为首项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地方志上看到碑刻记载,,1992年钟楼区志,大观楼碑,原在常州府署前大观楼内,现嵌锁桥湾石驳岸。我们把寻找目标锁定在西直街社区锁桥湾的河道里,珍贵的文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整治河道砌在了驳岸里。我们去了一趟又一趟,但在丰水期,驳岸淹没在河水里,找了几次没找到。只好等到到枯水期,带上望远镜,余忠良、吴继周,张秋生等人再出发,从小虹桥到泰安桥一路寻找。看到驳岸石块中,夹杂着一些古建遗留的石构件,河道两岸房屋阻挡着寻找观察效果。正好看到常州河道清洁船,就叫停船只,和船家商量,上船察看。驳岸以黄石堆砌,其中夹杂着古建中特有汉白玉石料。找了几处均不是我们需要的目标。船向西南行了百余米,水面之上一块巨大石碑和石鼓并列在一起,几块小的组件堆砌着在周围。余忠良让船靠上去,看到模糊的字迹,吴继周立即拿出铅笔薄纸拓印,张秋生负责拍照取证。当白纸上呈现出“胡观澜”,“武进县阳湖县”几个大字后,确认就是失踪几十年的大观楼碑刻。几个人都异口同声激动地叫起来,“没错,就是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为种楼寻找历史文化遗存取得初步成果,我们立即提出保扩意见和方案向向各级政府报告,受到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14日上午,和熙的阳光赶走了连日的阴沉,钟楼区委宣传部会同区教文局、区水利局以及南大街街道,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对隐埋在大运河常州段,锁桥湾市河驳岸中的大观楼碑刻及古建筑构建等可移动文物成功实施了迁移保护。10点08分,随着钟楼区委常委,区宣传部长冯素俊一声令下,大型铲车缓缓起吊,披红戴花,距今220年的大观楼碑重见天日,被吊上岸。在场人员欢呼雀跃。一直在现场,时刻关注进程的我会会长史国瑛,执行会长余忠良等人,也露出会心的笑容,在挖掘现场蹲守了三天的我,望着碑刻装上皮卡车,也长吁一口气,没有前去钟楼区府。只想回家补个好觉。两年多来的辛勤努力和付出,今日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大观楼碑刻,碑长173厘米,宽79厘米,厚23厘米,约一千五百公斤,字体以行楷入碑,苍劲有力,有唐代李邕的风格,遗憾的是部分已模糊。此次开挖,还挖出石鼓一座,以及碑组件若干。石鼓为汉白玉材质,厚30厘米,长160厘米,高100厘米,鼓径80厘米,重1650公斤。</p> <p class="ql-block"> 常州大观楼相传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帅台,大观楼初称为高明楼,为南唐内子城鼓角楼。宋嘉定年间更名高爽楼。明正统年间知府莫遇重建,称高明楼,清嘉庆年间重建始称大观楼。也正因如此,常州才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美誉。出土的这块大观楼石碑,由嘉庆二年(1797年)时任常州知府胡观澜撰文,是常州大观楼的重要见证物,是研究钟楼区乃至全市历史变迁、人文积淀、城建发展的重要史料和见证。</p><p class="ql-block"> 大观楼碑见证了200多年前常州城的繁华和风采</p><p class="ql-block"> “登斯楼也,东西南北具可见,百里外城郭市肆隐然在目前,烟云树木、帆樯车骑、渔樵畊凿之人,远者、近者往来络绎于其间,有图画所不能尽者,诚洋洋乎大观也哉。”</p><p class="ql-block"> “太守登此楼,召士农工商于楼下,与之讲法读律,是为揆文;太守登此楼,召丞倅军伍于楼下,责之缉匪除奸,是为奋武。揆文、奋武,众所仰望与上者,前人之创建此楼,盖有深意存焉。”</p><p class="ql-block"> 碑刻上的文字,也让现代人得以穿越历史长空,遥想两百多年前常州府的繁华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碑刻怎么会让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的会长和会员们魂牵梦萦,牵肠挂肚。此事还要从两年多前说起,由于常州火车站南广场改造,原长途汽车站搬迂到常州客运中心,原在新民里的长途汽车站活动中心的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面临失去活动场所,是钟楼区荷花池街道主动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才纳贤引进社团组织共同打造文化街区。地方文化研究会因接地气,贴民意的文化讲座,文娱活动持续展开,知名度、影响率高而入选。2015年2月8日,位于京城豪苑九幢的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新的基地,“地方文化沙龙”重振旗鼓,闪亮登场,对外开放。中国人有句名言,受人滴水之恩,当应涌泉相报。地方文化研究会到了钟楼区,就要为钟楼区作点新贡献,打造文化新天地。同年5月,常州市民政局组织社团参加以关爱老人和孤残人员为主的“创投大赛”。以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形式,让社团组织投标,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我会听到这个消息也积极响应,而是独巨匠心,以“记忆龙城,寻找钟楼历史遗存”为主题立项,作为我会创投项目申报。在一百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五十强,我作为项目代表策划,制定和参加现场演讲答辨,经专家评审入围荣获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提出的创投项目是一项需多年完成的系统工程。钟楼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名馆名居名建筑,美食特产,风土人情,传说传奇都是我们要涉足的内容。而以钟楼为区名的研究更是我们首选的目标。 为了创投项目的落实,多年来积极参于文物保护的原会长余忠良亲自挂帅,请来文保专家陈伟堂,老报人耿荣兴,老知青张建刚,驻会工作人员吴继周,张秋生等,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余忠良还从家里珍藏的书藉中找来1992年出版的《钟楼区志》供大家学习研究,发现钟楼区地方志上,有段记载,“大观楼碑,原在常州府署前大观楼内,现嵌锁桥湾石驳岸。”引起大家关注。一致认为钟搂区名,源自远古起到钟鼓报时作用的大观楼。钟楼历史遗存应从大观楼着手,寻找钟楼历史遗存,就从大观楼碑刻开始。10月,当河道进入枯水期,余忠良再次带领吴继周,张秋生踏上了寻碑之路,三人一起带上望远镜寻碑,过了小虹桥沿途寻访。并得到了当地几位原住民的指点。一条负责河道清理的铁壳柴油机船路过,三人决定到河中进一步寻访。向船主说明来意后便上船,沿着驳岸寻找。驳岸以黄石堆砌,其中夹杂着古建中特有汉白玉石料,找到几处都不是我们需要的目标,直至船西行近百米,水面之上一块巨大石碑和石鼓并列一起,还有几个构件散落堆砌在周边。余忠良指挥船主靠边。临近石碑,吴继周负责用白纸和铅笔拓字。张秋生负责拍照取证,发现“胡观澜”“武进县阳湖县”几个字后,确认是失踪几十年大观楼碑刻。三人都很激动,“没错,就是它!”</p> <h3>常州大观楼碑当初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它与石鼓一起砌嵌在河道驳岸中,静静地躺着。</h3>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碑刻有了下落,我们地方文化研究会专题向市文管会,钟搂区政府书面报告。时任钟楼区副区长冯素俊来北大街社区捡查工作还专程到我会听取余忠良等人专题汇报。並安排钟楼区教文局杨局长到我会现场办公,听取我会对大观楼碑刻挖掘,保护建议。史国瑛2017年1月担任会长后,对寻找钟楼历史遗存高度重视。在我会协办中国大运河利用保护常州论坛期间,向市文广新局周晓东副局长对大观楼碑刻保护利用也作了专题报告。我会的提议,得到钟楼区和市文管会高度重视。为确保大观楼碑这一重要文物的安全,钟楼区委宣传部邀请文保专家以及我会余忠良等人就妥善保护大观楼碑措施,多次召开了讨论会,我也有幸参加座谈.对如何确保文物取出技术过关、确保驳岸的安全、确保后期保护合乎文物保护规范,作了详细周密的考虑,在取得常州市文广新局的批文后,1月10日起正式开挖。我会相关人员高度重视。我也进驻现场拍照纪录。全程了解工程进程。1月12日史国瑛会长,余忠良执行会长亲临挖掘现场,慰问施工人员,还乘船了解驳岸状况。</p> <h3>起吊时盛况</h3>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碑是中吴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符号,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它的出土彰显的是盛世的文化自信。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钟楼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素俊说出我们心里话。现在碑刻已在钟楼区政府一楼“钟楼展馆”妥善保管。史国瑛会长提出:我们担负的“寻找钟楼历史遗存”,仅迈出第一步。还要以我会人才兴会的优势。继续努力,再作贡献。让更多的钟楼历史文化遗存造福子孙后代,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在文化,文艺,文保三个方面正在再行动。再次起步,再造辉煌。 </p><p class="ql-block"> 20170124定稿0621发表</p> <h3>披上红绸</h3> <h3>现在存放于钟楼区文物馆,专家在仔细辨认碑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