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様老师讲:有感于韦老师评片的认真,今天又重新审读了一下李老师的《成长》和画面背后的故事。</h3><div>我觉得韦老师解读作品的心态非常好,对作品的理解也很到位,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也会引以为鉴。</div><div>鉴于几位老师在点评《成长》时存在的差异,我想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和群里的各位老师探讨一下摄影的具体意义到底在哪儿?</div><div>摄影终究是需要用画面语言来说话的,而不是文字,这一点是不能被忽视的呀!就像李院长借用翟东风老师的话:我们拍作品,通常都会先有立意,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选择相应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来完善,能做到让读者不看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很重要。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也就是说作品要有强烈的画面感染力。</div><div>我们在解读作品时,不要为了解读而解读,在没有一个好的摄影画面表达的基础上,夸大或强调照片背后的故事或观众体会出的想法,都会对摄影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这样拍摄就是摄影了。大家千万要注意,当照片的实际画面语言无法支撑标题的强大内涵时,照片就已经失败了。</div><div>再三斟酌了李老师的《成长》,我能理解到,作者刻意遵守了崔老师平日讲课内容中需要大家注意的事情,比如构图上的三分呀,对比上的呼应和平衡呀,但给我的感觉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算是给群里所有小伙伴一个提示(所有的小伙伴噢)!</div><div>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我感觉有些老师被所学知识的条条框框给圈住了,放不开手脚,太过小心,这种心态下拍出来的东西可能就真的只是拍图而已了。</div><div>有关条条框框的这个事儿,我和崔老师也一起探讨过目前班里部分老师的状况。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李楚漪老师一个人身上,别的老师也有这个情况。所以,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心态意境更加重要,不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抛开所有摄影理念上的限制,先把自己玩疯,把自己玩投入,当您非常非常地投入进一种创作状态的时候,您拍的照片自然会呈现成出另一番境界——尊重摄影,又有个性表达。这样才能彻底跳出“遵守摄影‘’的怪圈,真正上了一个台阶。</div><div>我个人更喜欢有内心思想有创作意图的照片,它是深层次的个人内心表达,而不是空洞的不讲究美学的照物搬物。就像之前荷花的那张《乘凉》,看这个作品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意境,这时技术就不那么重要了,作品的意境非常好。</div><div>崔老师点评《求索》时并没有多说优点,因为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崔老师抓住的是大家没有看见的细节,并一直在强调细节和拍摄时机,他是要让咱班所有的老师在表达意境这一点上再上一个台阶。</div><div>崔老师说过摄影是杂学,大家生活阅历,知识积累都很丰富,我们要学会把这些知识融汇到摄影当中去,并不断去杂学,武装自己,才能像韦老师那样深层次解读作品,当大家点评作品有了更多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后,自己再去拍摄作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去思考如何拍摄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了。我想崔老师给《一举两得》高度评价时,也会是这样的考虑。</div><div>技术是可以通过刻苦练习出来的,而摄影的思想表达最终更多的是依靠个人文化底蕴的丰厚与否来提炼,这个是外人无法帮助的,纯靠个人平日的学习积累以及悟性。所以我们大家要走的路还很远,让我们一起携手相伴,努力快乐的前行吧。</div><div>感恩,一路有大家。</div> <h3>小様老师讲:这是一张视觉肌理摄影,我不知道崔老师提过没,肌理摄影不是这么拍的,玩肌理,就是玩线条,玩质感,玩色彩,玩光影,玩平面,玩被摄物体的特质。最好是垂直于被摄物体进行拍摄。因为他需要在二维平面准确构图,而现在,我只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石头,不过老师倒是注意了那几抹绿色的枝叶,想法还是有的,但是还是观察不够。而且你想要表达什么,是纯玩石头肌理,还是需要绿色枝叶来对比烘托,还是玩石头不同的颜色表达,最好侧重一点,不要面面俱到,不然你哪个都没表达好,崔老师说过,摄影是减法。不可太贪心噢。继续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摄影人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在一片混乱的自然肌理中发现能成为一张好作品的构图,这也算是对培养摄影眼的一种锻炼。大家可以多去练习。再说下肌理,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它让我们是从面的角度就可以感受到质感,纹理,。</h3><div>在摄影里,我们要通过镜头准确的去表达被摄主体的特质,由于不同肌理对光线的反射不同,造成需要曝光的参数会有差异。为了更好把握主体的光影特征,大家可以没事多去训练下我们的曝光。可去参考欣赏广告摄影。</div><div>崔老师讲:引一句小樣老师的话:“从面的角度就可以感受到质感与纹理”,这是肌理摄影的精髓之处,也就是说,要通过画面的准确表达,让所有观众感知到你所摄影的肌肉与纹理(线条、质感、光影和色彩)没有,以后也不会专门讲肌理摄影这个话题,会将肌理的概念融合到其他话题中的。</div> <h3>小様老师讲:谷老师说的标题不符,我比较认同。至于是不是演讲我们再议。我们来分析这个场景。那小姑娘吐舌头是啥意思,忍不住想吃东西,咽口水么,边上的女士,看似听孩子讲话,那手还在转桌盘,心里满满的想吃东西啊。两个人都不投入,就小男孩一个人慷慨激昂。这画面和标题不符呀。</h3><div>崔老师讲:这幅作品,作者已经阐述了是家宴,又有了一个有趣的瞬间,那带给我们的思考就应该是:怎么去把握这个瞬间?是按照“写日记”的手法记录一下?还是按照“论文”去发表出来?如果是发表“论文”,那么大家可以顺着论文的思路,去分析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把握“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div> <h3>小様老师讲:讲这个片吧,杨广老师您是故意玩飘的么。。您的水平我可是知道的,这样玩,我可就不客气了。可能我比较严谨,要求有点高,虽然您希望用花做框架式构图,但能不能固定下机位,这看的我眼前很乱,而且这花的框里也不是每张都好,您就找个好看的固定下来就好了嘛。</h3><div>其次,是不是可以和被摄主体进行沟通,选择一个古风韵味的地方进行拍摄呢。。毕竟武术是承载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拍这类题材是否在拍摄前就有构思了,如何表达,光影,韵味效果如何体现,有没有深入研究。这样的背景没有美感,还很违和。边上是厕所么?方便更换衣服?太生活化了。背景杂乱无章,时不时的进来好多闲杂人等,这崔老师平时点的问题,您今天是可劲的犯错误。</div><div>此外,我看您这标题是六合鸳鸯剑,您是否对这剑谱招式很了解,知道哪个招式最好看,最柔美,最有表现力,每个动作招式的节奏把握,在深入了解后,那您可以进行下一步了。</div><div>建议您找个清幽典雅的古代建筑风格的地方,放上一段清爽的古风音乐,要是乐意呢,您再带壶大红袍,自己先陶醉在对方舞剑的韵律中,然后像品茶一样悠远的去品读被摄主体,在您心里,眼里,勾勒出感受到的美景与心境,再去取景器构图,按快门。</div><div>因为这剑谱能流传至今,自有它魅力所在,而您要先做的事不是举起相机,而是用心先发现他的美,然后才是去思考如何表达。</div><div>崔老师讲:我看了二遍小樣老师的点评,犀利中肯到位,竟然没有给我留一点点评缝隙,我只好跳出摄影,想和杨老师聊聊</div><div>@杨广(海淀老杨) 老师,您说的“现各选几式作为展示”中,您是怎么理解这个“式”的呢</div><div>中国武术,讲究的是一招一式,那么什么是“招式”呢?</div><div>杨老师在文字说明中也没有解读“式”,我们不妨将“招式”分开了来理解。式——样式,是武术中属于动作的极致姿势。在每一个极致姿势之间的动作过度叫做“招儿”,招和式共同构成了武术的整体动作。</div><div>从文字阐述上来看,杨老师和武者已经建立了朋友关系,练武之人讲究了一招一式,那您作为摄影人也必须讲究摄影的一招一式,用最精准的镜头语言描写出最精彩的武术招式。这个选题,必须重拍,一:要对得起武者,二:更要对得起自己。给小樣老师一个大大的赞,竟然逼着我不敢在摄影上点评了。</div><div>照片失败之处,不在于王克平是不是给了招式的名称,而是在于杨老师没有使用摄影的“一招一式”</div><div>我需要给大家留出至少5分钟的时间,好好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开办这个平台?</div><div>谁想好了,就阐述出来,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不然,这个平台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div><div>当然了,大家也可以借着这个时间,爬爬楼,再看看小樣老师的点评</div><div>谁想好了,就阐述出来,我今天可以等,因为明天要和大家见面的饿呢</div><div>嘻嘻嘻,要不要我点名呀?</div><div>不是杨老师热了麻烦,是有人怕实话实说。于是大家就变得越来越懒了哦,连点评都不用心了?我也给刘燕萍老师点赞,实话实说。</div><div>小様老师讲:点评是我的职责,但是,诸位也点评点评吧,别光等我一个人。</div><div><br></div><div>崔老师讲:赞张长勇老师,您说“评片也不能凭着感觉评论”,我觉得并不完全对呢,我倒是真的希望能回归到这个平台的那种最初的状态,大家有什么就说什么,点评的功夫也是慢慢练出来的。廉抗美老师就是咱班的点评个标杆,只是..只是,这根标杆开始往“息事宁人”上倾斜了呢。</div><div>下一张,我和小漾老师将点评的机会给大家,怎么样?大家一起来试试点评,加油!我相信只要放松心情,大家一定能把作品的优劣分析出来的。</div> <h3>崔老师讲:我一会儿对大家的点评进行分析。</h3><div>请李院长就“虚”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div><div>李院长:白天ISO1000,光圈F4,EV+1这样的条件,拍出来的人物看起来有点虚。</div><div>解读:虚的原因只来自F4,焦距和拍摄距离的前提下,F4几乎没有景深了。</div><div>廉抗美老师:同是逆光拍摄,谷老师的片子色彩有些偏。</div><div>解读:照片偏色的原因不在拍摄参数上,可能存在着手动白平衡的问题。</div><div>张长勇老师:构图有待商榷-太满了啊!</div><div>解读:没错!</div><div>廉抗美老师:焦点问题看得非常准确,再加上F4的大光圈,画面男主虚了,是必然</div><div>韦老师:这片子不好不坏,大普通,没高潮,没冲突</div><div>解读:是这幅作品最精确的点评。</div><div>朱汝骥老师,1/80秒,对于这幅作品来说,没有问题的。</div><div>胡瑞英老师:点评中肯,一语点透!</div><div>综合评定:见韦老师和胡老师意见。</div><div>韦老师:这片子优点暂不提。</div><div>总的感觉,这片子不好不坏,大普通,没高潮,没冲突(对片子有不同意见)。</div><div>胡老师:在摄影队伍里,一个人看另一个人机子里的照片,太司空见惯了。找不到特别吸引人的激情。</div> <h3>廉老师:王亚荣老师的《蜂恋花香》,数据合适,虚实结合,蜜蜂翅膀的虚化,增强了动感。如果根据题名,可以二次构图,直接突出主体蜜蜂和花朵,虚的花朵可以不要。 主体花上的其它昆虫对画面有影响。</h3><h3>李景泰:做个减法,裁去多余的。</h3><h3><br></h3><h3>崔老师:还有不同的剪裁方案吗?</h3><h3>在构图上有分歧了,是好事!</h3><h3>刘燕萍老师的剪裁,保留了一些现场的氛围,也保留了作者的拍摄初衷。李院长、仲红、崔老师和刘燕萍的第二次剪裁,都是为了突出花卉与蜜蜂的关系,也突出了花卉上的其他小虫子。别让小樣老师点评啦,这张不入法眼呢。</h3><h3>我是授课老师,必须说,而且还要帮助大家找到解决方法,时间到了,今天就这样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