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影像:遇见•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诞生地(大方县羊场镇陇公村)

远处是天

<h3> 6月20,到大方县羊场镇调研,了解了一段鲜为人知(至少我今天才知晓)的历史。</h3><h3> 羊场镇陇公村的乌鸦洞,是中国首台航空发电机的诞生地。这里,曾经见证了“中国空军航空委员会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兴盛与衰退。</h3><h3> 调研归来,宿舍停电。但脑海里还翻卷着白天在陇公村的所见所闻,特别是那群爱国的抗战英雄和那段不能忘却的抗战文化。</h3> <h3>  走近大方县羊场坝的乌鸦洞,突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洞,这里建有一个在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厂。</h3><div><br></div><div>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面对十分严峻的抗日形势,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决定兴办我国航空工业,筹建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最初选址在昆明,筹备期间就被日军狂轰滥炸于襁褓之中。后决定选址于贵州省大定县(今大方县)羊场坝。</div> <h3>  当年的发动机生产车间,这个设在溶洞里的巨大的生产车间共分为三层,底层宽990平方米,中层宽800平方米,上层宽700多平方米。</h3> <h3>孙中山先生题写:志在冲天</h3> <h3>  工厂建成后,由蒋经国出任名誉厂长。第一任厂长是清华留美高材生李柏龄;第二任厂长王士倬是清华大学教授、钱学森的导师,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就是由他主持设计建成的;第三任厂长为顾光复。生产厂长、总工程师汪福清,系194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博士,回国后参与航空发动机厂建设、试造工作,为我国第一批1000马力航空发动机制造做出了杰出贡献。1949年解放后任贵阳矿山机械厂总工程师。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最高级),是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1983年后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在这里还有许多工作过并为后来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技术人才。<br></h3><div> </div> <h3>由于缺乏建厂资金,国民政府一方面向全国大量发行“航空彩票”,一方面借蒋介石50大寿之机,在全国大举“献机祝寿”,共筹集了344万美元。这就是所谓“蒋介石用自己的生日寿金搞三线建设”的由来。</h3><div> </div><div> 1942年底开始投入生产,1943年开始装配,到1944年装配试车,完成第一批发动机3台。</div> <h3>  1941年5月,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由昆明迁到羊场坝的乌鸦洞内,全厂有员工2300名。羊场坝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h3> <h3>  到1947年初,30台航空发动机终于完工。由航委会随机抽取一台装在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上,由昆明直飞南京,证明发动机性能良好。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后航委会因无法支持该厂再生产航空发动机,该厂利用其技术优势,立即转入民产,成为西南最大的汽车发动机配件生产基地,所生产出的优质配件誉满大西南。<br></h3><div> </div><div> 1965年初,根据国家“三线”建设部署,南京金城机械厂、株洲331厂、西安430厂以及部分院校的700余人利用贵州大方县羊场坝原“航发厂”厂址创建国营金江机械厂,隶属于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归口中国航空工业部。成为当时航空军机配套液压泵、马达的重点生产厂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营金江机械厂从大方迁至贵阳市并筹建民品分厂。至此,大方县这个当年重要的工厂就成为了遗址。</div> <h3>1943年3月,蒋介石住过的地方。</h3> <h3>  当年蒋介石住过的建筑,如今原貌仍然保持完好。</h3> <h3>  1943年3月20日,蒋介石曾到该厂视察,并于离乌鸦洞不远清虚洞5万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内,与1700多名职工一起聚餐。</h3> <h3>  今天的陇公村,山川秀丽,胜境天成,正在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乡村篇章。(部分文字源于百度,致谢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