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这是一九七六年四月建成的范家嘴扬水工程渡槽,我是当年建设的参于者。渡槽连接抽水站的管道斜洞,一九七五年冬动工。挖凿管道斜洞很是艰难,由于是斜挖洞且狭窄低矮,洞内仅能容纳三、四个人躬着腰作业。记得前期工程由我和范增来,范万巨,范麦装等四人完成。那一年我十八岁,我们自制了两轮木制小车往外运土,小车轮径二十公分,双轮在车的前部,往外运土时因是下坡,车轮朝前,双杆朝后且落地,人在车的前面,面朝车,双手撑住小车前邦,双脚倒退将一车一车土就这样拖出来,实在艰辛。当年挖洞的四人中,如今已有两人驾鹤仙游。</h1> <h1> 昔日的水利工程,如今已被破坏废弃。</h1> <h1> 傍晚的余辉中,想起当年全国人民大搞水利工程的辉煌。脚下的渡槽只是一个缩影。</h1> <h1> 这个扬水站只是小寨河水利工程的一个分支工程。当年全公社人民艰苦奋斗修建的小寨河水利灌溉系统,可浇灌贾村,干头,范家咀,永泉埠,小常,大常,涧南,破胡,大闫,水泉城,东邱,西邱,常闫,西闫等十四个大队的五千多亩田地,使这些靠天吃饭的旱地变为旱涝保收的良田。</h1> <h1> 留个纪念吧,也许不几年后,渡槽的废墟都将不复存在。</h1> <h1> 如今,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因分田到户,现在大多都不能发挥作用,能用的寥寥无几,多数遭到破坏废弃。连世界闻名的"人工天河″一一林县红旗渠也不能幸免,现在只能供游人欣赏、追忆,失去了一代人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流血流汗而建设的水利设施的意义。令人痛心呀。</h1> <h1>这是范家咀扬水工程渡槽</h1> <h1>我也要和渡槽留个影做纪念</h1> <h1> 数一数,这个渡槽一共有十三孔,这与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三孔桥不谋而合。渡槽高六米,加上斜坡总长七十多米。</h1> <h1> 站在高处,远望篮天白云与大地交会,令人心旷神怡。</h1> <h1>本想拍摄一张渡槽全景图,但受器材限制和自然环境及周边树林杂草的影响,难选合适的拍摄位置,没有了却心愿,实为遗憾。(拍摄于二O一七年六月二十日下午七时三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