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论语中有一段谈话让我印象深刻,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老师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的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放在当代仍具有深远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已极大丰裕,而心灵的脚步却未跟上造富的速度,精神底蕴相对贫乏。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国人确有值得反思之处:中国人富起来了,却丢了很多礼!<br></h3><div> 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都在倡导中华传统美德的回归和礼仪文化导入,中华大地就像吹起了一股春风,拂过人们的心间,唤醒心灵的复苏。可究竟如何才能将礼仪内化于心,变为人的一种自动自觉行为,而不是一种形式和过场,还值得探讨和思考。</div><div> 首先,礼仪的外在表现是行为,而内里却是文化的浸润,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外“礼”内“心”。《大学》有言:“诚于中,而形于外。”倘若不注重心的育化,而只是强调外在的行为标准,有如隔靴挠痒,虽能短时间起到制约作用,实则不能长久矣。</div><div> 中国千百年来的“家国”文化传承,直接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国的家庭目前已普遍踏入小康和富裕生活的道路上,孩子物质上富养,而心的滋养却远远不够。唯成绩至上的教育理念弊端已日见明显,这与孔子当年提倡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育次序背道而弛。心的滋养换成古人言就是“礼”与“仁、义、智、信”并行育化,用现代人的话可概以“真、善、美”三字。</div><div><br></div><div><br></div> <h3> 真,真诚,既是一种“以诚相交,成其久远”的接人待物之道,更是“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态度。善,善良,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行事原则,是即便短时间内“人善被欺”仍坚持“止于至善”的慎独精神,是“种善因,方得善果”的人生航标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旷达。美,美好,是那双能随时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慧眼,是一种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仍存心间于美好的心境,是一种对外无形散发着快乐动力的能量,激人前行,催人奋进。</h3><div> 试想一个长期浸润在“真、善、美”环境的孩子,滋养了一颗“真、善、美”的心,即使没有教他礼仪,他的行为也必然是令人心怡的、舒服的,而这正是礼仪的实质—不在于形式,而是以行礼与受礼双方的感受为衡量准则。礼仪的表现形式千千万,而追其内核皆源自于“心”。富润屋,德润身。生长在富裕条件的中国孩子,如何培养成一个富而好礼的人格健全的人,最终还得回到心的滋养、德的感化上来。于每个家庭而言,是“真、善、美”环境的营造,于父母而言,就是言传与身教并重。</div><div>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女儿2岁多起我便每年带她出去旅行,国内国外走了不少地方,随处可见中国人的身影穿梭于大小景点。国外商家既爱又嫌中国游客,因为国人高声喧哗、随手扔垃圾的陋习还是经常可见,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就是“钱多、人粗俗”印象。作为中国公民的一员,当置身这种环境中的时候更激起一种“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公民意识。所以每次走出国门前,除做好旅游攻略和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之外,还有跟女儿必上的一堂旅行“礼仪课”,强调在国外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中国人的形像。</div><div> 还记得有一次在游览柬埔寨吴哥窟时,我俩走在小吴哥窟美丽的湖畔,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拍照。平静如镜的湖面映着五座高低差落的莲花式金刚宝塔倒影,与池中朵朵绽放的紫色莲花交相辉映。我与女儿沉浸在这美不胜收的风景中,缓步前行。走着走着,前方土黄色的石道上一个彩色冰淇淋塑料袋,轧眼地出现在我们欣赏风光的视线内。没做多想,我的第一反应是快步走向垃极拾起丢掉,与此同时,女儿也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那片垃圾的轧眼,比我还快地拾起垃极左右四顾地找着垃圾筒。我笑着看向她投以赞赏的目光,这时我身边一位身着桔色短袖的金发老太太对着女儿竖起大拇指,点头称赞,女儿有些腼腆地回应一笑。那一刻,她的笑容灿烂,直达心底,照亮了心间。无意之举虽小,却是用行动证明了富起来的中国人会越来越懂礼仪,会越来越有素养。并且旅途中的这些温情小互动,远强过于一百次的礼仪形式强调,是内化于心的感化和触动!</div><div><br></div><div> 于当前,欣喜地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父母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充实和孩子的精神富养了,当有了更多家庭以这种用爱唤起爱,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态度来关注孩子的成长时,国家富而强大、中国人富而好礼指日可期!</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