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从小就喜欢书,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成为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置身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h1><h1> 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几乎是没有书可读, 我对书的最初记忆,记得应当是只有五岁左右的时候吧,已不记得是怎样得到一本有很多插图的图书《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时我还不识几个字,可能是被插图画面感染了,就缠着母亲让她讲读了整篇故事。这应该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读书吧?</h1><h1> 好像是到了上学读书二年级的时候,也是不知怎样弄到一本《大林和小林》的童话连环画图书,那个时候也还认不全里面的文字,却饶有兴趣以图揣摩解字的方式看完了全书,让我记忆最深的情节是:大林和小林被怪物追散后,小林遇上了绅士狗皮皮和绅士狐狸平平,他们要将小林当作拾物归为已有,小林不服乘机逃跑,平平大吃一惊,耳朵竖了起来,帽子就朝天飞去,挂在月亮的角尖上,平平着急的哭了。小林逃跑时天上的月亮也跟着小林跑,尖角上挂着平平的帽子,被风吹得摇晃晃的。 皮皮这位狗绅士很快就追上把小林拖了回来,那个挂着银色帽子的月亮也跟了回来。 平平还哭着,张大了红眼看月亮角上的帽子。皮皮不耐烦地说: “哭什么!等到月亮圆起来,就挂不住帽子了。”那时就觉得这很有意思,很长一段时间还惦记着平平等到月亮圆后得回帽子吗?也许就是从此以后,我就总留意月亮,也总奇怪为什么月亮会我走它也走? </h1><p class="ql-block"><br></p> <h1> 小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一、二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里的土路,到街市上去。</h1><h1> 小山城的街市上,那小店铺里有还热乎的手工糖瓜,国营糖烟酒公司门市部里有香喷喷的各色糕点,还有不太常有的时鲜水果,可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但只能极力抗拒这些诱惑奔向一个最诱惑我的地方,一个小人书地摊。小人书是一个修补自行车中年男人的,他把修车摊和书摊摆在街道口边拐角处某棵大树下,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熙来攘往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一分钱能看两本呢,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h1><p class="ql-block"><br></p> <h1>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县图书馆的,让我羡慕不已。我常去这位同学家找他转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新的书。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同学家,一个人走上几里的路。那时县城郊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星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快乐和激动,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油墨喷香,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h1><h1> 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仍觉得幸福。母亲惊奇,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路经的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h1> <h1> 能借的书有限,我就煞费心机四处搜寻书刊。那个时候能得以看到的外国文学书籍多是前苏联的长篇小说,就是那个时候,我读了一些前苏联的小说,最著名的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还有《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童年》等。而杂志刋物是《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收获》《萌芽》《长江文艺》等,虽我得到的量不多并且总是很旧了的,甚至是封皮都没残缺不全的,但我却如获至宝,欣喜不已。</h1><h1> 正当我如饥似渴寻求能阅读到更多的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几乎封禁了所有的书刊,但我却更是极尽所能的去找,偷偷的阅读。这期间我却得看了一些当时被批判的禁书,其中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三家巷》、《西厢记》等。</h1> <h1> 上高中时,偶得了一本文革前出版散文集,其中《水的赞歌》和《山颂》这两篇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读完整本散文集后,我深被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体特点吸引,散文的语言是那么的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又是那么的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读其文,就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让人从而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我专门向语文老师请教关于散文的问题,记得老师对我说有一段话:“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台力。”我从此喜爱上了散文,我当时还不惜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把那整本散文集手抄了下来。</h1><h1> 多年以后,我专门去拜访语文老师,已退休的他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看书时,可以去他家借。</h1><h1> 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些青色植物,房子周边,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h1><h1> 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h1><h1>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h1><h1> 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h1> <h1> 刚参加工作时在地质队的头那几年,因长期在野外,难找到书,就少有看书了!很庆幸没多久“文革”全面结束了,经过“拨乱反正”很快就全面恢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局面,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经受者,那段时期我很沉迷偏爱这类作品。</h1><h1> 在工资很微薄的那时候,我还是挤出一些来买书和订阅喜欢的文学杂志刋物。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书香伴着我一路走来,我喜欢书香的味道。如今,有了电子图书阅读,是容易方便看书了,但我还是喜欢读纸质的读物,很少在网络上阅读,我觉得在网页上看书没有感觉,那些屏幕上的文字是没有感情的,没有书香、墨香的味道,没有捧起书本那种温润的触觉感,没有一页一页翻过的动感。我觉得只有虔诚的捧着书本,慢慢的翻看,这样读书,才能对得起作者辛劳的写作付出。</h1><h1> 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案头上,书香伴着花香和茶香的愜意不可名状。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h1> 原作:2015.10.22</h1><h1> 修改:2017.06.10</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里的书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本一定会让你笑出声来流下泪来的书,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张嘉佳献给你的心动故事。</p><p class="ql-block"> 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p><p class="ql-block"> 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贯穿二十余年写作生涯,26篇散佚作品,2篇手稿首次曝光。大陆首度结集出版三毛作品《你是我不及的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p><p class="ql-block"> 《谁的青春不迷茫》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刘同的小说,讲述奋斗小青年刘同十年逆袭人生故事。写给那些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的一部作品。一个人,十年光阴;一座城,瞬息万变。 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文化盛典上,《谁的青春不迷茫》获封年度“最佳励志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