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到达宏村时,一下子下起了大雨,地上积了厚厚的水塘,在小贩处买了一件一次性雨衣和鞋套"披褂上阵",全然不顾身上已被淋湿,因为雨下的实在太大,不一会鞋子内已全部是水。雨中游宏村,印象特别的深……<br /> 下车后我们徒步从环南湖开始,一路石板连连、青草幽幽,雨水浇灌了翠绿绿的稻蔬果木,踏在筑于南湖湖中的石道石桥板上,伫立远眺:湖光水色,渊渊四映,诸峰倒影,四周被青山绿水环抱,风光自别,仿佛如入人间仙境。当年,李安拍摄《卧虎藏龙》,周润发曾经牵马从那里走过……<br /> 雨中的宏村已经远远地在岸边呈现, 在一泓青绿的南湖衬托中,青砖黛瓦白墙极具古朴风情,远处青山隐隐,怀抱在绿色山野间的宏村,在雨中显得是那样的宁静和柔情,像一幅笼罩在烟雨下淡雅的水墨图,如诗如画,虽然是第二次游宏村,仍让我惊叹不已。宏村又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始建于南宁绍熙年间,至今800余年。它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村落面积约19公顷,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布局严谨,工艺精湛,与周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山、水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民风淳朴,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民间习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世外桃源"之称。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半月形池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整个宏村就有如一头悠闲的水牛,斜卧在山前溪边。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这样的良好居住和生态环境让我们来自大城市的游客真是羡慕不已。<br /> 漫步在弯弯曲曲的幽静弄巷中,一条水圳从村西入村,经九曲十弯,贯村舍,穿厨房、过村中心月塘,流入南湖,街巷下面设水道,圳旁塘畔民居庭院内有花池小塘,水绕屋、楼傍水,绿树摇,光影交织,每家每户疏窗而高基,点石而临池。脚步在不停的走动,收进眼帘的是不同的景色,古弄幽幽,粉墙斑驳,一庭一院,步移景异,无不独巨匠心.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荡人心扉。兴步其间, 宛如置身于一幅巧夺天工的美色美景之中。让你有一种莫名的陶醉和丝丝的迷恋……雨停后随处可见许多美术爱好者在这画画写生,穿梭于弄巷,许多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也有不少老外在这取景拍摄。宏村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老建筑承志堂,其间厅堂宽敞,偏厅众多,有用来打麻将的"排山阁",还有专门用于吸烟的"吞云阁",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更是一应俱全。尤其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室内装潢。其中,大到各个厅堂的雀替、梁枋,小到每扇门窗中的配件,均有栩栩如生的各式木雕,真是个雕梁画栋、极尽奢华,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里的每一片墙瓦、每一块石板都浸染着历史悠久、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民间故宫"和"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承志堂、敬修堂,气度恢宏、西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等,它是徽州建筑文化的精髓,让人可以在一梁一柱间穿越千年的时空……据史料记载,承志堂建造耗资巨大,仅用于木雕表层饰金便达黄金百余两。其规模和布局也堪称徽派建筑的精华,7个楼层、9个天井、60余扇门窗、132根木柱,大小房间60间,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保存的特别完好,其气势恢弘自不必言,而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也让人赞叹不已。承志堂的门廊是按古钱币状精工细琢而成的,据说含义是"无论官职几品,来此均从‘商’字门跨下过",如今, 承志堂像一本古老的书,带你走进徽文化的深遂历史……<br /> "路转忽开朗,月沼碧水荡",七转八弯,走到了村的中央,空间然开阔,这里有个半月的池塘,这就是月沼,俗称月塘,这也是宏村景观中很有代表性的,无论你站在水塘的那一边,四周民清民宅高低错落,粉墙青瓦分外耀眼。朝晖暮雨、云烟变幻、佳女浣纱、红掌戏波,声色动静、四时而差异。据说秋天来此,夜晚,天上玉盘一轮,村中"月亮"半弯,月在渊光摇,流处碎影落,构成了一幅晶莹、秀丽、清幽、恬静的美感,月沼湖面不大,但常年活水,塘面如镜,成了村中的一个水上广场,水景与四周的民宅楼院交相辉映,峰倒月沼,楼映水中,美仑美焕......<br /> 美丽的宏村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也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很难找到帖切的词汇来赞美形容它……<br /> 宏村:让我惊艳、让我倾倒!<br /> 她已刻入我的梦中……<br /><br /></h1><h1>图片、文字:曹文炳(未经许可请勿转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