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57a7ff"><b> 其一,儿时的犒赏</b></font></h3><h3><b><font color="#57a7ff"> </font><font color="#ff8a00">我出生于一个山青而无水的县城——武川县,它位于大青山北麓,现在被称为首府呼和浩特的“后花园”。80年代初,这个县城经济欠发达,一条弯弯曲曲的“黄瓜街”贯穿南北,也是镇上居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通道。</font></b></h3> <h3><font color="#ff8a00"><b> 每年腊月,镇上的人们都会忙于准备年货,而这里没有大型商场和超市,因此,人们要特意乘车去距此仅四十公里的呼和浩特去采购,我们俗称“下呼市”(因为县城的海拔要高于市区)。那时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是最为激动、兴奋和企盼的时刻,因为我可以得到漂亮的新衣服和县城里买不到的“跳跳糖”……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得到这些的前提是,期末考试每门功课必须得到九十分以上,这是父母对我的犒赏。那时我对“呼和浩特”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它等同于“新衣服”`“好吃的”……</b></font></h3> <h3><font color="#57a7ff"><b> 其二,青春的苑囿</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中学时代,喜欢阅读三毛的作品。三毛去往撒哈拉,我恐怕这一生都难以企及,可我心中也有自己的“撒哈拉”——一个美丽的南方城市。不管在哪,只要山青水美,满眼皆绿,最重要的是,没有平地而起、狂躁肆虐的沙尘暴。</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高考那一年,怎么备战的现已忘记,可那年的沙尘暴至今难忘。据说是首府为了城市建设,砍掉了大量的树木。</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常常是一觉醒来,窗外天色昏黄,天空压向地面的交界处还有一段赭色。耳边是呼啸的风声,鼻子一呼一吸,土腥味直接钻进脑子里,顿时“百感交集”——呛,闷,懵,晕,烦躁……</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到一个南方城市的大学,哪怕只上一个专科,也要离开小镇,离开呼和浩特,离开这恼人的沙尘暴。那时我的梦境常常是这样的:我穿着白裙,衣袂飘飘,站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中,仰头,闭眼,深呼吸,身边百鸟脆鸣,彩蝶纷飞……这是我青春时期的梦,而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是这个梦的苑囿,它束缚着梦的放飞。因为那时我的成绩不是特别优秀,想要考到区外的大学,很悬,也很难。</b></font></h3> <h3><font color="#57a7ff"><b> 其三,永远的安居</b></font></h3><h3><b><font color="#ff8a00"> 近来,一位朋友的爱人——音乐创作人写了一首歌《呼和浩特,我欠你一首歌》,其中歌词提及呼市的传统文化,如风景名胜,饮食,习俗等。我听过以后感到无比亲切。因为我家就住在呼和浩特玉泉区,这里是城市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font></b></h3> <h3><font color="#ff8a00"><b> 这里的“老绥远”风味儿随处可见:神秘的大召寺,闹中取静的塞上老街,美食云集的通顺大巷,复原大漠商业繁盛的大盛魁……每年夏季,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了解呼和浩特的历史,感受多民族聚居的文化。</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 夏夜,凉风习习,牵着孩子的小手,漫步在大召广场,“大悲咒”的呢喃与“最炫民族风”火爆并无不协调之处;传统美食烧麦馆门前的清代铜人与麦当劳门前的标志性小丑相邻而立,也别有一番情趣。</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 我愿在此安居,毫不羡慕人们眼中的黄金地段和城市新区。</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呼和浩特,我的家。你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兼容;你将汉、蒙、回、满等文化交汇;你将天籁草原和巍巍大青山的旷远与塞外青城的深厚底蕴化作美妙音符,奏响中国北方城市的恢弘与绵长之音!</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