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中卫,很少有人知道石梯子这个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废弃的古老村庄和地名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比如黄河以南的石梯子、古水堡,黄河以北的标志性地理景观沙山等。石梯子是宁夏香山拓姓和甘肃靖远拓姓在宁夏的最早发祥地。拓氏家谱记载,明末拓友杰兄弟俩从兰州贩马到中卫香山石梯子,并在此娶妻生子落户扎根。由于拓姓在石梯子只住过两三代人,加上村庄废弃已久,于是找了石梯子原住民周政策做向导,寻访了传说中的石梯子。</h3><div><br></div><div>【香山腹地】</div> <h3>【石梯子村】</h3> <h3> 从常乐镇沿着黄河上行数公里,就来到了沙坡头对面的下河沿。由此进入香山冰沟,一路溪水潺潺,两侧石头嶙峋,煤灰不断。下河沿一带富煤,过去有国营煤矿,是中卫煤炭的主要供应地。冰沟因常年有流水,冬天结成冰而得名。由于有水,两侧不时有零星的西砂瓜地。沿冰沟石子路上行十七八公里,道路由山沟逐渐上升在黄土梁上,周围地貌变成典型的黄土高原。站在黄土高坡,周围峁塬纵横,与陕北高原十分接近,苍凉之感油然而生。在峁塬顶部之下,是十几孔废弃的窑洞,只有一两间房屋。“远处山梁后也有人住。上世纪整体搬迁前,村子里有七八十口人,基本都是周姓。”周政策介绍说。石梯子是个自然村,最早属于陈水公社黄套大队,后在区划调整中划归常乐镇,上世纪80年代后搬迁至条件较好的中卫南山台子。<br></h3><div><br></div><div>【石梯子村遗址】</div> <h3>【石梯子村遗址】</h3> <h3> 与香山其他地方一样,石梯子也是半农耕半放牧,农业以种植糜子、谷子、胡麻等杂粮为主,牧业以放羊、放马为主,吃的是集雨的窖水,生活非常艰苦。“过去生产队时经常吃不饱,最幸福的差事就是放羊,可以挤上羊奶拌炒面吃。”周政策介绍说。香山自古有放牧的传统。春秋时,羌戎杂居。五代迄宋,属于西夏。前明时,为庆藩王牧场。据明代中卫县志记载,“中邑昔为戎马之郊。 边墙六十里外,即为蒙古驻牧之所。”、“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窑,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也”。不同于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诗歌意象,在干旱的西部,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游牧自古至今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拓友杰兄弟俩娶了石梯子周家的女子,成了周家的女婿,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由于香山“大抵岁旱偏灾,十居三四”,在子女渐多、生活了大概两三代人后,迫于环境资源压力,就举族搬迁到了40多里外的火山。</h3> <h3>【拓姓历史研究者拓守福(左)和拓守国(右)】</h3> <h3>【残存瓦片】</h3> <h3> “石梯子有个拓家坟圪崂,埋着咱拓家的祖先,共有三座坟。”在火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拓兆金过去经常到石梯子干活,对石梯子老家比较熟悉,曾经向我专门提到此事。在周政策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距离村子二三百米的拓家坟圪崂。这是一个巨大的山沟,有六七层楼房深,沟底果然有三个坟堆。“从型制看,是一个老子和两个儿子的坟墓。”周政策介绍说。据拓氏家谱记载,当初拓友杰兄弟俩来到石梯子落户并在此繁衍。但沟里只有兄弟俩其中一支的坟墓,这令人不解。另一个去哪里了?在半山腰还有一座合葬坟,不过从型制看,应该不是拓友杰兄弟的,可能是拓友杰少亡的子辈老三,亦即家谱中说的“三门”。难道是迁移到火山去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初是拓友杰叔侄俩从兰州贩马到香山,而不是兄弟俩。因为叔侄不和,其后侄儿搬迁到兴仁堡,成为兴仁堡拓姓的祖先。”拓兆金介绍说。此说无从考证,不过坟墓的型制和数量与拓姓家谱的记载相符,就是拓姓在此生活了大概两三代人,从第三代“进”字辈就搬迁到火山并在火山繁衍壮大至500多人。</h3> <h3>【沟底祖坟】</h3> <h3>【沟底祖坟】</h3> <h3> 往事如烟。站在石梯子,周、拓两姓的后代只有惆怅凭吊。中卫自古是用兵之地,香山是驻兵据守的险要屏障,石梯子紧邻古水营,附近还有战马营子。在戎马倥偬中,不仅是家史,就是县史也湮灭在战火中。要找到答案,最好的结果就是探宝者有朝一日挖开一座废弃的窑洞时,石桌上整齐摆放着一摞发黄的谱志……</h3><h3><br></h3><div>【传说中的石梯子】</div> <h3>【周、拓联姻350年——周政策(左)和拓守国(右)表兄弟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