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一团九连北线一行 《感想汇集篇》

平淡

<h1>京原铁路线</h1> <h3><br></h3><h3><br></h3><h3><br></h3><h3> 第一篇 铁建一团九连战士重返繁峙金山铺</h3> <h1>作者:趙光星</h1> <h1> </h1><h1> 铁建一团九连战士 </h1><h1> &nbsp;</h1><h1> 47年重回繁峙金山铺</h1><h1> </h1><h1> </h1><h1> 赵光星 </h1><h1> </h1><h1> </h1><h1> 2017年6月10日,山西铁建一师一团九连一行50余名老战士,重回繁峙县金山铺村,47年前筑路驻地故地重游。铁建一团九连战士47年重回繁峙金山铺。</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70年5月7日,铁建战士从太原来繁峙修京原铁路。此行的这些老战士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如果算作旅游团,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人团。行程时间虽然只有一天,同乘一辆大巴,随行两部小车,一路走来,感慨万千。</h1><h1> 早晨6点半,大家从迎泽大街迎泽宾馆门前处集中出发。</h1> <h1>  走太原东北环城高速,上国道二广高速,经阳曲县,忻州市,原平市,在代县转入省道繁河高速。汽车走高速路过了原平市,就一路与滹沱河,108国道和京原铁路平行而行,过繁峙县城,沙河镇后下高速路,转入108国道。京原铁路此处的沙河镇火车站,就是往返北京路过的“五台山站”。我们47年前来时,一路走108国道,行驶近十个小时,速度与今天的全程高速路不可同日而语。下高速路后,车行约十公里进入金山铺乡道,乡道已形成村村通,上午10点多便直达金山铺村。汽车司机没有来过金山铺村,一路靠导航引路。高速路过忻州后有一段因堵车行驶缓慢,影响了一点行程时间。 </h1><h1> 车行乡道经过一片树林,突然映入眼帘的是跨在路中的一座中式牌楼大门,琉璃瓦顶,雕梁画栋,蓝底门额上书写楷体三个金字“金山铺”,金山铺原是一个村落,现在已是金山铺乡所在地。当年我们来时,从108国道去金山铺村没有路,要经过很远的一片黄沙滩,稀稀拉拉种着一些杨树,地上的茵茵小草艰难地生长,现在树已成林,有了穿行其间的一条柏油乡道通往村里。看着乡道两旁一路砖瓦房,大家左顾右盼,寻觅着当年那些清一色的平顶土坯房。车行到村里才明白,村中的平顶土坯房已无从可寻,都已翻盖成青砖瓦房。</h1><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h1>  汽车停在了村委会楼前,村委会办公楼是一座白色蓝顶的二层小楼,外墙瓷砖贴面,房屋开间大,宽敞豁亮,大门两侧的方形立柱上左右两边分别挂着村委会和党支部的牌子。 &nbsp; 村民们已经闻讯陆续赶来,不久村委会便来人接待。前来的全体铁建老战士们首先在村委会楼前合影留念,大家拿出来准备好的旗帜和横幅,九连旗帜上写着“山西铁路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九连”,横幅上写着“重返京原线,再叙战友情”。集体合影后各种名目的合影形成了高潮。 &nbsp; </h1><h1> 先是以排为单位合影,三个男女排分别合影后,又按班合影,此后各种形式的合影应有尽有。有曾经住一个老乡家的,有一起干过爆破的,有结伙去过平型关的,有原来住在一条街上的,有现在一个单位的,有关系特殊的,真是五花八门。实在是时间紧张,不能再照下去了,不然还有许多名目需要合影留念。合影和将来看到影集会让人浮想联翩,该合影的理由太多啦!有的铁建老战友竟然是分别47年后第一次见面,想到已经故去的连长指导员和十几个铁建战友,,合影何不快哉。</h1><p class="ql-block"><br></p> <h1>  接下来的活动是分头认旧处,各自找曾经的房东。47年过去,物换星移,村子几经变迁,面目全非。由于村子北面修了京原铁路,南面紧挨108国道,村子的建设只能沿着东西向狭长地带发展,一条柏油乡村道路穿村而过,两侧紧密建房,金山铺和高营盘原是相隔一里路的两个村,</h1><h1>己经连为一体。 &nbsp; 张挖金寻找的当年取水用的唯一一条干渠,怎么也找不到。经村民指点,道路原来在干渠的南面,现在道路已修在干渠的北面,而且干渠已经干涸。李剑岳的房东原来住在金山铺村最东头,非常醒目,现在两村连为一体,已找不到原处。大家都想看看曾经的伙房,也踪迹全无。 &nbsp;</h1><h1> 当年九连的伙房建在高营盘,那里只有不到十户村民,九连战士大多住在金山铺,吃饭要步行一里地。铁道兵驻地的伙房建在了金山铺,部队搬迁后把伙房移交九连,我们的伙房也就随之转移到金山铺。 &nbsp; 李俊崙找到了过去的老房东,但因痴呆已不认人了,他还找到了当年的连部。王智勇找到了房东,还拿出钱来略表谢意。李建民对当年的村旁苗圃印象深刻,看现在的确发展壮大。找故旧,找房东获不小,让人们打开了尘封多年记忆的闸门。事事不能都如愿,许多人得到的是不能谋面叙旧的遗憾。 </h1><p class="ql-block"><br></p> <h1>  看当年修建的铁路是大家的心愿,看着京原线现代化电气铁路,让人从心里感到自豪,付出的血汗有结果,我们的青春无悔。 &nbsp;<br>  大家在自己曾经奋斗过的铁路旁,再次摆开阵势,高举连旗,打开横幅,摄影留念。铁路旁的热情留影,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nbsp; 大家一边摄影,一边漫谈,回味着当年艰苦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抬大筐,砸大夯,喊号子,捡石渣,铺枕木,铺钢轨,比干劲,比饭量,比力气,都感觉到痛苦的磨练影响自己一生。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没有阅历,涉世太浅,经过铁建磨砺,脱胎换骨,为以后工作吃苦耐劳打下坚实的基础。</h1> <h1> 在大营镇三白饭店吃过午饭后,没有休息,便一路东奔,走043县道,直达灵丘县境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nbsp;<br>  这是一个人人皆知,长盛不衰,宣传多年的抗日战争故事发生地。平型关紧邻京原线繁峙到灵丘沿线地段,到纪念馆要经过关城,关城是新修的,没有沧桑感。 &nbsp;<br>  纪念馆建在东面山坡上,首先看到的是一排当年参战的115师十位将领的铜像,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居中,铜像背后是115个台阶,拾阶而上,顶部平台便是纪念馆。 &nbsp;<br>  1970年铁建九连组织全连战士步行来参观过,在此之前,曾有九连少数战士利用星期天徒步来过,艰苦的劳动中来回六七十里行程,的确辛苦。但相比步行一昼夜,行程近二百里去五台山的九连战士,就是小巫见大巫啦。纪念馆改建的已和当年大不一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一大批与当年平型关战役毫无关联的飞机,大炮,坦克等物件。一</h1> <h1>  故地重游,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谈起过去的经历,谈养身,谈家庭,谈未来,个个眉飞色舞。特别是铁建造就的孟如云陈书砚和闫世宜姚焕英两对夫妇, 白头偕老,一路同行,成为佳话。当年从铁建战士提拔为副连长的张石柱主动担起出行领导,跑前忙后。刘建中为大家印制了通讯录和歌词单。张挖金一路上活跃气氛,歌声不断。还在路途中产生了一位老歌王李思义,新歌老歌都拿手。张晋生为这次出行专门制作了连旗和横幅。每人都在傾心助力出行。<br>  一路欢歌,一路平安。当日返回太原时,已是华灯初上。<br> &nbsp;<br> &nbsp;</h1><h1><br></h1><h1> 2017.6</h1><h1> <br> </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二篇 重返京原线有感</h1> <h1>作者:呂大达</h1> <h1>  重返京原线有感</h1><div> </div><h1> 吕大达</h1><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div><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明明知道铁路还在那里,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明知道村庄还在那里,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明知道四十七年过去 ,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切都会有很大的改变,</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明知道曾经的脚印已不可寻觅。</span></div><h1>为什么还要魂牵梦萦的要去看看?</h1><h1>要去看看, </h1><h1>已在心中酝酿了很久很久;</h1><h1>要去看看,一定要去的, </h1><h1>只是越早越好。</h1><h1>已经过去了四十七年, &nbsp; </h1><h1>我们已经步入了老年, &nbsp;</h1><h1>一直不曾回去, &nbsp;</h1><h1>要去看看,只是越快越好。.</h1><h1>已经过去了四十七年,</h1><h1>我们已经愧对了自己,</h1><h1>愧对了我们心中的那段记忆,</h1><h1>愧对了我们青春的苦难,</h1><h1>愧对了我们忘我的奉献,</h1><h1>愧对了我们结下的友谊,</h1><h1>愧对了雁北的乡情。</h1><h1>今天,我们终于来了。</h1><div><br></div><h1> 2017.6</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1><br></h1><h1><br></h1><h1><br></h1><h1>第三篇 临江仙</h1> <h3>  &nbs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张运生</span></h3> <h1><br></h1><h1><br></h1><h1><br></h1><h1> 临江仙</h1><h3><br></h3><h1> 北线行感怀</h1><h3><br></h3><h1>数十翁妪齐聚并,</h1><h1>共商北线同行,</h1><h1>朝阳结伴喜登程。</h1><h1>当年鏖战地,</h1><h1>查无昔日影。</h1><h1>寻访年少挥汗处,</h1><h1>二龙延伸无际,</h1><h1>抬眼远近郁葱葱。</h1><h1>韶华已誓去,</h1><h1>唯有霜染鬓。</h1><h3> &nbsp;</h3><h1> 运生</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四篇 诗词作品</h1> <h1>作者:李建民</h1> <h1>岁月如梭数十载, &nbsp; 重返京原释旧怀, &nbsp;</h1><h1>餐风露宿三线梦, &nbsp; 人生旅途一段情。</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五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白层娥</h1> <h1>  受战友们感染,也有了一点写写的冲动,让大家见笑了☺️ <br></h1><h1> &nbsp;<br> 从十八九岁到年令奔七,似乎只是一个瞬间,中间全是空白。<br> 47年前的4月29号,我作为先遣队的一员同20几位境遇相同年令相仿的肄业学生一起.从文庙公社出发到繁峙县金山铺为我们连的大部队进驻提前号房子建食堂。送行的场面还是可圈可点.一路顛簸迎接我们的就是打谷场上几个穿着大花棉坎肩的老者和几个穿着棉裤光着膀子的小童还有几只懶洋洋的狗。<br> 我们一腔热情,唱着《看见你们格外亲》喊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象当年的老八路一样主动给老百姓担水扫院拉家常.按照连队要求搞好军民关系。寂寥的村庄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他们也感到新奇.爭着抢着把自己家闲置的房子腾出来,尽可能的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直到大部队上来,除个别班排住在庙堂和打谷场,绝大多数战士都安排在了老乡家里。<br> 站在路基上,看见铁路通向远方,心里澎湃着当年的劳动场景,工地上"山西铁路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九连″的旗帜在风中冽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声从我们的喉管里吼出,来往抬筐的队伍在路基上穿梭,铲土的战士三鍬两锹就要装滿一萝筐土,立马就被抬走,紧接着下一个空筐便顶了进来,一个机械的动作一直持续到工间休息,汗水由脸颊到下颌滴至锹把,直至锹头,形成一条不干的水线,心里默喊着⺀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此处想到了当下时髦的汗蒸排毒)。打夯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将工地上火热的劳动气氛掀起到最髙潮。(在家时可能只打过煤糕,不知夯为何物)<br> 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加深了我们跟当地老百姓的情感,至使多年后房东老乡仍能叫出我们的名字,从来沒有忘记过那邦修铁路的学生娃。<br> “历经苍海难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2年半的铁建经历造就了我们坚强意志,对于之后的一些挫折和坎坷都能够一笑了之。<br> 哪位哲人说过:一起享过福的人你或许会不记得了,但是一起受过苦的人你会终身难忘,我们有缘相识,共同经历,这种感情已溶入我们的生命。衷心祝愿我不再年轻的战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一切安好。<br> </h1><h1></h1><h1><br></h1><h1> </h1> <h1>  繁峙回来,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感觉老乡的生活沒有多大改观,尽管说是:"啥也不缺,娃们都好,经常接济"可是院子房子家具还是40多年前的样子,只是更旧了,房东大哥一遍遍提高声音告诉病妻:这是在那厢(一明两暗住房,我们住东厢房)住过的修铁路的学生娃,病妻听懂了,[流泪][流泪][流泪]我们5个人的名字老乡都叫得出.这就是我们的亲人呀,从来没有忘记过[流泪][流泪][流泪] &nbsp; 感谢群主,感谢组委会的战友们,成就了我们的故地游,还希望有下次下次再下次,繁峙有我们的家,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六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李剑岳</h1> <h1>  层娥:讲的真好,言辞恳切,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我们生活在远离他们的大城市里,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蜃楼般的浮华,其实贫困距离我们近在咫尺,只是被我们漠视了。</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七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姜鸿森</h1> <h1>层娥你好!<br>  你写的美篇,虽无太多华丽的词藻,但读来却信感亲切!<br>  想当年我也是先遣队的一员,你的记忆忧新的描述,再现了四十七年的情景,真很佩服你的记忆!<br>  正是我们这一段刻苦的经历,给了我们无尽的回忆!也编织了战友们永不消失的成友情结!<br></h1><h1> 谢谢你的美篇佳作!</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八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刘建中</h1> <h1>  看过"重返京原线"影像及文字美篇如同去了一趟京原线。图片清晰,风景秀丽,特别是那些熟悉而陌生,可亲可敬的铁建人……如今都是六十开外,但个个生龙活虎,红光满面,应该是生活的很幸福啰!第一篇“行进中的铁建人”每个人的名字下面放有一張放大写真照片,安排的很好,虽已二十余年未見,但有些人还能辩认。 </h1><h1> 读罢文字美篇,会不知不觉中感染、吸引。也是一种无形的学习。又在美丽了一个久违的梦,字里行間渗透着情和爱。对家乡的感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有些人慷慨解囊。老戦士里人才多多,电子版音乐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和声细語,旋律悦耳动听,犹如一本绝版唱本。</h1> <h1>  因此,我把铁路建设兵团的成立称之为“不朽的创举”。<br>  再次,铁路建设兵团一个连有一百多、二百多人,这么多青年人住在一个小农村,共同劳作,朝夕相处。旺盛的精力足以让我们抵御那繁重的体力劳动,青年人的坦诚相处足以让我们苦并快乐着;还记还记得我们上山点火烧草的鲁莽举动吗?还记得我们傍晚村边肆无忌惮的引吭高歌吗?还记得脸盆炖的两角钱一只鸡一元钱一斤酒,酣畅淋漓的痛饮吗?还记得一顿饭七个窝头的超级能量补充吗?……这种集体生活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了较多的了解与熟悉,这点与上山下乡的插队“知青”有很大区別。 </h1><h1> 在完成铁路建设任务后分配的时候,除了少数人被分配到了外地,大部分人都被分配到了太原市。这样在太原市就有了一帮原来在一个团体工作生活,现在又都在一个城市不同单位工作的群体,这就使我们结下的真挚的友谊较容易得到延续,在交通和通讯十分落后的年代,一辆自行车足以让铁建人保持着友情的温度,这个温度一直保持至今以至于等到了手机的发明和微信群的建立,不容易再找到其它类似的群体了。是铁建让我们相识、相聚,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原因。</h1><h1> 最后,铁建人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单位,由于种种原由,我们中的部分人之间的联系渐疏,但友谊一直不曾走远,因为我们一起扛过石头、抬过大筐、吃过大锅饭;一起经历过苦难、爱与痛,使人记忆的不是快乐,而是磨难。<br>集体生活使铁建人彼此之间不断了解、熟悉、亲近,部分男女青年之间产生了爱,之中的一部分发展成为情侣,情侣中的一部分最后成为眷属,尽管这个比例较小,但友谊与牵挂一直都在。<br>好了,我说了这么多,不一定说的对,你也来与说说,好吗?<br> 转眼间,四十六年过去了,当年的一切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也终究将被历史尘埋。照片虽已陈发黄,却为我们保留了岁月的现场。当我们渐渐步入老年的时候,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也才体会到什么是“光阴似箭”。<br> 谢谢铁建!<br> 谨以此文献给铁建一团九连的战友们!<br>&nbsp;</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九篇 重返京原线花絮</h1> <h1>作者:张挖金</h1> <h1> 重返京原线花絮</h1><div><br></div><div><br></div><h1><br></h1><h1>一、群主“白菜”横空出世</h1><div> &nbsp;</div><h1> 这次重返京原线(以下简称北线行) ,最该一提的人是群主“白菜”。他大名李剑岳,“白菜”是他的雅号。这个雅号他从学校带去铁建后,便一直跟随至今。要问一得这一雅号,是因为性格随和、语言幽默,“能调”人中百味 ,还是琴弦诗赋都有一通,有些小才 ,那就不好考证了。2017年2月11日 ,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五晚上,我被战友张石柱突然拉入一个群,进群一看,原来是铁建九连建群了!群主就是剑岳“白菜”。从此,九连有了一个家。现在,这个家已聚集战友60余名,大伙聊天互动,分享精彩 ,很是快乐。自然常称赞群主“功高盖世”。有诗云,退休回家一身轻,九连群里当群民,若问群主官多大,众口一词叫“大人”。“大人”!这厢有礼了。</h1> <h1><br>二、重返京原线一拍即合<br>  战友们在群里最常聊的话题 ,便是那抹不去的铁建情结。彩旗飘飘口号震天的施工现场,抬大筐推小车,扛巨石砸大夯,你追我赶的昂扬斗志,吃不饱一顿七八个窝头的记录,炊事班偷吃的壮举,老乡家搜狗买鸡喂馋虫的趣事,出墙报诗赋被欣赏的自豪…… ,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尤其是战友中的才子能人们赵光星、吕大达、李剑岳、焦慧琳、李俊崙等发布的我的铁建我的连长,铁建趣事,九连相聚照片集锦、2011年重返京原线美篇等文字、视频帖子,更是搏得战友们的一片喝彩和强烈共鸣。有战友提议,47年了,咱再来一次故地重游如何?哪想到一呼百应,一拍即合,随即有了咱们的北线行。<br>三、自愿筹备组应运而生<br>  几经定夺,大伙商定2017年6月10日成行。5月底,群里热心的战友们在群主的带领下,紧锣密鼓的开张了。第一次筹备会开在战友张晋生家,中午饭晋生也包了。经过几次会议,自愿参加筹备组的战友们各司其职的忙上了。圃圃统筹策划,石柱、晋生准备连旗、横幅,建中准备通知、歌词等文字材料,晋生,凯林负责车、饭事宜,月仙、玉珍掌管钱用 ,云仙主动协助圃圃统计报名,光星负责游记,俊崙担任向导,此外还有日程安排、队伍组织、留念影频制作等众多事宜一一落实。热心的战友运生、俊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也频频微信、电话沟通,出谋划策。九连原副连长石柱,众望所归的推举为总指挥,副总指挥群主剑岳与圃圃担当。我在宣传组,领了一个途中指挥唱歌,活跃气氛的任务,这是我的老本行,自然责无旁贷,尽力办好。<br>四、外地战友悉数赶回<br>  群里的战友们,虽然可以天天见面聊天,实则天南海北各据一方。我们这些已退休的老战友们,大都担负着扶老的看小的任务,成为“孙管”干部。有的还成为“南漂”、“北漂”一族。,为了实现北线游的愿望,纷纷听从心的召唤,赶回太原。漂北京的运生、俊崙、新民回来了,漂海南的毓华、慧琳也回来了,都聚集在九连的战旗下,只等那整装待发的一天。</h1><div><br></div> <h1>北线一日行筹备组集体像</h1> <h1><br>五、出发当天无人迟到<br>  6月9日,临出发前最后一晚与6月10日凌晨,战友们上演了一幕幕忍俊不禁的轻喜剧。到了我们这个岁数,大都心里搁不住事了。有点事萦绕心头,那就不好睡觉喽。通知规定,6月10日早6:20集合,6:30准时出发。一些战友怕睡过头,在群里拜托好几人叫醒服务。结果,运生战友10日凌晨两三点就睡不着了,无所事事,干脆洒扫庭除吧,凌晨四点,就在群里又是鼓捣鸡叫,又是狠吹起床号,不用别人叫,反到叫起别人来了,不过就是有点早。月仙战友派头不小,至少委托了三个叫醒人 我也有幸成为之一。由于重任在肩,10日凌晨4点便开始频频按报时,总算捱到5点,马上给月仙战友打电话,不料没人接听。过10分后再打,接了, 完成任务。上车后,月仙告我,手机震动掉到地下被吵醒,才接到我电话,否则,后果难以预料。上车一问,辗转反侧有之,时睡时醒有之,半夜起床有之,大都没睡安稳。这群老小孩们,以这样的方式,全部提前到达集合地, 竟无一人迟到。看来战斗力丝毫不减当年!<br>六、待发车前不速客<br>  隆隆待发的54坐大客车旁,早早等候<br>着一位不速之客。走近一看,原来也是九连战友白润生,他来是想蹭车。怎么回事?这次北线行,筹备组的战友们犯了低估战友热情的错误。分析着孙管干部们孙务缠身,“南、北漂”也不少,至多能有三四十人也就顶天了。最早定了48坐大客,谁想到,报名人数节节攀升。到6月6日截止日,仍然有人陆续报名。为尽量照顾这些人的情结,又连换了两次车,52坐,54坐,已是最大载客量了。谁想又冒出白润生战友。润生战友表示,若没坐,站着也要去。着实令人感动。好在总人数已达57人情况下,战友闫宏庆开一辆小车加入,问题可说圆满解决了。</h1><div><br></div> <h1><br>七、亲兄弟 好夫妻 姊妹装 甜蜜豆<br>‌ 北线之旅的车上,有几对战友不寻常。孟如华、孟如云运两兄弟中 ,哥哥孟如华去铁建前有正式工作,单位抽调人支援铁建,孟如华不但报名,还要求分到九连,便于照顾弟弟。李思清、李思义两兄弟同在九连,也有上述之义。如今47年过去,两对兄弟虽都渐入老年,仍手足情深,相随出行。车上,战友们意气风发,大唱豪迈歌曲的同时,哥哥孟如华,思清、思义两兄弟均被邀请献唱。梦师傅是资深唱家,当年在九连已是著名,现又参加老年合唱团,功夫不减当年,歌曲献唱博得满堂喝彩。思清、思义两兄弟的献唱,弟弟大有超哥哥之势,嗓音高亢嘹亮,放歌几曲,仍意犹未尽。全车战友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年九连,成就三对鸳鸯传为美谈。其中之一的闫世宜、姚焕英夫妇这次相偕出行。战友闫洪庆不在三对之列,也带了夫人同行。两对好夫妻相伴同游的美景,令人点赞称道。最让人称奇的是,陈瑞琪、任玉华两战友,出行当天上车后坐在一起,发现两人不约而同穿着一模一样的短上衣 。我打趣道,“哎呀,你俩穿了姊妹装啊!”玉华笑着举起兰底镶白边的旅行包说,“连包包都一样啊!”哈哈,真讨巧,老天也太照顾我们这些情同姐妹的战友了吧。就在大家忆过往,叙友情之时,战友曲毓华拿出一袋巧克力豆,让我分发慰劳大家。当大家口中嚼着香甜的巧克力豆时,一股亲切、热烈、愉快、甜蜜的气氛溢满车厢 ,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我想,战友们也一定感同身受吧。<br>·</h1> <h1><br>八、“长枪短炮”来助阵<br>  现在旅游出行,录影照相已成普遍。北线行前,俊崙在群里自告奋勇说,要帮大家照相。群里战友们一片欢呼。以往聚会,大达是第一摄影师,当了多年无名英雄。这次北线行,一直未见大达报名,一问才知,他未在北线呆过,犹豫是否报名。群里战友一番热情邀请,他便欣然前往了。其实九连,新老战士一家亲。瑞珍、晓峰、焕英等,不也和大家亲如一家,参加了北线行吗。车到金山铺,第一张相便是集体照。众多长枪短炮都支起来,哇!除了俊崙、大达,又冒出付振委、赵光星、焦慧琳、郝尚宝,都手持相机站在前方,长枪短炮的队伍竟有6人之多。一则说明战友们与时俱进,又学回了新玩技,生活丰富多彩。另则说明大家对这次北线行的重视与积极奉献。有了这支队伍助阵,不管是在原九连驻地金山铺、高营盘,战友们访房东、寻故地、看铁路 , 或是 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学习、悼念英烈,都留下了许多值得终生回味与保存的美好瞬间。感谢这支特殊的队伍吧,有了他们的奉献,我们的北线行注定是快乐、幸福、圆满、成功。<br>九、后记<br>  北线行虽只短短一天,可战友们收获的是满满的感怀,深深的友情。回太原第二天,毓华即在群里向桂枝姐推荐治疗关节疼的膏药,晋生也发帖子,向桂枝、月仙推荐盐灸疗法。浓浓的战友情沁人心脾。层娥、建民、运生、大达、俊崙等战友,纷纷以散文、诗歌、词赋等形式抒发情感,又引来阵阵喝彩。光星的游记、俊崙的美篇、剑岳已发了两个相册,我的重返京原线花絮也在今天完成,希望战友们喜欢。<br> 挖金 2017年6月18日</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十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姜鸿森</h1> <h1>挖金你好!<br>  一口气读完了你的花絮!哈哈真是文如其人,心细如发,把不经意的一些小事,在你生花的笔下,也描述的活灵活现,饱满鲜活,真不愧为文书,九连的女才子!<br>  我们九连的战友,最有凝聚力的人当属挖金了!</h1><h1> 感谢你一如继往的付出,谢谢你的花絮佳作!</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十一篇 难忘战友情</h1> <h1>作者:王智勇</h1> <h1> 难忘战友情</h1><h1><br></h1><h1><br></h1><h1> 在铁建战友之间,(实际当时都是学生)曾经有着许多令人难忘的感动。 &nbsp;</h1><h1> 感动一:七零年修京原铁路时,战士们的生活很艰苦。连队伙食每天都是以小米红面,土豆儿,这些粗粮为主,吃顿细粮是很不容易的。记得有一天中午,九连食堂改善生活,吃白面花卷定量是每人三个,对于干着重体力活儿的壮小伙子,未必能吃饱。在餐中看到一位个子不高的瘦男生手里拿着一个花卷绕过人堆,悄悄走到一个胖男生跟前将花卷塞在他的手中说,我吃好了这个给你。胖男生起初愣了一下,因为他两人并不太熟悉,而后只觉一股热流充满了眼眶……在以后的战斗生活中两人结下了深深的战友情,如今四十七年过去了,友谊从未间断且更日益加深…… 这个人就是白菜。</h1> <h1>  感动二,在金山铺一家老乡的土炕上睡着,五个铁建九连的小伙子,那时常有家长们从太原给自己的孩子捎去点好吃的东西,收到者都是喜出望外,小心收藏。五人中,唯有一人从未收到,因他的家长是一位粗心的单亲父亲。因此该男生常常总是很尴尬,有一位细心的战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他每次都将珍藏的点心拿出来两人分享,从未例外,使那位战友的心灵得到抚慰。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现都已是两鬓如霜。老战友见面总是念念不忘,那段真挚的友情……他就是郝上保</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十二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姜鸿森</h1> <h1>智勇你好!<br>  藏在心中四十七年的小秘密,终于一吐为快了!我们四十七年的战友情为何越来越浓,正是缘于这些艰苦年代的,自己少吃也要给战友吃的,最朴实的细微之举!一个花卷,一把花生,也足以让人铭记终生!</h1><h1> .谢谢你让我们又回想起艰苦岁月战友情,也谢射你在九连的美篇中,开创了以实例素材再续战友情的佳作!</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十三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李俊崙</h1> <h1> <br> 诗 词<br> 七 律<br> <br> 修筑京原线有感<br> 李俊崙<br> 铁建战士不怕难<br> 面对艰险只等闲<br> 肩膀能挑千斤担<br> 双手力举万钧夯<br> 路基高筑齐平整<br> 钢轨蜿蜒向东方<br> 笑看动脉连京晋<br> 辛勤奉献乐无疆<br> <br> <br> 楹 联<br> 李俊崙<br> 上联:<br> 当年铁建初识时,我们风华正茂,三年锤炼,备尝艰辛,成就完美人格,嗣后或干、或工、或商,游刃有余,堪当大任。<br> 下联:<br>  今朝京原聚会日,大家鬓发如银,几番叨陪,畅叙友情,阅尽世间冷暖,晚年亦娱、亦游、亦读,自得其乐,随性就好。<br>  横批:我们这一辈<br> <br> 2017.6<br>  <br><br></h1><h1> </h1><div><br></div> <h1>  战友们:早上好!経过四天全身心的投入制作,“重返京原线”影像、文字美篇终告完成!现发到群里请战友们评说,请大家互相转告、转发,使此次活动的参与者都能看到。期待更多战友的佳作供大家欣赏!</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十四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姜鸿森</h1> <h1>俊崙你好!<br>  果然是老鼠拖木橼大头在后面,芝麻开花节节高!<br>  看完你的大作三像一文,心情也像咆哮的黄河一样,激情澎湃,四十七年的战友情再一次被点燃!通过你四天的努力,再一次诠释了铁建的不了情!<br>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九五之尊是至高无尚的,所以我总觉的能有幸成为九连人是很有些荣耀的!九连有你们这么多勇於付出的人才而感到骄傲!因为九连占了个九,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诸如大达,光星,振为,剑岳,运生,挖金,圃圃,惠琳,凯令,崇达,如华,石柱……等等数不过来的人才,帅才,怪才!俊崙你说我的看法对吗?<br>  北线短短的一日游,通过你对照片的精选浓缩,己又一次完美的记录下我们四十七年后的容颜,以及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激情!又一次完成了九连的里程碑之旅!1<br> 本人做为一名九连战士,仅能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和所有做出了贡献的战友!感谢更多默默付出的幕后战友!<br> 珍惜吧,难忘的战友情!<br> 珍惜吧,永不终结的不了情!</h1><h1> 珍惜吧,难忘的九连!,</h1><h1> 期盼着来年的再相聚!!!</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十五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李剑岳</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花香蝶韵已删除,请大家不要再收藏。现在的【浓情绿意】【时光留影】可以收藏。</h1> <h1><br></h1><h1><br></h1><h1><br></h1><h1>第十六篇 文字作品</h1> <h1>作者:姜鸿森</h1> <h1>剑岳你好!<br>  昨天回到家已很晚了,但打开花香蝶韵后,又忍不住多看了两遍。<br>  首先感到画面很美,花团锦簇,彩蝶飞舞,下面大达的散文,不时变幻着文字,每一位战友在这样的画面中都显得非常美!</h1><h1> 最突出的是情!画面没有记述全过程,只重点展现了离别四十七年后,返回故地时,见到久违的老宅、乡亲、铁路时的游动情景。自如至终画面贯穿着相聚情,故地情,乡情,战友情!真的让人感到四十七年的一切都亲的不行!<br>画面中看不见的二胡和琵琶声,更是烘托着无尽的追忆,相思,乡情以及相聚时的激动和欢快!<br> 音乐选配的恰如其氛,内涵深厚的音乐,有时更胜过语言的表达!<br> 谢谢了剑岳,又给全连战友奉献了如比美好的画面!</h1><h1> 今后,还期待你和其它战友的佳作问世,载入九连的史册!!!</h1> <h1> 美篇制作 焦惠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