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字三部曲——感悟葬花吟(原创)

梦子

<p class="ql-block">笔名:梦子</p><p class="ql-block">插图: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插曲:口哨音乐《葬花吟》,作者演奏上传</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江苏省市级人社部门工作,市级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口哨协会理事,中国口哨大赛“最具潜力奖”获得者,创作长篇小说《若梦》杂文集《感悟生活》等多部文字作品,录制100余首口哨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p><p class="ql-block">。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p><p class="ql-block">。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p><p class="ql-block">。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p><p class="ql-block">。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p><p class="ql-block">。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p><p class="ql-block">。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p><p class="ql-block">。天尽头,何处有香丘</p><p class="ql-block">。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p><p class="ql-block">。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p><p class="ql-block">。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p><p class="ql-block">。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p><p class="ql-block">。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p><p class="ql-block">。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p> <p class="ql-block">  这是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经典插曲《葬花吟》,曹雪芹作词、现代作曲家王立平谱曲,当年一经播出并传遍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 《葬花吟》是古典名著《红楼梦》林黛玉泣泪吟诵的古体诗,也是《红楼梦》最为世人称道、艺术创作最成功的诗篇,集文学、音乐于一身,是艺术巅峰之经典力作。</p> <p class="ql-block">  再度欣赏王立平创作的《葬花吟》,在唯美的音乐艺术熏陶中,创作这部《感悟葬花吟》文字,与先前创作的《宝黛之爱》《一枕梦红楼》合成“红楼文字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现在,请通过柔美的散文笔触,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一下古体诗《葬花吟》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花儿凋谢,风儿吹得漫天飞,花红褪尽、芳香消失,有谁怜惜?柔软的蛛丝相连,摇曳在春的亭台上,柳絮纷飞沾满了闺房的绣花门帘。一年三百六十天,刀剑般的风霜无情摧打着花枝。春花艳丽能延续几时,一朝遭遇狂风的吹打再难寻觅。花开时节花易见,花落之后花难寻,这可愁坏了台阶前葬花的人儿。手握花锄默默地洒泪,泪珠洒满了空枝、浸透着血痕。多想,胁下生出一对翅膀,随着那纷飞的花儿飞向天的尽头。纵使到达了天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吗?不如用这香袋,收敛花的娇身,再捧上一掊净土掩埋这绝代的风流。愿花儿洁净的生、洁净的去,不沾一丝的污浊,不被抛在河沟的肮脏之中。花儿,你今天走了,我来怜惜收葬你,谁知自己又将何时孤独地离开这个红尘?花儿,今天我为你掩埋送别,别人笑我痴情,他年自己离开又有谁来掩埋?看眼前残春的花儿渐次飘落,便知道红颜衰老离去的时刻。一旦春天消失、红颜老去,花儿凋零、人儿消逝,花儿、人儿两不相知。</p> <p class="ql-block">  《葬花吟》这首诗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将人的遭遇、情感融于花的描写之中,从而,将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紧地相联。整首诗内涵深刻、意境生动,弥漫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林黛玉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曹雪芹先生塑造文学艺术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创作。全诗通过奇特想象,为读者展现出凄清的孤丽画面,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抒发情感淋漓尽致,行文语言如泣如诉,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创作,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全诗发出一股不平之气,这是对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之气,也是对无情历史的控诉心声,表达出一腔不愿受辱、不甘屈服的孤傲品性,这也是整首诗的思想价值所在。可以说,为落花缝锦囊、埋香冢,为落花鸣诗文、祭情愫,这样的举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发生在黛玉的身上,才让世人理解。黛玉葬花,几乎超越先前所有的咏花文字,可见,这篇诗文深厚的文学造诣。</p> <p class="ql-block">  《葬花吟》埋葬的是林黛玉的高洁品性,也埋葬了作者曹雪芹的孤傲品性。</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早年拥有华丽的生活,家道衰落后身陷困境,晚年,病逝于北京西郊。曹雪芹一生性情傲然、愤世嫉俗,可以说,他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完全寄托在笔下人物黛玉的身上。“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创作长篇小说《若梦》,也学习借鉴了《葬花吟》“以花喻人”的借喻手法,烘托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比往年都早得多。苏芳独自回到江南古镇的小院中,这是父母生前留下的一座孤独小院。推开深紫色的小门,古老的梧桐树、蜿蜒的青石路,一直延伸到后院废弃的池塘边,早先那儿植满翠绿的荷花,还有一群清澈见底的小鱼儿。如今的小院、小石桌、小石凳依旧,石桌上的水杯好久没有续上新水了。偌大的小院,曾经承载几多的欢笑,可是,那一年母亲去了,不久父亲也去了,他们走得那么快、走得那么早。如今的小院,只剩下苏芳一人……</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曹雪芹先生笔下的人物刻画、对白设计、故事架构、情感描写,让后人望其项背、叹为观止。曹雪芹先生,始终是文学爱好者和文学创作者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  王立平先生是影视金曲《葬花吟》的创作者,他用了整整一年零九个月,创作这部经典曲子。</p><p class="ql-block"> 创作过程中,王立平每天坚持研读《红楼梦》,全身心构思音乐元素,可以说与曹雪芹一样,付出了专注和心血。王立平曾经说过,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林黛玉个头不高,老爱生气、身体也不好,哪个男孩会喜欢她?然而,曹雪芹为何对林黛玉倾注如此多的情感?王立平百思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 直到某一天,王立平突然悟到诗中的韵涵,“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是黛玉低头葬花,分明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于是,王立平的灵感喷薄而出,开始激情创作,写着写着竟然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王立平用心血搭起一座时空之桥,让听众通过音乐与《红楼梦》再度心灵相交。王立平对《红楼梦》始终抱有敬畏之心,担起一代音乐人的使命,筑起一道高高的音乐之墙,让听众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喜爱《葬花吟》这首曲子,如同喜爱《葬花吟》诗文一样,耳畔总是流淌动人的乐音:曲子的前半部,通过中低音演绎,低缓的旋律如轻声的倾诉;曲子中部,采用中高音、旋律逐步抬高,梯次传出厚重情感;曲子后半部,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连续三个高音,旋律跌宕起伏,让人心血澎湃;曲子结尾,闷鼓敲击,重重敲在听者心坎上,也为林黛玉击出满腹的闷气。</p><p class="ql-block"> 《葬花吟》音乐的高、中、低音,衔接转换自如。短音细绵柔韧,长音高亢抒情,刚柔相济、激情起伏,让人不忍离去。整部音乐词中有曲、曲中有词,词曲蕴贴、相映成辉,堪称音乐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  天堂有了陈晓旭,人间再无林妹妹。人们对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也是给予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1984年,18岁的陈晓旭参加《红楼梦》剧组海选,当时一共有3个林妹妹入围,总导演王扶林一时难以确定。是陈晓旭的一句话,最终打动了王扶林,“我不演其他角色,如果换掉我,观众会说林妹妹演了其他角色!”</p><p class="ql-block"> 可见,是陈晓旭扮演黛玉的一腔执着,让她最终如愿并一举红遍全国。电视剧公演后,陈晓旭却淡出人们视线,并于41岁病逝深圳,令无数红迷为之扼腕。其实,生活中的陈晓旭就是一个鲜活的林妹妹,她博览群书、聪慧明睿,注定为黛玉而生,注定是为黛玉降临红尘。</p> <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贵在用情。打动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动读者。曹雪芹以一腔热血创作鸿篇巨著《红楼梦》,这是用情创作。</p><p class="ql-block"> 音乐作品贵在耕耘。短短几分钟的《葬花吟》乐曲,王立平却用了整整一年零九个月,并进行大量阅读、收集和构思,这是用力谱曲。</p><p class="ql-block"> 艺术塑造贵在执着。陈晓旭守初心、读原著、塑角色,她就是为这个角色而生,这是用心塑造。</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做任何事,若能做到“用情、用力、用心”,大多能够达成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