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祥与吕桂兰的故事

幸运星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我们在长春相遇</font></b></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歌手:楼兰</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在那银色的冬天里<br>我们在长春相遇<br>在那飘雪的路上<br>结成了纯洁的友谊<br>地上的足跡<br>己被阳光擦去<br>你那亲切的笑脸<br>我永远不会忘记<br>那深情的话语已被风儿吹去<br>你那动人的眼睛亮在我的心里<br>啊------长春的回忆多么甜蜜。</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br>在那金色的秋天里<br>我们在长春相遇<br>漫步在秀丽的湖畔<br>结下了深厚的友谊<br>那长长的足迹已被落叶覆盖<br>你那活泼的笑脸,我永远不会忘记<br>那湖中的身影,已被风儿吹散<br>你那真诚的眼睛,<br>亮在我的心里<br>啊-------长春的回忆多么甜蜜。</font></b></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h1><h3><br>2016年12月1日 ,阴历十一月初三,是吕桂兰的生日。她1936年生,八十周岁整。我们同甘苦共患难六十年。谨以此回忆录相慰藉,并启示后人。</h3><h3><br>1955年由部队推荐,我考入长春电信学校,被编入电报机械专业,学制三年。1956年因院系调整,电报专业转入北京电信学校。我在北京住院八个月,要留级,同时学制又改为四年。我前后需五年才能毕业。长春学校没有改制,我又转回长春读书。我和吕桂兰的故事就是在长春,北京,长春发生的。<br></h3> <h3>一个由沈阳部队推荐,考入电信学校,被编入电报机械专业的王嘉祥。一个从哈尔滨考入电信学校,被编入电報机械专业的吕桂兰。<br><br></h3><h3>郎才女貌,一见钟情!<br></h3> <h3>是我们有意,也是同学相让,一年级后几个月,我和吕桂兰同桌。一天我在一张纸上写下:如果我爱上一个姑娘,她不爱我,怎么办?她写下:你能永远爱她吗?我写下:永远 ! 永远 ! 一层窗户纸,就这样捅破了。</h3> <h3>我们携手走过长春的大街小巷,我们漫步在人民广场的林荫道上。我们并肩仰望着天安门上空的烟火,欣赏着这人海茫茫。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天堂。 </h3><h3><br></h3><h3>私定终身,以照片为证。</h3> <h3><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善良的班主任老师徐昇田</b></h1><div><b><br></b></div> 一入学,一批青年教师就开始搜索女生。( 后来有八对成婚 ) 徐老师知道了我们的情况,找我谈心,鼓励我好好和吕桂兰相处。再没有人干扰吕桂兰,是徐老师保护了我们。</h3><h3><br>我把照片装上镜框,准备送给徐昇田老师。徐老师不在,我放在了他的抽屉里,后来他告诉我说他看到了。我说,请徐老师当我们的证婚人,他笑了说好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年轻不懂事,还没有结婚,找什么证婚人,可徐老师还真的答应了。可见这位老人多么慈祥!<br><br></h3><h3>1956年夏,电报机械专业转入北京电信学校。徐昇田老师亲自送我们到北京。回到长春以后,他想念他的学生,又到原电报一0二班的教室徘徊,之后写了一封信给我们。信中他感叹:景物依在,已人事皆非。</h3><h3><br></h3><h3>我从北京转回长春读书,徐老师邀我到他家喝酒。他家规矩是女人和小孩不准上桌,交谈中他还是很关心我和吕桂兰的情况。到老师家喝酒,这确实罕见,可见他对我们的偏爱。<br><br></h3><h3>文革中他受了不少罪,我无能为力。后期,我们单独偶遇。他问我:“嘉祥,专案组逼着我在他们给我的历史结论上签字,那不是事实,怎么办?”我说:“坚决不签!现在都在解放干部,已不是武斗时期,你不签他们拿你没办法。”<br><br></h3><h3>但愿我的话对处于无助状态下的恩师能有帮助。<br><br></h3><h3>晚年,他瘫痪在床。医生已无能为力,我利用自学的一点针灸知识,每天去给他针灸,坚持了一个月。他的腿能抬起来了。两个人架着他能走几步路了,他不会说话,但是他会笑,他高兴极了。<br><br></h3><h3>他的病太重了,我无力回天,他走了。 </h3><h3><br></h3><h3>杨金祥、王铁民、范树枝委托我,全权代表报机一0二班的全体同学,参予筹备徐昇田老师的追悼会。<br><br></h3><h3>追悼会上,高悬着一0二班全体同学给徐声田老师的巨大挽联。杨金祥、王铁民、范淑芝、吕桂兰都参加了追悼会。<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考 验</b>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3>对于一对情侣,老天大凡都要为他们设置苦难,考验他们相互的忠诚。五十年代,一种叫肺结核的疾病,如同现在的癌症一样威胁着人们。我们班尤其特殊,先后有五个人得这种病,首先是刘铁夫发病了。</h3> <h3>这是我们欢送刘铁夫回家养病的纪念照,前排左起第二人是刘铁夫。前排右起第二人是李景林,是对我十分关爱的好朋友,二十年前他患心脏病去世了。留下老伴和两个傻儿子。我有权势的时候,没能帮到她,只好现在弥補,回报他对我的滴水之恩。</h3><h3><br></h3><h3>1957年放寒假的第二天,我突然大口大口吐血。立即被同学们送往北京邮电医院,确认为肺结核。又被转送至邮电疗养院,住进特护病房,和一个频临死亡的患者住在一起。<br><br></h3><h3>在去疗养院的车上,我给吕桂兰写了下面一句话:桂兰,病来得很急,但不要紧,我很坚强。<br><br></h3><h3>吕桂兰经过几天的焦急等待,来看我的时候,我胸前放着冰袋,不让翻身,不准下地。千言万语,都从他的眼淚里流出来了。<br><br></h3><h3>呆了一个小时,就被护士赶出去了。疗养院有规定,平时不准探视,只有星期天,探视时间只准一个小时。吕桂兰放寒假不回家了,她只等每个周日来看我,一直六个月,从不间断。常常是流着眼泪离开。<br><br></h3><h3>没有几天,我同室的患者离开了人世。我却一天天好起来,医院里伙食好,医生水平高,四个月后,我可以每天活动三个小时。我学会了洗照片,在黑白照片上上颜色,学会了弹琴。</h3><h3><br></h3><h3>多年后,一位病友老大姐来信说:你高兴的时候就弹《杭州姑娘》,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弹《田野静悄悄》。《田野静悄悄》是俄罗斯民歌,它陪伴了我一生。<br></h3> <h3>我已经升到四级护理,每天可以活动四个小时,必须是集体活动。还去过颐和园,这意味着痊愈出院已经很近了。我们放松了心情,憧憬着如诗如画的未来。</h3><h3><br></h3><h3>这时传来了吕桂兰查出了肺结核的消息,我彻夜难眠,我们的苦难还要延续多久,为什么灾难总是降临在我们的头上?星期日吕桂兰准时来看我,她显得很憔悴,听了我的劝告,立即停止学习,办理休学手续,回家养病。</h3> <h3>回到母亲身边,忧郁、憔悴</h3> <h3>她胖了</h3> <h3>我出院了,恢复了自由。办完转入长春电信学校的手续之后,便千里迢迢直奔哈尔滨。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经过两次高潮以后,被吕桂兰的哥哥们推向了新的高潮—— 把我逐出家门。对于这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伤害,我守口如瓶,嫉恶如仇,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只要吕桂兰不变(也不可能变),从苦难中挣扎过来的情侣是拆不散的。莎士比亚最后处死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莎翁还在,也无从下笔,让王嘉祥和吕桂兰双双殉情。王嘉祥这匹黑马,迟早要奔腾起来的!<br></h3> <h3>到长春电信学校报到后不到两年,我入了党。下图是纪念照。增加了吕桂兰在家里继续抗争的力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婚 礼</b> </h1><h3><br></h3><h3>毕业前我做好了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分配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准备。我完全相信就是我到天边去,吕桂兰也能跟我一起走,因此决定毕业前结婚。这只是我们两个人的事儿,不用征求别人的意见,不需要老吕家任何人批准。老齐代我请了婚假,代我开了结婚介绍信,我带上自己做的新被,准备以旅馆做婚房。只是因为他们单位开介绍信,被领导知道。强行为我们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婚礼。<br><br></h3><h3>没有房、没有彩车、没有钱、没有婚纱、没有婚宴。跳一场苏联舞,唱一曲深情的歌,震惊了他的同事和家人。<br></h3> <h3>下图为结婚纪念照。</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不是不爱你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爱的故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祖国到处都是春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离开你去到远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祖国到处都是春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离开你去到远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不是不爱你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爱的姑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祖国到处都是春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离开你去到远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祖国到处都是春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离开你去到远方</div></h3> <h3>下图为结婚纪念照。</h3> <h3>和她的哥哥们,多年后有的已经和解,有的到死,没有一句道歉的话,我坦然面对。<br><br></h3><h3>我们的恋情,经过四年长征。有浪漫、有苦涩,经过了多少苦难,纯真贯彻始终。婚后的生活有贫穷、有灾难、甚至陷入过绝境,最终赢得了辉煌。我们将相伴着,走向地老天荒。<br></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 记</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1996年,三十九年后,我和吕桂兰重返北京,故地重游。疗养院还在,人事皆非。我们站在门口的小河边 , 回忆当年感叹人生。</h3><h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低头向河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水还在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头望旧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风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啊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了少年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九载旧地重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地重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光似水不回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逝水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逝水携我少年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贫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灾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辉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成过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依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h3>王嘉祥,1935年生, 1951年入伍 。1959年毕业于长春电信学校。(后改为长春邮电学院 ) 毕业留校。历任团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处处长。 1984年带队来深圳创办深圳长虹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任 总经理 , 业绩辉煌 ,号称八名书生闯江南。深圳市和吉林省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知名企业家,1995年退休 。<br><br></h3><h3>吕桂兰 ,1985年来深圳,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回家管理全部家务,上班广受群众爱戴,是站在成功人士身后的那位女人。<br></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尾 声</b></h1><div><b><br></b></div>英雄暮年,归隐于深圳的一个小型社区。淡出朋友圈,谢绝一切宴请,从不主动与老部下联络。常常生活在回忆里,为长虹公司后来曲终人散痛心,为习近平的艰难忧虑。<br><br></h3><h3>节假日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均已退休二十余年,衣食无忧四世同堂,其乐融融。<br></h3> <h3>出入社区时,他扶着一部老年助行车。伴着他的就是一生与她同呼吸共命运的吕桂兰。<br><br></h3><h3>卖早餐的说:“社区的人们都羡慕你们 ,互相搀扶,形影不离。已经成为社区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r></h3> <h3>偶尔吕桂兰一个人外出。有路人会问:人呢 ( 为什么没有一起出来?病了?走了?) ?不相识的人也在欣赏着、羡慕着、关心着这一对白发老人。</h3> <h3>我们还将这样互相搀扶着。走哇........走哇........远离了那叱咤风云的岁月。静静的 ,从一个天堂 ,走向另一个天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