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之旅(一)

竟自由

<h3> 提起北极,在第一瞬间你会想到神马?是一片漫无边际的冰天雪地?还是浩瀚无边的汪洋大海?或者是极昼极夜?甚至就是北极熊?绚烂的极光?哈......几多遐想几多梦幻!</h3><h3> </h3> <h3></h3> <h3></h3><h3></h3><h3></h3> <h3> 遥想2013年在去往南极的船上,与船员交谈时得知一些通往北极的路线,相比南极要容易到达得多,心中立即十分向往,旅行往往是这样: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h3> <h3> 北极(North Pole),是指地球自转轴的最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站在这里你真的真的真的会找不到北滴 ,而且,由于极点和磁极的不一致,会让你的指南针也完全乱了方寸,许多的探险先驱因此付出了生命。所以,你的迷茫可以想象。通常人们所说的“北极”应该是“北极地区”之意,即指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事实上北极的边界按等温线、植物分布等均有不同划分,因此,陆地面积在800万k㎡到1200万k㎡之间变动,地区总面积也就随之在2100万k㎡、2700万k㎡和4000万k㎡之间变动。在人们的经历中,恒等的定数总能给人踏实感,因此,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大家一般还是习惯于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h3> <h3></h3> <h3> 北极点的岁月被极昼与极夜所统治,一年当中半年极昼半年极夜,从北向南,极昼极夜的时间依次减少,北极圈是能看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端,生活在这条线的人们每年刚好能幸运的经历一天极昼一天极夜。</h3> <h3></h3> <h3> 北极圈以内的800万k㎡的陆地区域,分属于俄罗斯、格陵兰(属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美国、加拿大,因此,通过取道这八个国家,一路向北,就是到达“北极”的八条路线。这八个方向可以分为四大部分:面积最大的是俄属西伯利亚,几乎占到北极圈内陆地总面积的一半,但俄罗斯的北极部分地广人稀,基本是无人居住的永冻土,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完全不适合旅行者;总面积排名第二的要算加拿大的北极部分,与俄属西伯利亚相似的是,这里也几乎没有什么常住人口,后勤保障设施无法满足背包客必要的需求,与俄罗斯不同的是,加拿大政府意识到愈演愈烈的旅游热,正在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也许不远的将来,这里会成为背包客的“乐土”;第三大块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作为最富有国家的一部分,这里是天然的自然保护区,冰川、峡谷、森林、荒原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这里交通设施齐备、住宿餐饮服务到位,拥有吸引背包客的绝佳“软件环境”,然而,缺点也是鲜明的:纬度不够高,许多北极圈特有自然景观都无法看到;第四大块是欧洲的北极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极,在这里能找到阿拉斯加所缺少的所有景观,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极又由四部分组成:第一是欧洲大陆,挪威、瑞典、芬兰,其中当属挪威的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佳----与北大西洋直接相连,独占了面向大西洋一侧的全部出海口,而且北极圈内生活的挪威人口有50万之巨,是挪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另外的三个部分,则是北极的精华所在,北极三岛:冰岛、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h3> <h3></h3> <h3></h3> <h3> 由此可见,与南极相比,“北极”地形复杂,领土归属纷繁,很难满足旅行者“签到”的归属感。</h3> <h3> 一提到南北极,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冷不冷?殊不知低温是南北极最不值得一提的卖点,“酷寒”之地完全可以让位给西伯利亚的中心地带,南北极无与伦比的不可替代性在于高纬度下神奇的自然景象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尤其是北极)所具有的独特生活习性和文化传承。</h3><h3> 循着探索精髓路线的脚步,我们选择了北极精华之“北极三岛”中“冰岛”和“格陵兰岛”。在这里你能时时与世界尽头的那一份空寂对话,游走其中,无法确定你被孤独包围还是你守望着万年沧桑,那一份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置身其中之后才能真正体验。</h3><h3> 任何的旅行目的地都有季节的变化,有些甚至相差甚远,但像北极这样四季变化巨大的,人们还真难从一次行程中了解北极的全貌,无论哪个季节去,看到都只是一点端倪。而我们这次是奔着“极光”而来,每年的10月开始是极光的活跃期,而秋末初冬,飞往格陵兰的航班将停飞了,因此我们赶着飞往格陵兰的最后一次航班,“追光”三人小组在9月底10月初启程了。</h3> <h3></h3> <h3>时间:历时15天(2016年9月21-10月5日),</h3><h3>路线:冰岛环岛自驾(雷克雅未克-维克-赫芬-埃伊尔斯塔济-阿克雷里-雷克雅未克)+格陵兰岛伊卢利萨特小镇。</h3><h3>同行:我和我的二位80后小伙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格陵兰岛</font></h1> <h3> 格陵兰岛作为世界的最大岛,格陵兰岛的总面积达到了216.6万k㎡,在世界所有国家的面积排名中位列12名,岛上的常驻人口约5.6万人,堪称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格陵兰岛的三分之二位于北极圈之内,83.7%的面积终年被冰雪覆盖,冰盖总面积达180多万 k㎡,冰盖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最厚处甚至达到3000米,含有的冰雪总量为3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4%。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举个栗子吧: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格陵兰岛的冰盖是如此之沉重,以至于岛中央的陆地已经不堪重负被压到了海平面以下,如果冰层融化,格陵兰岛就不会有那样高耸的气派,而只是一个四面高山围住的潟湖,就像一只椭圆形的盘子,固定在海面上罢了,现在全靠厚厚的冰层,才使它能如此巍峨地突起于海平面上。如此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冻之处,却拥有一个春意盎然的名字“Greenland”,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般公认的是公元982年,红胡子的挪威海盗埃里克森只身一人远渡重洋,发现了格陵兰这块陆地,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给这岛取名格陵兰。后人评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具欺骗性的名字,也有人称之为史上最佳地产广告,若不是这极具诱惑的名字,格陵兰恐怕至今还独个冷着,扫不完的门前雪和瓦上霜。不过根据气象记载,公元985年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期,格陵兰的南部很有可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呢!关于格陵兰,另外一个让人大跌眼镜故事是那个在圣诞夜坐着驯鹿给小盆友们派发礼物的可爱的圣诞老人竟是一名因为杀人而遭流放的罪犯,这个“残酷的事实”还是不要告诉热切盼望圣诞老人的小盆友们了吧。</h3> <h3></h3> <h3> 造访格陵兰岛,我们选择的城市是位于迪斯科湾(Disco Bay)的伊卢利萨特(Ilulissat)(原名雅各布港),这是格陵兰岛的第三大城市,说是第三大城,其实只有常住居民大概5000人,之所以放弃首都努克(Nuuk)而取道这里,完全是被这里的地理位置:伊卢利萨特位于北极圈以北250公里,达到了北纬69°,整个伊卢利萨特城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为世界自然遗产,在格陵兰的历史上留有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况且这里的冰山是世纪之最,是专属于每个观者的独特记忆。9月24号早晨,又下起了雨,驱车来到冰岛一个国内出发的小机场,加油时误打误撞停在了一个写有人工协助的机位前,还别说,立即就有工作人员出来帮忙了,靠谱!在机场寻找sixt公司的车位就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刚好遇到sixt到机场接人的司机,遂将导航交付了他,还车任务就这么完成了(信任是多么重要)。去格陵兰只有两家航空公司:格陵兰航空(Air Greenland)和冰岛航空(Air Iceland),除此别无分店。我们选择冰岛出发,承运是冰岛三家航空公司中的一家(FLUGFÉLAG ÍSLAND),国内机场很小,出发与抵达共处一室,两个柜台受理业务,安检只有一个通道,但居然竟然还设有一间免税店。登机后才发现这是一架只有9排37座位的Dash-7超小支线飞机(全当享用专机吧)加上两名机务、空姐一人一共40人,飞机只提供极简茶水,卫生间连洗手池也省略了,与机票相比,性价比相差悬殊,但出发之前已经一票难求了,因为这是今年冰岛往返格陵兰岛的最后一个航班,大多数人还会同机返回,中国人占了当次航班旅客的四分之一强呢,国人强悍啊!长枪短炮装备上乘的四位大叔组成的摄影团最为抢眼,攀谈中了解到牛人们北极方向已经来10多次了,对极光已经产生免疫了,缘何此行泥?百思不得姐ing。</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我们预订的酒店名为“北极酒店”(Hotel Actica),当地最好的酒店,四星。这家酒店以拥有五间“伊格鲁”(Igloo)也就是因纽特人圆形雪屋而著称,当然此“雪屋”已经非彼“雪屋”了,这是用金属材料搭建的“现代”小屋,小屋内取暖、热水、上下水、卧室、起居室、浴室一应俱全,躺在床上可以看到满天繁星,还有侍者将餐食送到屋内,当然享受这一切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选择这家酒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酒店提供“有限”的免费上网服务,在这个无限“尚”机的时代,一下飞机,手机立即信号全无,让人心里没着没落,能上网至少能刷刷存在感。酒店的早餐非常丰盛,在这样一个完全依靠进口的地界,早餐还能提供2样水果,那还是相当慷慨滴,晚餐也是货真价实,鱼和虾是亮点,价格还算公道。此外酒店有机场免费接送,每天还有几班固定时间去“镇上”的免费班车,值得推荐。</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初到格陵兰,真有点不太适应,到处是灰色或者赫红色的岩石,高高低低,间或长出这一撮那一撮的杂草,房子也因势搭建得横七竖八,毫无章法。我在酒店的窗口拍了张照片发给朋友,朋友问我是工地么?别说还真像工地,岩石的颜色就像工地上裸露鲜土敞开着,而且很难见到成片的平整土地。为了抄近路,我“偏离航线”走到错错落落的岩石中,房屋中的女主人操着当地语慢条斯理的开始对我“好言相劝”,我赶紧返回“正道”。格陵兰岛至今不是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的成员,因为整个国土没有一块满足最低标准球场的天然草皮。</h3> <h3> 到达是周六,岛上的行程没有提前网上预约,所以放下行李就赶紧去“镇上”抢滩,果然选择余地不多,淡季来临,镇上的几家旅行社都关门大吉了,只有一家“World of Greenland”尚在营业,权衡之下报名了25号早上的徒步和26号早上的巡游。回到酒店,旅行社又打来电话,说25号早上就有巡游,当即把巡游时间提前了,退掉了徒步,虽然报名的合同上注明了“一经交款,不得退费”,但旅行社毫无磕绊就退了费,着实让人感动一番。人说全世界看冰山最好的地方是格陵兰岛伊卢利萨特,没有之一。在小镇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一眼望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冰峡湾 (icejord)。小镇位于迪斯科湾的北岸,这个小小的海湾就是雅各布港冰川的出海口,每天向北大西洋输送4000万吨冰,占到整个格陵兰出冰的十分之一。虽然出冰量不及南极,但这里冰川的流动速度却是世界上最快的,想象一下:宽度超过5公里、水面高度在40--90米之间,水下高度是水面高度10倍的大冰山,每天以20米的速度推挤着、摩擦着、移动着,一往无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后惊天动地般地崩落入海是个什么概念呢?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增加,甚至已经达到了每天40米。格陵兰岛已经冷了至少十几万年从未热过,岛上的冰从未融化过,雪花飘落被冻成冰,然后被新的雪花覆盖,周而复始,永葆冻态,这就是格陵兰的冰山缘何密度特别大,冰体特别坚硬的原因,素有“万年冰”之称,当年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就出自于雅各布港,因此,这里的冰山也就格外的庞大气派和变化多端,而且融化速度很慢。随着游船向峡湾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入到由冰山组成的“敌军阵营”了,天空中飘起了雪片,但没有人退缩,大家都在甲板上坚守,手中的相机像机关枪一样的“连续发射”,阴沉的天气让冰山显得更加灰蓝,气氛也更加凝重,掠过眼前是高楼大厦、是崇山峻岭、是绝世剧院、是巨鹰展翅、是狮人兽面、是伦敦桥、是航母、是凯旋门、是曼哈顿大街......我的想象力愈来愈不够用了、完全不够用了。眼前的冰山虽然看上去辽远而宁静,似乎代表某种永恒的静止,但仔细聆听,冰山之中传来沉闷的轰鸣声、撕裂声,随着内部瓦解的加剧,眼前的冰山也不时分崩离析坍塌入海,这种视觉震撼是一种刻骨的体验,它只产生于现场,无法复制,冰山用轰鸣在提示你:改变是永恒的,这就像上天为你倾情打造的一场专属演出,不停的在换布景换道具换演员,谁也无法预知下一刻将如何演绎,每一种美都稍纵即逝,无法保留,它只属于当时当地现场的人们,摄人心魄,转瞬即逝,虽只一瞬,但见证的确是地球变迁的历史和岁月沧桑----与瞬间的永恒相遇。</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看到即得到......</h3> <h3> 开始下雪了,雪花纷纷扬扬,由于纬度的改变让我提前几个月领略到第一场雪,我的手被冻僵了,手机都擎不住了,重重的摔落在甲板上,然而我仍不能离开甲板----鲸鱼出现了!两条鲸鱼吐水的声音听起来像沉重的叹息,让船上的人们精神顿时高度紧张、大气都不敢出,只有频频按动快门的声音。船与鲸鱼交织前行数公里后,鲸鱼不堪忍受恬噪的发动机声,终于头也不回的消失了。让我想起了南极之行与鲸鱼的相遇,我们坐在Kayak上,关掉了引擎,心咚咚的跳动但安安静静的观看出水的鲸鱼、感知入水的鲸鱼,庞然大物在身边这里那里冷不丁冒出来,那一份人与鲸的相处远比当下从容得多。</h3> <h3></h3> <h3> 伊卢利萨特的居民都特别友好,路上相遇都热情的打招呼。让我诧异的是:我飞越万里来到这里,怎么这里的人长着跟我及其相像的亚裔面孔?仔细探究,不得不感叹我的直觉之准确!虽然人尽皆知红胡子的埃里克(Erik the Red)找到了这片“乐土”,并在此长居久安,但其实格陵兰岛早在4500年前就有人居住了,这些北极原住民就是来自亚洲!甚至有推测来自中国。他们从中亚地区出发一路向北,先是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然后跨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再沿着北美大陆的北端一路东移至加拿大北部,最后在浮冰的帮助下跨过巴芬湾,登上格陵兰岛,这些原住民经历了怎样的考验与征服,让我至今觉得极其烧脑。</h3> <h3></h3> <h3> 记得小时候我的语文课本有一篇描写爱斯基摩人的文章,印象极为深刻,这次来到北极才知道,原来爱斯基摩人(Eskimo)是居住在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因不满而给这些后来者取的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当地人更愿意接受的是一个中性称呼----“因纽特人”(在当地语中是“真正的人”之意。格陵兰岛没有树也没有煤,极度缺少燃料,所以原始的因纽特人只能吃生肉,他们的生活状态是由北极的环境所决定的:穿海豹皮、住雪屋、族群居住。伊卢利萨特的“市中心”有一家海鲜市场(其实只是一间门面),里面经销各种海产品:鲸鱼肉、海豹肉、还有五花八门的北极鱼类,墙上温馨的挂着活物的说明图片,但货架上都是猩红的肉、肉、肉,我在网上的一个帖子中看到一位生活在努克的中国人说海豹肉很难吃很腥,暗自思忖:连中国的厨艺也搞不定的食材,还是缴械投降吧。</h3> <h3></h3> <h3> 当然现如今的因纽特人生活已经今非昔比了,与伊卢利萨特的其他生活设施相比,这里的超市绝对堪称“巨无霸”了,场面巨大、品类繁多、贮备充分,看似与5000人的消费极不相称,可实际情况是,冬季时节,这里将成为“冻岛”,真所谓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冰雪覆盖之时人们只能猫在家里,每个家庭必须提前储备至少半年的过冬物资,吃喝拉撒一应俱全,据说有一个家庭忘记了采购卫生纸,哈哈,可想他们的窘境! </h3> <h3></h3> <h3></h3> <h3> 从1721年格陵兰岛正式成为丹麦殖民地开始,因纽特人不甘受制于人,一直致力于从丹麦政府独立出来,1979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式实行了内部自治:自行管理自家“事务”,但外交、防务和司法仍由丹麦掌管;2008年,格陵兰举行全民公决,75%的公民赞成自治,并且进一步实现了天然气资源管理权、司法和警察权,格陵兰语也成为其官方语言,丹麦王国只是在防务和外交事务上拥有最终决定权。之所以至今不能完全独立,原因就是一个“钱”字,目前格陵兰岛每年的财政赤字高达10亿丹麦克朗(基本相当于10亿人民币),平均每人年亏空1.8万元,这么大的财政窟窿都是由丹麦政府埋单的,每年约补贴格陵兰6亿美元。付出如此的代价,丹麦政府看重的是对北极领土的“坐拥”。北极的战略地位自不必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稀土矿等炙手可热的东西,导致周边国家的垂涎也是各呈其态:俄罗斯直接将国旗插在了北极点及周围,今年格陵兰融冰后被爆露出了美国秘密核导弹基地;也是在今年还发现了曾经的纳粹秘密基地。如今的格陵兰人是要继续“寄人篱下”,还是为了自由将自己国家变成大矿山或者大油田,“That’s the question”。</h3> <h3></h3> <h3></h3> <h3> 到了格陵兰岛除了巡游、观鲸,白天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用来徒步,这是人与自然交汇的绝佳体验,每一步走下去,似乎都可以听到从地心底下传来的回声,天地间只有我在独行,这一刻我明白了,这就是世界尽头对城市人的诱惑,让人的心灵彻底洗涤,这一刻我明白了,这就是自然对生命的警示,大自然的尊严,不容任何人亵渎,它定下的规律,没有生命可以反抗,我只有敬畏、服从这伟大的力量。岛上有三条公认的成熟路线,分别是黄线2.7km、蓝线6.9km、红线1.0km,每条线路都有意想不到的景色,之所以这样取名是每条线路途中用三种颜色的标记做指引,行走中只要注意找寻相应颜色的标记,就不会迷失方向。黄线是从陆地“检阅”冰山的绝佳选择,站在制高点远眺,目之所及千万里的冰山矗立,呈现出迷人的幽蓝色,除了领略那各异的巧夺天工的形态,这里也让人体验空旷寒冷和绝世的孤独。蓝线除了领略风景,还是探究整个格陵兰人类历史生活的绝佳所在,不论是因纽特人还是维京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遗迹,这里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完全是一个天然的历史冰箱,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一路下来,更让人对这里神秘古老的传说和历史传奇有了刻骨铭心的感触。红线最短,直通到海,海水中直立着为数不多的高大冰山,近处是散落的碎冰,岸边是教堂、医院等绚丽的建筑,近可入世,远可神游。</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到过了南极,那里除了科考站几乎没有人,吃住行完全缺失,普通的游客只能坐船去,整个的旅途都离不得这条船,虽然路途遥远,但真正能够到达的最南端也只是南纬63°,甚至没有到达南极圈。然而北极则不同,因为北极有人,有人的地方才有自由,乘坐民航航班可以轻松到达北极深处,自由来自于人类,来自于文明,越没人的地方越没有自由,这话听起来如此自相矛盾,但行走的路越多你就越明白,快乐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工协作,而人类幸福的基础是文明。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自由不是一套哲学,更不是一个想法,而是我们良知的一种行动,它会发出两个单音节词:是/否。 </h3><h3> 为“追光”而来的小伙伴们,在来到格陵兰岛的第二天就如愿以偿啦!开始是隐约的一道绿光,稍纵即逝,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己产生了错觉?屏心静待,绿光再现之时心脏狂跳不已,立即跳将起来裹上衣服,拿着相机冲出门外!一条条明亮的光带,快速蜿蜒舞动,如襟带飘摇的绿色精灵一般在夜空中舞蹈,极尽魔幻与旋转,就连来自新加坡专门做北极的导游帅哥也一个劲感喟这是他遇到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高的“极光”。一对来自香港的小年轻,拖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傍晚6点开始在黄线的制高点守候极光,一直拍到晚上十二点多才离开,正因为我去过那里,我才感到震惊:那是方圆几十公里除了他们以外,再没有同类生命的“绝对的荒郊野外”,白天都要仔细的寻找路标,况且那是会将人活活冻死的极寒温度,而这俩人描述是“兴奋的不忍离去。”除了这精美绝伦的大自然馈赐,还有神马能让人能如此无所畏惧而如痴如醉呢?的确,按照北极光的形成原理,北极光带(Auroral Zone)半径约为2500km,比北极圈半径小250km左右,所以那些刚刚进入北极圈以内的城市,比如挪威的特罗姆索和格陵兰岛的伊卢利萨特和康格鲁斯瓦格就是观赏北极光的极佳地点!面对这美妙的盛景,想要记录下来还真非易事,此时方感摄影技术拙劣之痛啊。</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在伊卢利萨特“到处闲逛”时,总可以看到各种“警示牌”,提醒游客不要接近那些“用来工作的狗狗”。因为是秋末初冬,只能看到房前屋后的雪橇和懒洋洋睡大觉的哈士奇,“幅员辽阔”的伊卢利萨特为这些“亲密伙伴”开辟了一大片专属栖息地,冰峡湾道路两边的草地上有超级多的哈士奇,真是漫山遍野,像走进狗狗王国一样,当地法律规定狗必须拿链子锁好,如果伤人直接会枪毙,但实际上小狗是不锁的,就是大狗也不是个个都锁,少数看到人会叫两声,但狗狗们彼此之间会用他们的语言大声交流,吠声一片,不绝于耳,那场景也是难得一见滴。格陵兰的哈士奇都是经过筛选的特殊品种,既能抗冻又有耐力,任何人不准携带自己的宠物狗上岛,这是不开玩笑的。</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如果要给北极找个形象大使的话,一定非北极熊莫属。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即使到达了伊卢利萨特,在野外见到北极熊的几率也高不到哪去,况且,如果真的遭遇,只能是你死我活的结局。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每年在格陵兰岛被猎杀的北极熊约占全世界的20%,因为因纽特人相信捕猎是他们的传统,不能丢掉,而且他们并不认为北极熊数量在减少,因为饥饿的北极熊会经常冒险出现在人类的聚集地。除了人类的猎杀,海冰面积的逐年减少使北极熊丧失了借助海冰掩护而捕食海豹的机会。游客看不到北极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科学家们也找不到北极熊的踪影。</h3><h3> 说句实在话,在格陵兰岛遇到的中国人数之多超出我的想象,尤其是返程候机时,整个机场被“国语”统治,看来格陵兰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驴友”纳入囊中了。</h3> <h3></h3> <h3></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