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诗豪刘禹锡"豪"了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千年来,不知惹动了多少世人,多少"花心"。我等本凡人,岂能免俗。那年春末夏初到洛阳,正应着"花开时节",首要的打算就是观赏牡丹,却不料之前的一场倒春寒,将花期延后了约旬余,城里各园子的牡丹多是苗儿,偶有几株冒进的结出几颗小青蕾,小蕾也紧紧的包裹着,躲藏在半紫半绿的新叶之间羞涩着,不肯见人。寻不着花,想那洛阳乃千年帝都,可游玩的地方比比皆是,便就近挑着名字熟识的地方去转转。白马寺就在牡丹园子附近。</h3><h3>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相传汉明帝夜梦一金色神人,大臣释梦说,此乃西域天竺(印度)的佛,汉明帝即遣使西域拜佛求经,归汉后在此建寺藏经,佛教自此得以在中原传播,白马寺亦被称为释源,佛教祖庭,中国第一古刹等。此寺谓之"白马",有两说,一说取经使者以白马驮佛像经卷而归,故此得名,此说正史多有记载。还有一说,白马寺曾有寺田数百上千顷,从山门到佛堂步行需过晌,寺里专门备有白马供僧官或出入该寺的达官显贵骑行,久之,民间称之白马寺。吴承恩让唐僧西天取经骑白马是否受此影响,就不得而知了。再有,历朝历代佛教庙宇皆称"寺",也源自白马寺。寺,原是官衙的称谓,如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级别相当于现在的"部"或更高一些,白马寺为官办,称寺,起码是"部级单位"。以后改朝换代,皇家多推崇佛教,民间信众如云,而佛家也乐得有"寺"的荣耀,便将这一称谓延续了下来,且“寺"在宗教界由佛家独享。 </h3> <h3> 白马寺还有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塔"的佛塔,叫齐云塔,全塔十三层,这在古代,绝对称得上是摩天建筑了。民谣说,白马寺里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我们到塔前时,一位自称居士的老者主动引导我们转塔,边转边诵着禅语,说着祈福的吉祥话。受着老者言行的感染,我们也在心里祈盼着家人亲友幸福安康,来年生活美好…</h3> <h3> 距白马寺不远,还有享誉世界的龙门石窟。</h3><h3> 龙门石窟分布于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的崖璧上,以西岸的龙门山为主。数千洞窟雕像齐集于此,延绵上千米,似一幅铺开的立体艺术长卷,蔚为大观。石窟始凿于北魏,盛极于唐,延续至宋,前后历经数百年。与我曾去过的北魏初凿的云岗石窟相比较,龙门石窟少了许多高鼻深目、体态健硕、正襟危坐的西化造像,而更多地呈现出本土化、世俗化的造像艺术,更为中原族群所接受。</h3> <h3> 洞龛中形象最高大,雕刻最精湛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照着女皇武则天的尊容雕琢而成的,那面容已完全东方化,且有着女性的温婉,神秘而端祥。</h3> <h3> 这尊观音菩萨浮雕,体态丰盈,妩媚飘逸,堪称东方维纳斯。</h3> <h3> 尚未离开洛阳,便与同行的建新商定,来年再到洛阳看花,大有不看牡丹誓不休的味道。</h3> <h3> 数年后有了闲暇,便瞄着"洛阳牡丹花节"的"时节",专意去看牡丹。建新因故未能同行,我便与晓晖自行前往。不想满世界花迷花痴甚众,花节期间趋之若骛,齐集洛阳,宾馆酒店一房难求,生生将房价哄抬了三五倍,一时"洛阳纸贵"变"洛阳宿贵"。我们入住的一家快捷酒店,平曰二百元左右的标间,此时已逾千元,还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你不住自有人住,说慢了就不一定能住上,住吧。翌日早起,天灰蒙蒙的,不一会儿下起了雨。在犹豫是去看花还是不去时,兀地想起"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的诗句,于是,和晓晖挑了城边一个经过改扩建的大园子,好像叫国家牡丹园,冒雨而往。到了园子,雨越下越大,因了诗的诱导,观花的兴致没有丝毫的消减。</h3> <h3> 园子转了近半,雨也小了些。路边有几簇成串的小花,不那么惹眼,却也很有趣。此花叫荷包牡丹,俗称串玲儿、玲儿草。此花与牡丹花并无种属联系,在植物分类中目、科、属皆不同,只因叶子与牡丹叶有些形似而沾了牡丹之名。取名"荷包",到有一段美趣可叙: 说古时有一对少年男女,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后来少男离家戍边征战,一去不回,少女痴心不改,日日绣制荷包,悬于绳上,寄托相思,久之成串,待少女渐渐老去,荷包串化作了美丽的荷包牡丹……</h3> <h3> 别过痴情少女的荷包,雨也完全住了。园子里牡丹品种花色已不同前。随着天光渐亮,花朵似乎也来了精气神,愈发靓丽鲜艳。残留花间的雨滴,也不再摧花, 而变成了润花的甘露。</h3> <h3> 其实,看牡丹,还是要看有年份的劲枝牡丹,那水嫩的花朵与苍劲的老枝天然组合,韵味十足。更有韵味的,当属诗人心中的牡丹。白乐天"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将人与人、花与花自相作比,比出了牡丹在花界的尊贵;诗仙"云想衣裳花想容"则将人与花、花与人柔柔地融在了一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h3><h3> 牡丹之美,美在花,红艳凝香; 美在叶,浣雨含翠; 美在枝,冰肌劲骨; 美在情,缠绵悱恻。雍容华贵的花朵是一种美,更美的是,花朵在苍劲的古枝上凌风绽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