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细石

<h3>  文/细石(原创)</h3><h3> <br> 今天是父亲节,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美国,也许是中国人对父爱的表达比较含蓄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节日,随着国民思想不断的感悟,对父爱的认知或许慢慢变得强烈,对父亲身份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考量! </h3><h3> 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流逝,我对父亲的冷暖也有了一种莫名的牵挂和惦念! 父亲他很平凡,平凡得就象一杯白开水,不到非常口渴时甚至会把他遗忘。父亲现在老了,牙掉了,佝偻的身躯拖挪着他那沧桑而沉重的步伐。近几年他身体状况老出问题,也多次入院治疗,但健康状况一直得不到恢复,在家庭中他牵挂最多的仍是我们的生活,他平时节吃俭用,衣服都舍不得为自己买一件,我们给他买的衣物也一直锁在柜子里很少穿!总是说我们家庭负担怎么怎么的重,居家过日子节省点好,出外赚钱不容易,自身将就一下就行了。父亲近几年都为我们筹建新房操碎了心,为了这个家他付出的不只是辛劳,更多是他的青春和年华。 </h3><h3> 斗转星移,转眼二十多年光阴已逝,暮然回首,这么多年聚少离多,从年头到年尾全家人都是聚上几天就各奔东西了,“家"仿佛就是一个公交站台,总留不住我们匆忙的脚步,他眼巴巴的看着我们出走的行囊,送行时,他很少说话,只是默默站在墙角为我们点燃了一封送行的鞭炮,此时游子心仿佛瞬间被凝固,冰封着那句千年古训————"父母在,不远游"。现实自私的我们早已把这一伦理道训撕裂的粉碎! 这么多年,每次我们回家时,他第一时间就是拿出一叠厚厚的家庭经济帐本给我们看,别看他只念过三年书,但他做的帐很祥细,用老珠算盘统计得清清楚楚,我们除了家庭工作上的锁事跟他唠唠嗑外很少用心倾听老爸述说他的过去,我们也从没有在乎他的过去,甚至有时怨烦他的唠叼。任性轻狂的我们总是生活在现实浮躁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没能给他最好的夙愿————陪伴。 </h3><h3> 父亲出生在解放前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普普通通的贫农家庭,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兄妹五人他排行老大,在这样一个口多粮少的大家庭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谈什么送书上学,念了三年书就早早缀学成了家庭的“农业帮手"。为了生存,他学了一门手艺——“木匠",从小他很聪明好学,他很快将这门手艺的核心本事学到了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会手艺的人都很受人敬重,由其是木匠这手艺在当时称为“博士"。父亲从此他与这门手艺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情缘,也凭这门精湛的手艺创造了生活价值,实现了他吃“轻松饭"的追求! 父亲由于兄弟多的原因,他选择了一个当地普通农户入赘为亲做了"别人"的女婿,这也实属无奈吧!但能娶上这门亲就算很幸运的了。 父亲很少到田土地里去劳作,七十年代初,别人在生产大队吃大锅饭赚工分时,他就到外地做木匠活“赚大钱"了,(在当时别人还是人均每天赚10工分才兑换2角钱)的工酬环境下,父亲在外地帮单位或私人承包制造榨油水车等木质工程项目,一天就可赚上1.5至2元钱的可观利润,当他全部领到结算到手的人民币时,他总会开心的去跟别人吹吹牛皮说他自己的技术怎么怎么的过硬,所以这也是他最得意风光的时候。其实他在外地“闯荡"无非就是到隔壁邻县——(奉新县的上富、百丈)等地工作,但当时他能够拥有这样不留在生产队下田地干农活而脱产到外地县务工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同时也是他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事情,父亲在外做木工有十多年的时间,这样我们的家庭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小时候记得父亲还买了一块"上海牌"机械手表和收音机,在当时这是为数不多的奢侈品,有了收音机,所以我的童年也过得很快乐。 </h3><h3> 八十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市场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木匠"这门风靡一时的热门传统工艺走向了衰败,所有的相关工具设备都被现代化取代了,随着旧时期的劳农工具慢慢消失,父亲的乡门生意也逐渐走向没落的尾声,父亲也慢慢的老了,釜头也拿不动了,他把所有的木工操作工具都陆陆续续的送给了别人(释:旧时代告别工艺不再延做时,若再无继承其工艺祖业徒弟时就要把工具送人处理,这是这门职业的行规)。就这样,父亲的工艺就成了一个时代工艺兴衰终结的缩影。 </h3><h3> 今天,他老了,他病了,睡在床上,安静的就像酣睡的幼儿,他没有呻呤,没有了唠叼,更没有了我们兄弟仨小时候曾做"坏事"被他抽打罚站的那份威严,在他倒下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真的老了,此时的我们才知道漂泊游子的心多么需要一个迫切的归宿。我不知还能陪伴他多少个春秋,但今天,我愿倾听他的所有的往事和诉说……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