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我的童年是一本精彩、朴实的书。每每回忆起童年,我都十分快乐却又带着十分的留恋和向往,心本无挥其之念,又何况挥之不去。时至今日我仍深深怀念留在卫岗小学的趣味。原在卫岗小学的生活学习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幸福、最值得留恋的一段美好经历。不论我舍不舍得,岁月终究要流逝,不要抱怨时间的残忍,只要我能留住流年的美好此身也就足矣!</h3> <h3>建国初期,因为战争的原因,很多军内高级干部子女有的托在老乡家中寄养,有的剩至在街头乞讨,还有多年在战争中英勇牺牲和一些病故老同志遗留下一大批的遗孤需要军队来抚养,再加上刚刚解放,国内外环境很复杂。既予众多的原因,中央军委办了有数的几所军队高级干部子弟学校。象北京的十一小学、南京军区的卫岗小学、南京的解放路小学、</h3> <h3>以及杭州的西湖小学。这几所学校的上级领导不是各地的教育部门,而是中央军委或军直单位,而我所在的卫岗小学直属南京军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建立军队高级干部子弟学校是很有必要的,既解决了军队高级干部因家庭而分心的问题,也体现了党对革命军人,对烈士子女的关心与爱护,这也是我党我军战争年代光荣传统的延续。</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生处事应如雪,柔和淡然花散地”。从小我就在学校和家庭的正面引导下,在众日芸生面前,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所以我在与任何人交往时很少谈起自己的经历,我也从不愿与我的同学、朋友、战友谈起我曾在南京军区卫岗小学上过学,既便有朋友、战友、同学问起,我也从不深谈,但每每听到有人将卫岗小学说成什么“特权、贵族”学校时,我真的很生气,因为我们不是什么“贵族”哪来什么“特权”?为了“特权”“贵族”四个字,我就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南京军区卫岗小学吧!</font></h3> <h3>那就从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建校开始说起吧!1928年ll月,国民政府决定创办“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办学目的是把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而献生的烈士遗孤安排在此生活和学习。学校董事会由宋庆龄、宋美龄、何应钦等9人组成。宋庆龄为名誉校长,校长为宋美龄。</h3> <p>在宋氏姐妹的督促下,筹备得以顺利进行,蒋介石也多次亲自过问。最后决定在四方城前建校,由中山陵的建筑设计师吕彦直画校舍地盘图,后因病改由朱葆初继续绘制校舍的详细建设图纸。学校占地面积共200余亩,于1929年9月落成,1949年春节过后便解散了。解放后,遗族学校的旧址成为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小学。</p> <h3>蒋介石与宋美龄在遗族学校与孩子们在一起。</h3> <h3>宋氏三姐妹到遗族学校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h3> <h3>《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校正门</h3> <h3>校门正面《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由书法家,时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书。</h3> <h3>我的卫岗小学是一个四季轮回的大花园:春天的绿色、夏天的红色、秋天的金黄色、冬天的纯白色,再加上古色古香的校舍,寝室、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校四周围高墙环围,安全条件也非常理想。我能在这样优秀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无不让我有种“后比扫叶焚香,送我流年,亦复何憾”的触感。</h3> <h3>图:为卫岗小学的大门,当年还叫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时,这大门内就驻有一个警卫班。警卫班自己开辟了菜园,还建了猪圈。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警卫班出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警卫班调走了,据说是去抗美援朝了。<br></h3> <h3>警卫班</h3> <h3>大操场上的司令台。</h3> <h3>司令台上的牌楼,也是卫岗小学的著名标志。牌楼上“親爱精城”是蒋介石亲手题写的。学校大门上“勤俭建校”四个苍劲有力的题写不知出自何等大家之手。我也曾查证过出处,可一直未找到相关的资料,想来这四个大字乃我卫岗小学办学之宗旨吧!</h3> <h3>蒋介石亲手题书《親爱精城》</h3> <h3>牌方内的耳房保持得非常完整,这座耳房曾经是打钟叔叔的住房,高高的木架上悬挂着一口用航空炸弹壳制成的大钟,打钟叔叔每到打钟时就打开西面的窗户拉动钟绳,浑厚的钟声传的很远,甚至连中山陵都能听见。</h3> <h3>新大楼(低年级宿舍)</h3> <h3>陈毅元帅1953年6月1日,来视察子弟学校教导工作成绩展。</h3> <h3>陈毅元帅留下签名。</h3> <h3>南京卫岗小学校园旧址。</h3> <h3>我住过的女生宿舍。</h3> <h3>卫岗小学的校徽,评着这个校徽可以在南京军区所属的任何部队俱乐部免费看电影和文艺团体的演出。</h3> <h3>50年代后期卫岗小学校微。</h3> <h3>周贯五将军从1951年1月至1954年8月兼任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级别这么高的小学校长,在全世界都难找。</h3> <h3><font color="#010101">1954年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改名为南京军区卫岗小学,1964年卫岗小学撒消。卫岗小学的校长,老师,保育员,炊事员,理发员,医生,护士,清洁员等等全部都是部队转来的。所以,卫岗小学的在管理上是军营式管理。图为姜希淑校长和夫人刘志远妈妈</font></h3> <h3>卫岗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食宿全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军营式的管理,起床、学习、用餐、娱乐、熄灯都有固定的时间。这种军营式的管理,造就了一代奋勇前进,朝气蓬勃的革命后代。使我们从小就热爱劳动,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勤俭节约。使我们从小就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自力自强。</h3><h3><br></h3><h3> 任夫海(党委书记)</h3> <h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在哓庄师范时说过的一句话。天下情感,师生感情也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卫岗的学子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哲理。更有一颗“春滿江南绿滿园,桃李争春露笑颜。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的感恩之心。能和老师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娛乐亲如家人,有着如此深厚师生感情的学校不多。</h3><h3><br></h3><h3>张玉桂(副校长)</h3> <h3>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战斗英雄的崇敬、对坚强性格的磨炼、谦虚质朴的品德,造就了我们那颗爱党,爱人民、爱军队、爱国家的赤子之心。培养了我们的高尚情操,为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言行举止的良好习惯更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正面的教育,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受用一世的无价之宝,是弥足珍贵的。</h3><h3><br></h3><h3>马啸(副校长</h3> <h3>我们是幸运儿,享受到党和人民给于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卫岗的孩子从小,心里就明白是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是党与军队培育了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这种理念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h3><h3><br></h3><h3>谢尊堂(副校长)</h3> <h3>于健(副校长)<br></h3> <h3>黄元康(教导主任)</h3> <h3>曹雅君(副教导主任)<br></h3><div><br></div> <h3>柳大嘉(副教导主任)</h3> <h3>杨洁文(副教导主任)</h3> <h3>赵淑筠老师。 <br></h3><div><br></div> <h3>谢瑞霖老师(校大队辅导员)</h3> <h3>黄健斌老师</h3> <h3>卫岗小学徐人杰和何祥英老师</h3> <h3>卫岗小学体育老师卫中和妻子李铭老师</h3> <h3>姜希淑、柳大嘉、李公石、周後旺。</h3> <h3>卫岗小学的教员。</h3> <h3>学校围墙外面有好多菜地,那是劳动课必去的地方。每到施肥时,我们俩人抬半桶粪水,给瓜、菜浇水时我们每人拿着脸盆从池塘边一直排到菜地边,一盆一盆把水传过去,等脸盆传到菜地边时水洒的只剩半盆水,累得我们汗流浃背但心情很愉快,菜地里总能传出我们欢快的笑声。</h3> <h3>野炊,是卫岗小学每一届学生最为喜欢的话动之一。每个小队发一口炒菜的那种铁锅,柴禾由我们沿路拾取,野炊就是下烂面条。至今回味起来,那种淡淡的散发出树枝的糊巴味真的好香。</h3> <h3>游玩玄武湖</h3> <h3>蹬高紫金山顶。</h3> <h3>儿时的兄长</h3> <h3>“卫岗的幼儿园”是个园中园,坐落在学校的东北角上,用篱芭围起来的,一进门很像北京的四合院。</h3> <h3>儿时的我,一付傻傻的样子</h3> <h3>课间休息,学生跟疯了一样互相打逗。</h3> <h3>卫岗小学儿童乐园</h3> <h3>丰富的文艺活动,高年级学姐演出《七仙女下凡》。</h3> <h3>学姐演出的话剧</h3> <h3>南京卫岗小学小八一男子足球队。</h3> <h3>南京卫岗小学小八一女子足球队。</h3> <h3>卫岗小学有着自己的学生手册。</h3> <h3>卫岗小学的教学安排也有独持的大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教育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在校时每个班级从来沒按照分数排过名次,从未感觉到学习分数上的压力,作业都在课堂上就完成。</h3> <h3>我读过的语文书</h3> <p class="ql-block">生死在命,富贵由生。这话一点沒错,有些女人在生活中注定要经历一些起伏,有些女人的生活注定是一生平顺。张宁,原名张宁生。是一个气质特别好的女孩,四年级时她被军区前线歌舞团持召参军,参军时她才10岁。所以她应是卫岗第一个参军的人。她也是卫岗小学不得不提的名字。</p> <h3>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瞬,才換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相遇的缘份来之不易,需要好好的珍惜。</h3> <h3>这是我们6.2班女生的毕业照,站在旁边的男老师叫杨中立,很风趣的一位老师,我旁边站着的也是一位让我尊敬的张老师。</h3> <p class="ql-block">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一届毕业生照。</p><p class="ql-block">我一直想收齐南京卫岗每届同学集体的毕业照,看来我要失望了,还差第二届、八届。我不会放弃的,还会努力的收集使至完整。</p>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三届毕业生照。</h3>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四届毕业生照。</h3> <p class="ql-block">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五届毕业生照。</p>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六届毕业生照。</h3>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七届毕业生照。</h3> <h3>南京卫岗小学第九由毕业生照。</h3>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十届毕业生照。</h3> <h3>南京卫岗小学第十一届毕业日照。</h3>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十二届毕业生照。</h3>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十三届毕业生照。</h3>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十四届毕业生照。</h3><h3>我的毕业照,同时也是结束了我长达十年的独自生活。我对卫岗小学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情,对在这儿发生的每件事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会用蒲公英的梦想将这一切永住心灵深处。</h3> <h3>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第十五届毕业生照。</h3><h3>卫岗小学的生活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幸福、最值得留恋的一段美好时光。这是卫岗小学解散前的最后一张师生集体照。永久记忆,永恒的珍藏。</h3> <h3> 干部子弟是一群较为特殊的群体,在我们的骨子里就流淌着父辈红色的血,这种天生的联系是改变不了的,我们对父辈精神的认同和传承是意不容辞的。</h3><h3>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卫岗小学的学子们都是老革命和烈士的后代,他们享受着父辈浴血奋战換来的特殊待遇。不愁吃穿,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的生话。其实,这是人们的偏见。卫岗有的孩子承受了抗美援朝失去的双亲之痛,每天都有数位孩子成为烈士子女。真实的卫岗孩子有着难以想象的勤劳与勇敢,自食其力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所表现出的同甘共苦的精神,这一点是全国任何一个干部子弟学校都不可比拟的。</h3><h3> </h3> <h3>直到今日,我仍从心底存有感激卫岗小学的培育之恩。也为我是卫岗的孩子而骄傲。为我在卫岗小学度过的幸福时光,以及后来当兵的那段岁月致敬,这段经历也是我这辈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果来世还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做卫岗的孩子,还会选择当兵,重温父辈们的关爱,履行作为共和国后代的责任。</h3><h3> 随笔写到这儿,我要衷心的感谢卫岗的老师、学哥、学姐们提供的珍贵资料,为我留下了一段卫小情缘。</h3><h3> 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卫岗学子多多包涵,知足在此谢过了。</h3><h3> 知足敬上</h3><h3> </h3><h3> 2018.6.4修改于天津</h3><h3> </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