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召稼楼有感

任建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墙黑瓦枕河而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灯彩锦旗随风摇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陆巷水街纵横交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舟楫石桥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肆茶楼鳞此栉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贾贩夫四方云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北百货包罗万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发垂髫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以上并非是对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诠释,而是本人今天造访召稼楼之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近些年,全国各地新建、重(扩)建古镇老街的地方不少,我觉得,这些“新古镇”似乎可以定义其为“新型”商业综合体,或者可以称之为“乞丐版”销品茂。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评价,那么,召稼楼或许也是众多“新古镇”中较为成功的案例。</p> <h3>召稼楼新落成开街迄今已超过五年,而注重公益性和商业化的洽当融合或许是召稼楼“初战告捷”的重要法宝。首先从商业化角度来看,其商业定位属于那种“快餐型”的旅游商业配套,也就是针对“半日游”的目标消费人群,当然也包含附近居民这一人群。因此,其商业链目前并未向住宿、酒吧等产业延伸,这也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它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祥一来,既确保了既有资源使用效率,同时也规避了不必要的潜在风险。其次从公益性角度来看,对于政府的投入付出,且不设“门槛”,老百姓还是相当“领情”的。尽管来此休闲游玩的对象以中老年人及退休年龄段的人居多,但公益性和商业化并非不能兼容。针对公益性来定位商业化模式,同样也能促进商业化良性发展。而目前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h3> <h3>不过,一说到“古镇”,就自然避不开历史和文化这二个词。召稼楼,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其扩建规模已远远超过了修复部分(好像还有续扩规划),而且,据说在人文方面似乎还有“移花接木”之嫌,尽管整体看上去还是有模有样的,但毕竟难以掩饰其“做作”的痕迹,难怪有不少人戏称之为“造假楼”。<br></h3><h3>然而,重建召稼楼对于社会及民众的现实意义在于: 一是满足了人们怀旧情愫;二是丰富了公益旅游产品;三是传承了乡土民俗文化;四是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相比那些“楼堂馆所”而言,即便“造假楼”也是无可厚非的。</h3> <h3>时间不一定能造就一个名镇,但一定能成就一个古镇。相信再经历十个五年的风雨滋养,这里一定能成为一个颇具江南风韵的魅力小镇;而若能再积淀上百个五年的岁月“包浆”,这里将俨然成为一个颇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百年古镇……而这些建筑能够经受多长时间的考验呢,看来还是得不断的翻新、翻新、再翻新了……</h3><h3>话说,这里的小吃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鲜肉笋丁烧卖,呵呵……</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