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背影》

唐豆⛽🍀

<h3><b>  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约是12年的事了,那是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当时很喜欢朱自清散文的美妙修辞,却觉得"父亲翻过铁道为即将远行的孩子买一兜桔子"这个选材倒也没有什么特别动人之处。<br /></b><b> 12年后,依然喜欢朱自清美妙的修辞,便在单位的图书馆里借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选集》,本是为了重温《荷塘月色》的优雅意境,但打动我的却是那篇《背景》。时光穿越12年,"荷塘的月色"依然甜美动人,而"父亲的背景"于我却是从当初的"没有在意"到如今"永远的失去"。<br /></b><b> 父亲在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突然离开了我,父亲去逝后的这几年,我跨越了人生的许多重要经历: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结婚、育子、买房子——。但是在我心中最大的痛始终都是对父亲的无尽思念。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再享受到女儿带给他的快乐与满足,甚至没有花过我的一分钱,没有给我一天进孝心的时间。<br /></b><b> 我是读到《背景》的最后一句时落泪的,文章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一声叹息:"唉,我何时才能与他再相见"。而我却是那样的羡慕他,因为他虽与父亲相隔遥远,却只是路途的遥远罢了,终有见面的机会。而我却真真切切地知道,我将永远不能与我的父亲再相见。<br /></b><b> </b></h3> <h3><b>  记忆中,父爱是我成长的温床,或者可以说是"溺爱"吧。从上小学起,每天早晨都是吃过父亲亲手做的早餐后上学;中学时,父亲每天陪我学习至深夜;在南京上学那几年,父亲总是背着母亲寄钱给我,支持我去旅游;父亲始终是我唯一的倾诉对象,高兴的、悲伤的、无奈的、忧虑的统统强迫他与我分享;甚至二十几年里,我开口要的每一件东西他都毫不犹豫地满足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父爱,使我更加无法接受他的离开。时常想,要是当时有一部摄相机该有多好,可以把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足记录下来,让我想他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过过瘾"。真想找个没有人看得见、听得到的地方歇斯底里地大喊几声"爸爸",好好发泄一下自己的苦涩心情。也曾无数次在深夜写信给天堂里的父亲,诉说无尽的思念:"爸爸,您知道吗?这几年,再也没有人会那么细心地关心我的每一件事,有那么多工作上的烦恼和疑问想让您出出主意,有那么多生活上的困难想向您求援。生活和工作的忙碌始终无法填塞我内心的孤独,总是梦见自己失去支撑,跌跌撞撞地行走。但更想让您知道的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坚强地、乐观地、充满希望、充满激情地生活着,我已嫁人,拿到了第一份薪水,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br></b><b> 如今,我的女儿已经快5岁了,每当听到她娇滴滴地喊着"爸爸、妈妈";每当我捧起她的小脸蛋儿亲吻时,我感觉到父亲给予我的爱正一点点地向我的孩子流淌。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父亲究竟有多么爱我?如何才能描述这份爱的程度。是我生病时坚强的父亲流下的着急的泪水吗?是我中考时父亲扒门守望的凝重眼神吗?是我20岁了他还对我"宝贝,宝贝"的称呼吗?是他牵我的手时,情不自禁地捏痛我的手吗?不,这些都远远不够,因为他是那样一个储蓄而不善表达的人。</b></h3> <h3><b>  医学还不能将父亲弥留之际的脑电波翻译,他一定有很多话要嘱咐他年轻的、唯一的女儿,因为曾经我离开他一步,他都是那样的不放心。但是虽然没有听到的他的亲口嘱托,但凭我们父女20年的默契,我已经在心里回答了他"父亲,放心吧。"<br></b><b> 重读《背影》,比上一次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年龄长了轮,也不仅仅是因为我已为人妻母,更重要的是我永远失去了父亲的背影。</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