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 永远的乡愁——家乡铁南的沧桑历史

王者归来

<h3>  在太行山南端,晋普山脉南麓脚下,一条南北走向的沟岭之中,朝西座落着两个村庄,地势较高的是铁南上村,地势较低而偏向东面的是铁南东村。当漫步于古老的街道与房屋之间,徜徉于历史之中,想用文字去记录家乡时,我心绪难平,纠结于胸,两村原为一村,并且骨肉相连,血脉相通,房舍相接,交往甚密,我不舍将两村分割,只愿称家乡为铁南。</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炉渣堆 </h1><h3><br></h3><h3> 铁南原名田南,只因普通话田、铁发音相近,当地口音重,再加铁南炼铁闻名周围百里,解放初期(1946年)当地政府文件记录便将田南写作铁南,沿袭至今。</h3><h3> </h3><h3> 铁南村的历史该有二千多年了,方山(西山)脚下那一堆山似的炉渣堆可以作证。从专家对犁川西沟铁犁铧有1700年的历史定论,我们也可推断,铁南的冶铁至少与西沟铁犁铧生产同步。人类最早的冶铁靠木炭作燃料,当用煤炭作燃料去熔化铁矿石时,该是生产技术一次质的飞跃。铁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是最优质的无烟煤(香煤),煤层较浅,冶铁是顺势而生,应运而为。采用坩埚炼铁,把生铁运往西沟,由西沟的技术生产出铁犁铧,通过古清化大道,销往中原大地,陕北高原。</h3> <h3>天和心与屋后张</h3> <h1> 白家与张家</h1><h3><br></h3><h3> 从多方的考证中,铁南冶铁业目前最早可追溯到白姓家族,从唐宋时期开始,白姓人家便在铁南炼铁,最初行炉于西山(方山)脚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又转移到铁东村的东坡进行冶炼,再后来,规模一再缩小,在自家房前一片地带进行生产,即现在天和心院前。到元朝时期,当政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对盐、铁实行管治政策,任何人不得私自贩盐、冶铁,须上报批准,注册纳税方可进行,手续繁杂。白家当时实力不济,为逃避银税而偷偷行炉,结果遭到官府的抄斩,剩余部分老弱病残者,靠祖传的技术与积蓄,又一直艰难生活到清朝光绪年间,白家终于断代绝迹。白姓子弟曾有读书人考取功名,建起了旗杆院,即现在天和心及前面地方。白家落难后,多亏相邻任姓一支人家的接济、帮助,感恩任家的帮助,便把祖传冶炼技术传授于任家,临终之际,遵从上辈嘱托,把老宅转赠于任家。任家于光绪末年,又对老宅进行了翻修,即现在的天和心院,又称天府堂,因任姓天字辈翻修而得此名。任家后代也不忘祖辈遗言,每逢清明上坟,不忘来到东坡炉堆前祭奠一下白家先人,一直坚持到现在。</h3><h3><br></h3><h3> 张姓人家是铁南东村留有记录的一大户人家,于唐宋时期逃难到铁南东时,开荒种地,挖了一口井,用于全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这便是现在的张河井。家族兴旺,人口增多,又于明朝年间修起了一大院房子,便是现在的屋后张。一进六院,共计120余间房屋,生活设施完备,完整的一处家族居住区,让人们感受到昔日张家的厚实家底与气派。</h3><h3> </h3><h3> 明朝末年,张家曾有一寡妇,性格刚强,为人善良,看到肩挑驴驮的商旅行人路过马河沟,总是蹚河而过,遇到雨季汛期更是无法通过,便掏出自己一生的积蓄,修起了一座青石桥,便是现在的宁远桥。乾隆四十年(1785年),村人又对此桥进行了加固维修。同白家一样,有起有落,有盛有衰,到清光绪年间,张家只剩几口人,艰难度日,仅剩的房产赠任姓一支,任家不忘恩情,每年十月初一给祖宗送寒衣,不忘默念张家鬼魂,让他们领上寒衣,温暖过冬。</h3><h3><br></h3> <h1> 铁箍门</h1><h1><br></h1><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明政府为了平衡连年战乱而导致的人口失衡,发展地域经济,强征大量人口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这便是著名的洪洞大移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铁南任姓便是在那个时候,兄弟八人从洪洞上路,分配到河南怀庆府,老三老七和老八逃生来到了铁南,老三与老八定居于铁南上,老七定居于铁南东,其余兄弟五个定居于济源、温县及沁阳一带。目前,铁南上与铁南东任姓家谱已失,河南紫陵家谱仍在续记,只留有铁南上任姓最近五字辈,分别是永、习、文、培、正,最早辈有150年了,属同治时期;铁南东任姓有十字辈,分别是廷、作、延、天、履、久、长、富、贵、春,廷字辈距今200年了,属嘉庆年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铁南上任姓人家一开始便扎根于现在的铁箍门那片地方,从明洪武年开始到明嘉靖年,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任姓家族已成为铁南一大望族。明万历十年(1582年),任家有兄弟二人名曰任富、任诏,捐资百金,将自己住宅之东南正冲要路之处,创建了大阁一座,三楹三棚,巍然矗立,上塑玄帝一尊,将帅六尊,中绘龙王一尊,材美工巧,内华外坚,这就是走出泽州府南门,保留至今,最为气魄之明代建筑--------元帝阁,由家族在府读书人任思温撰写碑文为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帝阁既为镇宅,又是人们求神消灾祈祷的地方。从创建元帝阁开始,村人便成立了元帝会,这是全村最权威的组织机构,负责村中祭神及一切重大事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任姓家族同许多官宦大户一样,他们遵循仁义理智信的道德准则,以读书为荣,有着良好的族风、家风。清嘉庆元年(1796年),铁箍门任密被泽州府举荐为乡饮耆宾,报送省府核准,又上奏朝廷,嘉庆皇帝御批天下七人为乡饮耆宾,并每人赐匾一块,那年任密63岁。乡饮耆宾乃一方土地上德高望重之人,既有渊博学识,又有高尚的人格,如果是现在,则相当于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任密乃铁箍门任姓家族的荣耀,也是铁南百姓的骄傲。现犁川玉皇庙存有任密书丹碑文一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任姓扎根铁南上到清朝乾隆年三百多年的发展,任姓家族人丁兴旺,事业顺利,宅院建筑规模宏大,高大的大门及门框用铁皮箍着,代表着家族的显赫地位,后人便把任家宅区称为铁箍门,直到现在。铁箍门一进九院落,房屋130余间,院院相通,楼楼相连,并与元帝阁三楹楼南北一线又建有两座三楹楼,甚是壮观,宅院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在西北角筑有躲匪洞一处,洞有20米长,最高处有2米,一个入口,两个出口。</p> <h3>陆升堂</h3> <h1> 二合公与陆升堂</h1><h3> &nbsp;</h3><h3> 陈姓人家是铁南上继任姓之后第二大家族,目前调查主要有两支曾兴盛于光绪年间,源起年代不详,一支即山房和老院,祖上做着铁货生意,经过奋力打拼,创办了自家的商号------二合公,生意做到河南的焦作和郑州,当时晋城出南门的铁货全在二合公的生意之中,每年腊月交帐日,从各路店铺赶回山房老宅汇报的大小掌柜竟有二百余人,场面之大,令人咂舌。在挖掘晋城本土文化,弘扬泽商精神的今天,二合公值得人们去重视和研究。</h3><h3> </h3><h3> 陈姓另一支脉创办商号------陆升堂,在河南禹州购地千亩,兼做物流与药材生意。</h3><h3> </h3><h3> 抗战开始,时局动荡,陈家两大生意日渐衰落,解放前夕,二合公商号转让给犁川人,改名为晋豫铁货行,陆升堂土地廉价转卖,回家种地。后人曾出两个秀才,家有藏书万卷,后被烧毁,甚为可惜。文化大革命中,二合宫后人划为地主成份,受到批斗,陆升堂后人有划富农成份的,村人感恩其乐善好施,尽力保护免遭批斗。目前,山房、老院房屋保存较好,陆升堂宅院也保留完好,有大小院落六处,房屋100余间。</h3> <h3>古阁</h3> <h3>古道图 </h3> <h1> 铁南古商道</h1><h1><br></h1><h3> 泽州府境内有条古道,出府南门,经河底到天井关,再到大口,最后进入河南境内,这就是泽州府著名的“茶马古道”。从宋朝开始至民国时期,晋商就是从福建武夷山贩茶叶,经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再北上太行,通过河底古道,越长城,穿大漠,到达蒙古及俄罗斯的。铁南古商道是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路,从河底分支到大箕、南峪,再经铁南大庙,穿过铁南东村,到达新房洼,然后并入清化大道到达河南。<br></h3><h3> </h3><h3> 茶马古道及 铁南商道促进了泽州与中原大地的物质、文化交流,泽州的铁器、煤炭等物质运送到河南,河南的粮食、布匹、竹器等贩运到泽州。文化的不断融合,南北文明的碰撞,孕育出铁南很多仁人贤士,商贾大户,清朝嘉庆年间,天下七支笔的乡饮耆宾任密,清朝光绪年间勇闯天下,享誉晋豫两省的著名票号二合宫与陆升堂,民国年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开明绅士,铁南东村任卓景等。<br></h3><h3> </h3><h3> 岁月无痕,古道犹存,肩担驴驮的繁忙情景,留存铁南人的心底,代代相传,成为一抹永远的回忆。 </h3> <h1> 铁南大庙</h1><h3> &nbsp;</h3><h3> 在铁南上于万历年建阁塑像之前,铁南东已在东门外建观音堂一座,又于咸丰年间(1850---1861)重修。堂前长有一棵大垂柳,与南面岭头千年松树相照应,堪称一大美景,有诗曰:清黄河交界,宁远青石桥,堂前大柳树,乱石迎客松。目前观音堂保留完整,常有善男信女到此焚香拜佛,保佑平安。</h3><h3> </h3><h3>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只有一个铁南,直到乾隆四十五年为重修大庙,上下两大家族产生了矛盾,继而分村,才有了如今的铁南上与铁南东之名。当时,上庙院已修好,下庙院刚动工。矛盾后,铁南上负责西半的修建,铁南东负责东半的修建。从选料用材到两看楼的木雕彩绘,都各不相同,下院两大门,东门镌紫气东来,西门镌瑞绕西山,舞台梁头造型,西面雕霸王,东面雕韩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针尖对麦芒,毫不示弱,曾有上下两戏台,同唱一出戏的传闻。毕竟血脉相连,这一闹剧过后,两村仍情同手足,和睦相处,相互帮扶。</h3><h3> </h3><h3> 铁南庙就势而建,上下两院甚是宽敞,上院正殿、偏殿,左右厢房,正殿对着的是舞楼,舞楼下是庙门,通向下院。下院坐南朝北是戏楼,两边是看楼。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人都记得,金碧辉煌的殿堂,威严的神像,翠苍的松柏树,精美的彩绘,高大的石碑,走进大庙给人一种大气、庄严的感觉,令人肃然起敬。大庙是铁南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心灵休憩的地方,是铁南人的骄傲。如今,正殿根基早已改变,昔日香火鼎盛不见,只一座空空的庙宇静静地矗立那里,牵挂着多少铁南人的心啊!</h3> <h3>观音堂</h3> <h3>宁远桥</h3> <h1> 铁南岭</h1><div> </div><div> 铁南岭,原名槐树岭,因长有一棵千年老槐树而得此名,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槐树年老干枯消失;铁南岭又叫户口,解放后,因此地是铁南通往外地的一处门户与关口而得此名,至今,许多铁南百姓仍叫“户口”。</div><div> </div><div> 1937年(民国26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晋城,为了其侵略、掠夺,控制交通,互相策应,拉丁抓夫,修建了晋城至大口的简易公路。此路经铁南岭到达日军据点东岭口,再到大口。抗战胜利后,直到上世经八十年代初期,这条公路一直是晋城通往河南的繁忙商道。铁南岭作为重要的咽喉要地,再加丰富的煤炭资源,走向了它的辉煌时代。骡马大店人欢马叫,炼铁高炉火花飞溅,采煤工人的汗水与欣慰,拾铁玩童的趣闻轶事,饭店、供销社、修配厂、货场……商机无限,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人们,谁不知“铁南岭”这个响亮的名字。“铁南岭”俨然成为铁南村的代名词。</div><div><br></div> <h3>白家老宅</h3> <h3>铁南上老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