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礼物

全雪莲

<h3>  父亲从北京回来打电话给我,说是为我带了一点东西。我连忙赶过去才知道,是两本我谋了很久的书——父亲告诉我,书店里都没有,他也是好不容易在北京的旧书摊上淘来的。<h3>  捧着沉甸甸的两本“大部头”,我仿佛看见了年逾七旬的父亲辗转在首都的大街小巷,失望地徘徊在各个书店门前,遇有摆书摊的就凑过去瞧瞧,几经波折终于如获至宝地找到了。这么重的两大本书,父亲买了拿到旅馆放进行李包,然后再坐火车回家,多不容易啊。我不禁嗔怪父亲:就不嫌麻烦啊。父亲说你上次提到想要这方面的资料,我看这两本书很全,对你会有用。我知道再说也是多余,只悔当初不该多嘴告诉他。</h3></h3> <h3>  记忆中,书是父亲送给我们最多的礼物了。那次他去杭州回来,跟我带的礼物也是几本我喜爱的书;大弟妹买断后曾被一家知名酒店聘为管理人员,父亲跑遍荆门书市,为她买回相关的业务书籍;小弟妹在外地从事财会工作,父亲除了在电话里与她交流,平时还特别注意搜集对她有用的相关资料;即便是哥哥开个早点摊,他也留心买回一些烹饪方面的书籍。所以,爱读书是我们家最大的传统。印象中家里人在一起,极少谈论生活琐事,除了关注国际风云、探讨天下兴亡,就是每人一本书,各看各的十分安静。<h3>  父亲是1960年毕业的老大学生,我和兄弟们从小受到的都是正统严肃而又异常干净的教育。虽然哥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途辍学,两个弟弟却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优异成绩应届考上重点大学——小弟因为填报志愿疏忽而贻误机会上了普通大学,可他很早就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作为父亲的骄傲,两个弟弟是周围所有人教导孩子的典型和楷模。</h3><h3>  仔细想来,除了学校的良好教育,父亲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弥足珍贵。所以每当有人问我最崇拜的人是谁时,我都会自豪地回答:毛 泽 东和我父亲。毛 泽 东是距离遥远的神,但他神性的光芒曾经强烈地照耀过我;父亲固然不能和毛 泽 东相提并论,父亲是最亲近的人,可他身上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力量,还有他铁骨铮铮的气节和求取真理的操守,都令我敬仰。如果说我们子女身上多少具有一些儒家所要求的知、仁、勇之“达德”,那么应该是与父亲的殷切教导紧密相连。</h3><h3>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嫉恶如仇,“文革”运动中受到冲击饱经磨难,以至哥哥想当一名人民解放军的愿望,也由于政审的残酷而最终成为泡影,但他始终对共产党葆有信仰。还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我读刘少奇的《论共产党的修养》。虽不求甚解,终归对自己人生观的形成大有裨益。“吾日三省吾身”,成了我至今不变的习惯。父亲订有很多书刊杂志,那些都成了我学习之余的“零餐”,看得欲罢不能时,常常还会带到学校去。上学时老师没收我最多的就是课外书,初中曾经有一次一节课老师就没收了我四本书,最后他要我打开书包看里面还有没有,说最好让他一次收尽。不过,因为我学习成绩好,老师们都宠我,没收的书往往都会很快又还给我。</h3></h3> <h3>  记得高中有一次上新课,是陶铸女儿陶斯亮的《给爸爸的一封信》,我又在偷偷看长篇小说。班主任万宠达老师边读课文边走到我身边,他明明眼睛盯着课本在朗读,手却直接伸到我桌子上把书收起了。回到讲台他说上新课也看书,问我是不都学好了,然后他就提了几个问题要我回答;我赶紧翻了一下课文,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回答。他当时赞许地连连点头,说不错是学好了,既然学好了你可以看,就非常大度地从讲桌上拿起书还给我。同学们当时起哄不服气,说为什么我能看他们不能看,万老师就说如果你们能像她那样不用学都懂,我就允许你们看!可以说,我是班上唯一上课能够公开看课外书的学生。现在想来,自己那时是多么的无礼啊。幸亏遇上像万老师他们那样开明的人,不仅放开、容忍,而且喜爱并鼓励。学校的老师们见我爱看书,还常常会主动把他们自己的书借给我读。</h3><h3>  应该说,整个的学生时代才是我读书的高峰期。无论古今、不管中外,只要是能得到的书,一定是兼收并蓄、照读不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深信不疑。学习上,同学们最怕的是写作文,每周两节课的作文,同学们写一篇老师让我写两篇,而且我的每篇作文都会被当作范文讲评,每次考试我的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都是年级第一,学校的黑板报上常常都有我的文章。老师也不吝惜赞美,每次给我的作文评语都很高,甚至还说有鲁迅的杂文味道和屠格涅夫的散文风格,作文本上画满了标明优美句子的红线条,还有多处打上感叹号的旁注“好”。发本子时我的作文本常常不翼而飞,多数时候是同学们先拿去看了,然后再转给我。</h3><h3>  回想起来,离开学校后这么多年,所有读过的书加起来,也许都不及那时读的书数量多。这固然是因为俗务太多、旁顾太多,时间成了最大的压力,但心态的浮躁和社会的风气也不无影响。饶是如此,看书,也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生活中经历种种的不如意,都因为爱读书,使我能始终保持一份从容淡定的心态。过几天不读点好书,我就会感到自己被掏空了一般,从精神到身体都虚弱得很。我觉得,文化的滋养远胜过食物的疗补。有时候,忙忙碌碌难有闲暇,看到别人读书,心里简直起了嫉妒的欲望。总想有一大段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够安安静静地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忙和累都可以承受,最叫人不能忍受的是没时间看书!还记得童年学过的一篇课文《半夜鸡叫》,作者高玉宝与地主周扒皮的故事已有些模糊,但他说“我要读书”的话语却记得很清楚,因为我的脑子里就经常会浮现出这句话来。既是表达自己不能读书的无奈,也是提醒自己时刻要记着充充电。</h3> <h3>  读书去火养颜,一直以来我都这样认为。每遇脸上长疹子,同事就调侃我,说老公又不在家了吧,要赶紧去去火。我一笑,回答道是这一段没看书了。的确,先生经商常不在家,情到炽时难免不心浮气躁,脸上便会长出一些小疙瘩出来,可只要一看书再睡上一觉,保管第二天脸上又一展平畴光光溜溜。同事羡慕我皮肤好,总问我是怎么美容保养的,我告诉她说是读书,读书去火、补心、养颜,读了书人就舒服得很。同事笑问比做爱都还舒服些吗?我一怔,倒真觉得这是个好比喻:读书如做爱,一得滋味便再难丢开。阅读就像是每晚临睡前的甜点,让我饱满。<h3>  不禁想起在学校时,每遇新书发下来,我就喜欢把脸埋在书里,贪婪地嗅闻那新鲜的油墨香味。同学们都觉得奇怪,我也有些不解,怎么会喜欢那个味道?现在想来,或者,那就是我今生的宿命吧。虽然我读书有限,涉猎面也嫌太窄,但一卷在手,心始安宁。所以,我也有个坏毛病,如果自己找别人借书,无论如何是要坚持打借条的,任凭朋友一再说不必,我也要我行我素写好借条交给书的主人,以至最后好多人都说我“太迂腐”。他们岂知,我最讨厌别人跟我借书,尤其是借了又不记得送还的,更令我深恶之。有时候明明是刚买回来的新书,朋友借时曾申明自己都还没看,一定要记得还回来,偏偏最后都没了踪迹!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我便在书房的书柜门上贴了一张显眼的字条:本屋图书概不外借,请免开尊口!女儿更绝,遇有家里来客,索性将书房门锁了干脆。</h3><h3>  “勤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因为父亲的影响,家中可谓书香四溢。就在我感叹现在的学生学业沉重,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读书时,女儿却在家庭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养成了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无论课业多么繁重,她都会见缝插针地读一些课外书,我也对她的这一习惯不加阻拦。相反,对于她的喜爱阅读,我从来都是深感欣慰并正面鼓励。只要是她想买的书,无论价钱多么昂贵,都会任由她买去。我相信,博览群书,开卷有益,广泛的涉猎、与贤达对话,远胜过学校单一刻板的教育。</h3><h3>  父亲的礼物虽难免陈旧落伍,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甚至与现实还有些格格不入,但我心里依然是喜欢的。因为它带给我的新鲜和愉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h3><h5>   <i> (2008年10月13日)</i></h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