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巧娣阿姨去世的这几天里,夏家门亲们一直都在震惊和刺痛中。虽然前一阵得知巧娣阿姨染恙,在做化疗,但一个月前去见她,她还一如以往的开朗精神。不想转身她就离去了。</h3><h3><br /></h3> <h3>(巧娣阿姨2017年5月10日在我爸爸生日家庭聚会的夜宴中)</h3> <h3> 巧娣阿姨是我母亲的二妹,我外祖父母的存活下来的第三个孩子。盼望能有个男孩,外祖父母给她起了"巧娣"这个名字。果然巧娣带来了夏家一个聪明健康的男孩,我的敖敖舅舅。所以巧娣是夏家门的福星。</h3> <h3> 巧娣阿姨也是姐妹中最健壮又肯吃苦的一个,虽然她比我妈妈小七、八岁,长到十来岁时家里的重体力活儿都是她干。</h3><h3> 随着外公英年早逝,巧娣阿姨在不到十三岁时就去大成纺织厂做学徒工,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帮着外婆拉扯弟妹。因为阿姨长得高大,又聪明肯干,她成为厂里的保全工,专门修理机器设备。女子做保全工的即使是在现在都是很少的,所以我姨妈是当时很了不起的女技术工人。七十年代大成纺织厂(国棉一厂)引进气流纺设备,我们去厂里参观过,非常了不起。</h3> <h3> 我对巧娣阿姨的最初记忆是她出嫁。大概是68、69年春节,我五、六岁时。记得那是个暖冬,吃过喜酒的第二天天气特别晴朗,外婆全家老少一起陪新娘新郎去红梅公园拍照。那个年代拍个照片是很大的事情,巧娣阿姨新婚,我们才有机会请人拍一次照。</h3><h3> 阿姨那时二十二、三岁,高挑的身材,晶莹的肌肤,整齐的牙齿,红润的脸颊,阳光一照,明媚动人。我平时都是个乖孩子,那天不知道怎么的就是不听大人的话,就想要和新娘子在一起,想要和她照像。最终我成功地挣脱了爸妈的手,溜进了一张新娘新郎的合影里。</h3> <h3> 以后每次回常州过寒暑假没少去姨妈家玩耍和蹭吃的。成年以后每次回常州也会和阿姨会会面。有一次在她那里吃到了大蒜炒胡萝卜丝,特别香串,彻底改变我对胡萝卜的印象,从此爱上胡萝卜。</h3><h3> 巧娣阿姨是最真诚实在心地善良的人,没有一句虚话,给予我的都是暖心的关怀。</h3><h3> 2010年我回常州,巧娣阿姨不知道怎么知道我喜欢吃吊瓜子,特地从南北货店买了送来。那天也是个晴朗的天,我为她拍了下面的这张照。这次发现时隔七年,照片上她穿着的小碎花衬衣,和今年五月我最后一次给她拍照时她穿的是同一件衬衣。</h3> <h3>(拍摄于2010年5月21日)</h3><h3><br /></h3><h3> </h3> <h3> 巧娣阿姨的一生是辛劳的、也是饱满充足和幸福的。她有爱她的丈夫,敬她的姊妹弟兄,一双能干孝顺的儿女,一对才智出众的孙儿女。她有过热爱的工厂,有过亲密的朋友。我们会记住她留给后辈家人的勤劳善良和温暖,我们大家都会怀念她。安息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