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杨开慧故居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原清泰乡)开慧村板仓。故居由杨开慧的曾祖父杨万田在清代乾隆末年兴建,土木结构青瓦平房四合院式民居(属南方普通农舍建筑风格),占地约1400平方米,现存大小房间36间。故居是杨开慧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杨开慧于1901年11月6日在这里出生,12岁时随家迁居长沙;杨开慧于1920年冬同毛泽东结婚,成为毛泽东的革命伴侣和得力助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回故居居住,直至1930年10月被捕。故居也是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和侄女杨展两位烈士出生和居住的地方。故居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杨开慧故居外景</h3> <h3> 杨开慧故居坐西朝东,前临公路,后枕小山,四周绿树掩映,南边水塘碧波荡漾。</h3> <h3>杨开慧故居正面</h3> <h3>故居前栋及正门</h3> <h3>板仓(故居正门)</h3> <h3>杨开慧故居简介</h3> <h3> 故居房屋为前、中、后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栋与栋之间有小院或天井,两侧有厢房相连。故居正门、过堂屋、正堂屋在同一中轴线上。故居正门在前栋的中间,中嵌木栏转门,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过堂屋(过厅)在中栋的中间,前栋与中栋之间为小院,院内有桂花树和女贞树,从小院到过堂屋有四级台阶,踏步而上进入过堂屋。正堂屋在后栋的中间,正堂屋与过堂屋之间有一个通风采光天井。前栋主要是农具房和佃户住房,中栋主要是主人及子女住房,后栋主要是子女住房,两侧厢房多为厨房、杂屋、谷仓等配套用房。</h3> <h3>故居平面图</h3> <h3> 堂屋的北部主要是杨开慧父亲一家人居住,南部主要是杨开慧叔父一家人居住。杨开慧父母住房在过堂屋北面第二间,杨开慧住房在正堂屋北面第三间,杨开明住房在正堂屋北面第一间,杨展住房在过堂屋北面第一间,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板仓住过的房间在过堂屋南面第一间。</h3> <h3>故居中栋及过堂屋</h3> <h3>故居小院及中栋</h3> <h3>故居小院、北厢房、前栋</h3> <h3>故居小院及南厢房</h3> <h3>故居小院及前栋正门内侧</h3> <h3>故居中栋杨开慧父母的住房</h3> <h3>杨开慧父母的房间</h3> <h3>故居后栋杨开慧的住房</h3> <h3>杨开慧的房间</h3> <h3>故居中栋毛泽东住过的房间</h3> <h3>故居中栋毛泽东住过的房间</h3> <h3>故居中栋杨开慧手迹发现处</h3> <h3> 1927年8月底,毛泽东离开杨开慧去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秋收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当局立即通令各军,“获毛逆者,赏洋5000元”,这让杨开慧日夜担惊受怕,寝食难安。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不会放过自己,她悄悄地作好了应变的准备,把写下的一批诗文书信等珍贵手稿,分别藏放在家中一些隐蔽的地方。目前,在杨开慧故居已先后3次发现杨开慧手稿或遗物。第一次是1950年初,佃居在杨开慧家的谬姓农民用锄头整理故居前院左侧靠近桂花树的菜地时,忽然挖到1个青花“囍”字瓷坛,里面有杨开慧的手稿和其他遗物。第二次是1982年3月,工人们在维修故居时,在靠近杨开慧卧室屋檐的梁架与斗拱结合处,发现一叠被厚重泥灰包裹着的整齐的杨开慧手稿,共12页。第三次是1990年8月,工人们维修故居中的杨开慧卧室,在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的手稿,共4页。在这些手稿中,有杨开慧自传体散文、怀念毛泽东的诗文、给堂弟的托孤信等。</h3> <h3> 杨开慧手迹《给一弟的信》(信,没有寄出),以下是摘抄:</h3><div>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div><div> 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div><div> 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div> <h3>杨开慧纪念馆</h3> <h3> 杨开慧纪念馆于2007年开建,并于2010年开馆,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杨开慧纪念馆是湖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h3> <h3>纪念馆正门</h3> <h3>纪念馆大厅杨开慧塑像</h3> <h3>毛泽东的诗词《贺新郎 别友》</h3> <h3> 毛泽东的诗词《贺新郎•别友》</h3><div> 挥手从兹去。</div><div>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div><div>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div><div> 知误会前番书语。</div><div>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div><div> 人有病,天知否?</div><div>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div><div>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div><div> 凭割断愁丝恨缕。</div><div>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div><div> 重比翼,和云翥。</div><div> 1923年12月,毛泽东再度别离爱妻杨开慧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离开长沙之际,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赠杨开慧。</div> <h3>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 答李淑一》</h3> <h3> 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 答李淑一》</h3><div>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div><div>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div><div>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div><div>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div><div> 诗词中的“杨柳”一语双关,“杨”指的是杨开慧,“柳”指的是柳直荀烈士(李淑一的丈夫)。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同窗好友,她们都曾就读于福湘女中。柳直荀是杨开慧1924年介绍给李淑一认识的。1957年2月,时任长沙市十中语文教师的李淑一给毛主席写信,还附了一首1933年她听闻丈夫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主席于当年的5月11日给李淑一回信,并以《蝶恋花·答李淑一》回赠。毛主席这首词赞美和歌颂了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利益、崇高的事业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寄托了毛主席对牺牲的亲人和战友的深切怀念。</div> <h3>纪念馆前言</h3> <h3> 杨开慧(1901年—1930年),湖南长沙板仓人,杨昌济向振熙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随毛泽东在长沙、上海、广州、武汉和韶山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国民党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她断然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年仅29岁。</h3> <h3>骄杨颂(一) 忠厚传家的好女儿</h3> <h3> 杨开慧于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板仓,自幼深得父母疼爱,深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熏陶,铸就了慈、俭、乐、敬的良好品德,是一个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好女儿。</h3> <h3>杨开慧的父亲 杨昌济(1911年留影)</h3> <h3>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1871年—1920年),1871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板仓,1898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考取官费留日资格并东渡日本攻读教育,1909年由日本赴英国攻读哲学、伦理学,后到德国考察教育。1913年,杨昌济结束了长达九年的留学生涯,学成回国,先后在湖南第四、第一师范教授哲学、伦理学,先后翻译和编辑了《西洋伦理学史》、《论语类抄》、《教育学讲义》等书,并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杨昌济支持新文化运动,关心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进步青年,并促成新民学会成立。毛泽东、蔡和森都是杨昌济的得意弟子,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后来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h3> <h3>杨开慧的母亲 向振熙(1950年留影)</h3> <h3> 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1870年—1962年),也是杨昌济的表姐,大家闺秀。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生子后,向振熙不辞劳苦地帮助杨开慧照料孩子、操持家务,还积极支持毛泽东从事革命工作。毛泽东对向振熙非常敬重。</h3> <h3>板仓杨氏家族一览表</h3> <h3>杨氏族谱</h3> <h3>杨开慧生平年表</h3> <h3>杨开慧关心穷人</h3> <h3>杨开慧孝敬父母</h3> <h3>骄杨颂(二) 忠烈为民的好学生</h3> <h3> 杨开慧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一个聪慧、刻苦、多思、朴素的好学生。自从与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结识后,她的思想和眼界更加开阔,对国贫民弱之现状深为忧虑,决心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h3> <h3>杨开慧塑像</h3> <h3>杨开慧启蒙读书的地方和童年手迹</h3> <h3>母女同校</h3> <h3> 辛亥革命前夕,在长沙的衡粹女子初级职业学校,杨开慧的妈妈读实业班,杨开慧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h3> <h3>男女共学</h3> <h3> 1920年夏,杨开慧联络福湘、周南女校的5名同学冲破男女不能同校的禁区,进入岳云男校读书,开创了长沙男女同校的先例。</h3> <h3>骄杨颂(三) 忠贞爱情的好妻子</h3> <h3> 杨开慧于1920年冬同毛泽东结婚,成为毛泽东的革命伴侣和得力助手。从1921年到1927年,杨开慧跟随毛泽东辗转于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协助毛泽东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做了大量的机要秘书工作和联络工作。</h3> <h3>毛泽东与杨开慧</h3> <h3>爱的历程</h3> <h3> 杨昌济于1913年学成回国,先后在长沙、北京任教,毛泽东是他的得意弟子。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与毛泽东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守。</h3> <h3>在清水塘的日子</h3> <h3> 1921年到1923年间,毛泽东和杨开慧居住在长沙城外清水塘22号。毛泽东在这里发展党的组织,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了第一任书记,组织和领导了湖南的革命运动。</h3> <h3>在清水塘的日子</h3> <h3>毛泽东与杨开慧</h3> <h3> 杨开慧一生中留下的照片很少,而且没有一张与毛泽东的合影,所以工作人员将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弥补这个遗憾。</h3> <h3>清水塘之乐</h3> <h3> 毛泽东和杨开慧居住在长沙城外清水塘22号,这里是他们婚后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家,也是他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寓所。在这里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上有老下有小、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h3> <h3>毛泽东和杨开慧及家人的塑像</h3> <h3>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 答李淑一》、《贺新郎 别友》、《虞美人 枕上》</h3> <h3>奔走在大江南北(在上海)</h3> <h3>回韶山</h3> <h3>韶山——毛泽东故居</h3> <h3>韶山农民夜校旧址</h3> <h3>杨开慧与岸英、岸青1924年在上海的合影</h3> <h3>杨开慧1925年在广州的留影</h3> <h3>在广州</h3> <h3>在长沙望麓园</h3> <h3>在武汉</h3> <h3>“八七”会议旧址</h3> <h3>骄杨颂(四) 忠义教子的好母亲</h3> <h3> 杨开慧与毛泽东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在东奔西走的革命生涯中,杨开慧既要协助毛泽东开展革命活动,又要尽心尽力抚育三个年幼的孩子,使孩子们生活在温暖的母爱中。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携带三个儿子回到板仓居住,并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的岁月。面对白色恐怖,杨开慧作好了托孤的准备。杨开慧被捕时,岸英也随母亲一起入狱。在狱中,杨开慧仍不忘教育岸英学文化、辨是非、明道理。</h3> <h3>毛岸英于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长沙</h3> <h3>毛岸青于1923年11月23日出生在板仓</h3> <h3>毛岸龙于1927年4月4日出生在武昌</h3> <h3>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合影(1931年于上海)</h3> <h3>骄杨颂(五) 忠诚革命的好党员</h3> <h3> 杨开慧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独自带着孩子回到板仓,继续坚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捕,面对国民党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她断然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年仅29岁。</h3> <h3>最后的斗争</h3> <h3>杨开慧的手迹</h3> <h3> 杨开慧于1928年10月曾写《偶感》诗一首,五十多年后修缮故居时才被发现。诗中虽有别字漏字,但对毛泽东的思念却凝聚于纸上。</h3><div>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div><div>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div><div> 足疾是否痊?寒衣是否备?</div><div>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div><div>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div><div>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div><div>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div><div> ……</div> <h3>狱中的刑具</h3> <h3>杨开慧和毛岸英在监狱中不屈不饶</h3> <h3>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h3> <h3>杨开慧遗言和墓地</h3> <h3>永远的骄杨</h3> <h3>隆重纪念杨开慧烈士</h3> <h3>为杨开慧题词</h3> <h3>杨开慧塑像</h3> <h3>缅怀先烈,不忘初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