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伊河

无畏之蓝

<h3>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河流--伊河。她发源于栾川县的陶湾,流经栾川、嵩县、伊川三县和洛阳市,经伊阙龙门后汇入洛河。这条河,养育了两岸人民,载满我儿时的梦想,载满成年后的思恋。</h3> <h3>我梦那雄伟壮观的伊阙。伊阙,即今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后来有多少人做过跳"龙门"的梦,那真是难以计数。</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我梦那举世无双的石窟雕塑群。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这里永远令我引以为傲。</h3><h3><br /></h3> <h3>我梦那风光旖旎的陆浑水库。陆浑水库座落于伊河的中游,位于嵩县境内。它把伊河拦腰截住,蓄伊河水而成库。水库总面积约46800亩,平均深度9.5米,最深约20余米,集蓄水、发电、养殖、防洪、和旅游观光为一体。库中鱼虾丰富,食之味道鲜美。平时库水清澈可见鱼虾,是爱水之人游泳戏水的好去处,我曾约儿时伙伴畅游库中,确实爽快无比。</h3> <h3>我怀念儿时的伊河。那时候,即使枯水期夜间,也可听到伊水的涛声。所以民间有"伊水无弦万古琴"🎹之说。那时候,水体没污染,水里鱼虾成群,即使河边的小水沟里,随便就能摸到鱼。那时候,伊河两岸不是稻田,就是芦苇荡,春夏秋三季走到河边,蛙叫鸟鸣就像交响曲,芦花飞扬,稻花飘香,夜间萤火虫满天飞,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h3> <h3>伊河是我儿时练胆追梦的地方。小的时候,为了练胆,夏季丰水期,总是背着大人偷偷跑到河里练习游泳,被老师发现了得挨批,被家长发现了一顿暴揍是少不了的。那时候,"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是一个经常喊的口号,为了解放台湾,我们就梦想当解放军,认为当解放军就要会游泳渡海才能解放台湾,所以大大小小的同学都会用木棍秸秆做成枪炮,趁着涨水河面宽阔时练习"武装"泅渡和抢滩登陆。虽然自己后来真的当了兵,但未能亲自登岛解放台湾,是为一生的憾事!</h3> <h3>伊河两岸的石子是我小时候为国奉献的最好见证。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家乡修公路,那时候不存在用钱买砂石料的问题,公路经过的村庄,都是由生产大队组织社员,按照修路需求,捡不同规格捡石子,在水里洗净后无偿送到路上使用。当时自己虽然年幼,但为国奉献一点也不落后,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每天课外时间到伊河边捡石子支援修路。如今走在那条路上,仍然感到自豪和踏实,因为那里有自己无私的最初奉献。</h3> <h3>家乡的伊河最早是没有桥的,那时两岸人员往来,丰水时靠一条渡船摆渡,枯水期就脱了鞋趟水过河。记得1970年4月24日,我随队涉水到对岸一个叫渠上的村庄,观摩家庭院户学毛选的经验。当天正好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晚上我就站在人家的打麦场上听的新闻广播和卫星放的东方红乐曲,抬头仰望星空中时隐时现的卫星,心中激动不已。后来在这个位置修了这座石头桥,但时间不长就被水冲毁了,如今只留下这些石头墩陪伴伊水,承截着儿时的记忆。</h3> <h3>这排钢筋混凝土桥墩,承载的是一座水泥桥。座落在前面那座石头桥的下游约30米处,这座桥修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它好像专为解决我人生大事修的,休假时我走过这座桥找到了梦中最爱,虽然后来桥因质量问题被拆了,但我的幸福生活却像这桥墩,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h3> <h3>这座桥在那座石头桥上游约30米处,它修得更晚,但更高更长更结实,东西两岸的经济交流人员来往都得经过它。我现在每次回老家都要到桥上来回走一遍,因为伊河风光我永远看不够,因为伊水激励了我的梦想,还有,我要在这里默默为两岸人民送上心中的祝福,祝他们的幸福生活像滔滔伊水一样永不停息,直到永远,永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