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又到了,父亲离我更近了…… 父亲的话记心头

从心开始

<h3><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 乘着暮色,我拾阶而上,只身来到屋顶。一轮残月,牵动了追念故人的情怀,清冷的夜风袭来,更加拉长了我的思绪,抬眼望去,天边那一颗寂寥的星星,照亮了曾经的岁月,也唤醒了蒙尘的记忆,我看见父亲向我走来,对我说……</div><h3> “华儿,你要好好念书啊!只有念好书,才能有出息!”从小到大,父亲总是千叮万嘱。小时候,我不懂得,也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反复说这句话,甚至感觉有些啰嗦。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我直到七岁才正式踏入校门,读小学一年级,家离学校不算近,沿着小溪旁的路,要绕过三座山,步行四五里地。记得入学之初,父亲每天送我去上学,我挎着黄书包,踏小步子前行,有时东张西望,他一路尾随,“华儿,看着脚下呦,莫跌跤啦!”</h3><div> “爹爹,我晓得呢。”我转身俏皮的回答他,但却依然我行我素。“哧溜”踩到一草丛,我的小脚果然崴了,父亲疾步上前扶住我,“跟你说了噻,走路要看着路,不听话,就吃亏了吧!”言语中有些责备,还有些心疼。于是,他背起我继续走,“华儿,我跟你说的话,你可要记住啊,记到心里去,知道吗?”</div><div> “哦,我记得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趴在父亲的肩头,我才认了怂,带着一点点悔意。这一幕犹如昨日,由此掌握走路要领的我,在成长之路上,渐渐捉摸出埋头前行的朴实道理。</div> <h3>  想当年,改革大潮初起,农村还沉浸于田间劳作中,农民闯城市的不多。因此要想“跳出农门”,有两种观念比较流行:一是读书成才,在外谋个好工作;二是去当兵,争取发展立功业。我的父母亲年幼时因为家贫,读书少,所以对于我们姐弟仨寄予期望。“你们三个只管发奋读书,其他事情不用操心!”父亲挺直腰杆,信心满满地跟我们说,“谁考试得了第一名,获得了奖状,我就奖励谁。”正是在这种激励下,两个姐姐和我从不甘落后,你赶我超,以大带小,帮助学习,每个学期末都要捧回好几张奖状,多年后,都快把堂屋的墙壁贴满了。</h3><div> 我们对学业的勤奋努力,也成为父母亲艰辛起家的动力。为了攒足学费,他们起早贪黑,日夜劳作,风调雨顺的年头勉强维持,若田地遭遇天灾的话,学费就只能东借西凑了。后来,有点商业头脑的父亲,举债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商店,请人题名为“兴隆商店”,给落后的农村带来了活跃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此让自家生活好了起来。再后来,父亲又创办了乡里第一个木材加工厂,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如此一来,我们姐弟仨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顺利毕业、升学,父母亲也不再为学费的事大伤脑筋了。</div><div>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这首老歌一直驻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只因为父亲经常哼唱过。“我本来是要报名当兵的,但是阴差阳错,终究是没当成。唉!”母亲告诉我们,父亲曾跟她说,新中国崇尚军人,参军成为很多人的心愿。父亲兄弟三人,依次取名为备兵、应兵、成兵,他排行老二,结果一语成谶,唯独老三遂愿。</div> <h3>  自古忠孝无两全。父亲遵从祖父的教诲,和长兄学成木匠巧技,成家立业,在家尽膝下之孝。记得我懂事后,父亲要我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好半盆温水放到脸盆架上,请祖父洗脸,这个习惯坚持了很多年。“孝悌是传统道德,你得牢牢记住,要一辈子做好!”父亲说这话的时候,一脸严肃,掷地有声,烙印在我的心底。</h3><div> 然而,我十三岁那年,正当父母亲盘算着新生活的时候,一场意外令父亲与我们阴阳两隔!他走的那么突然,以至于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很清楚,他昼夜奔波劳累,无非希望我们学有所成,早日成才。在母亲坚强维系和亲戚们的帮助下,我们姐弟仨含悲苦读,陆续从学校毕业,似乎冥冥之中有安排,我从校门走入部队的营门,圆了父亲的遗愿。转眼间,已走过十七年军旅岁月,我从农村走到了首都,由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军官,每年回家探家,来到父亲的墓碑前,一次次感旧伤怀,又一次次重整出发。</div> <h3>  岁岁春风梳荒草。父亲离世已经二十余年,我常常回味他说过的话,富含温情,更有力量。感想过后,我禁不住地问:父亲,您的英年早逝,难道是为了给我一份最大的恩赐吗?父爱无声,大爱无言。曾经,父亲是我心空中那颗璀璨的启明星。而今,他却不在了。我只能遥祭父亲在天灵魂,惟愿他能感受得到……</h3><div> 山川载不动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然而,在我心中:父爱,无边无际无垠无涯;父爱,天长地久地久天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