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爱之旅(4):大英博物馆参观记(专业介绍)

zfj

<p class="ql-block"><b>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英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b></p> <p class="ql-block"><b>  大英博物馆正门</b></p> <p class="ql-block"><b> 随旅行团到大英博物馆,只能是走马观花,但拍摄了一百余张照片。这些照片对我而言,弥足珍贵。四十余年前曾经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那时从文献资料图书中,看到过少量存于英法俄美等国博物馆的文物图片及介绍,记得讲世界史的教授说过能去国外博物馆看一下实物,那是历史系毕业生的一个梦想与追求!后来重读大学物理系,从事物理教学至退休。几十年过去了,无奈很多历史基本知识都遗忘了。乘这次参观大英博物馆,回国后找出几十年文革前的旧历史书,威尔·杜兰编写的"世界文明史",利用网络及大英博物馆纪念册,补充修改本美篇。恳请喜爱读史的老师加以指点!谢谢!</b></p> <p class="ql-block"><b>  源自App</b></p> <p class="ql-block"><b>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My name is Ozymandias, King of Kings: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吾乃奥兹曼迪亚斯,万王之王;功业盖世,强者折服! (雪莱为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所写十四行诗Ozymandias)。这座庞大雕像由整块巨石雕刻,1798年,拿破仑的部下曾试图从埃及搬走这座雕像,竟找不出搬运的方法而失败。最后还是英国人把它弄到了英国。</b></p> <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复活的,但需要经过很多程序,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秤心仪式,在一具天平的两端,一边放著死者的心脏,一边放著代表正义公理的羽毛。如果天平平衡,表示死者生前善良公正,将可通过正义之神的审判;如果心脏一端沉重,代表死者贪婪多欲,作恶多端,他的心脏将被取出,丢给在一旁等候的怪兽吃掉。死者心脏被吃,便不能复活。</b></p> <p class="ql-block"><b>  摩苏尔,它曾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尼尼微Nineveh,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亚述Assyria的首都。亚述称霸西亚和北非时,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中国,周幽王和褒姒正玩着‘’烽火戏诸侯‘’的游戏。大英博物馆有三个大展厅展示来自尼尼微和尼姆鲁德古城的石浮雕。</b></p> <p class="ql-block"><b>  这对大型人头狮身石雕,年代为公元前865年,是亚述帝国 国王阿苏那瑟帕尔二世在尼姆罗皇宫的护卫神,传说可以保卫宫殿不受妖魔的侵犯。</b></p> <p class="ql-block"><b>  照片右蓝色陶偶(莎提斯),发现于法老塞提一世在底比斯国王谷的墓中。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280年。刻在陶偶上的"莎提斯咒文"明确说明:如果墓主今后被要求做任何劳役,莎提斯都将代劳。</b></p> <p class="ql-block"><b>  塔哈克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出自卡瓦的一座庙宇。努比亚第二十五代王朝,约公元前680年。石像的狮鬃部分受早期的埃及斯芬克斯的影响,但是冠冕中的蛇饰,无沿檐帽和面孔是努比亚风格。 </b></p> <p class="ql-block"><b>  法老阿梅诺菲斯三世(Amenhotep lll)巨型红花岗岩塑像的头部。戴着双王冠,公元前1390年,第十八王朝。来自凯尔奈克(Akamai)神庙附近的昆斯贝克霍特神庙前。戴着王冠的头部近三米之高。</b></p> <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和苏丹馆:最著名的镇馆之宝之一罗塞塔石碑,这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花岗岩石碑,用三种语言版本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诏书。它的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由于同时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刻着相同的内容,为考古学家解读已经失传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解码的关键,用现代人可阅读的古希腊文来对比分析其它两种文字。罗塞塔石碑最早是1799年在埃及港口城市罗塞塔郊外由法军发现的,但是在英法两国战争中,英国战胜法国,得到了法军收集的埃及古物。现在埃及古物最高委员会呼吁英国应该把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埃及。</b></p> <p class="ql-block"><b>  埃及人的墓地通常建在城镇西面的沙漠里。在前王朝时期(公元前3000年之前),人们相信死后有来世,因此墓中往往有一些简单的随葬品。为了保存尸体使之成为容纳死者活力的存在,木乃伊的制作逐渐发展起来。首先要取出内脏部分并将其分别存入四个礼葬瓮中,然后用泡碱将尸体风干,最后再把尸体用亚麻布带裹好放入棺材里。作为神的化身,法老的木乃伊更是讲究,包裹尸体用的是上好的亚麻布,身上盖着护身符和珠宝,头部和颈部蒙着金制的面罩,然后才被放入一个层层相套的棺材并下葬于墓室中一个巨大的石棺里。</b></p> <p class="ql-block"><b>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阿蒙神的女祭司亨努特梅希特的镀金内棺。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50年。</b></p> <p class="ql-block"> <b>古近东展馆。灌木丛中的公羊。乌尔(伊拉克南部)。公元前2600年。从王家墓地中发掘出的一对公羊之一,实际是一对山羊。伍利爵士因喜爱圣经典故逐将其命名为"丛林公羊"。公羊刚一被发现,惊呆考古现场发掘所有考古学家。珠光宝气的公羊用了4600年前最时髦、最贵重的“金、银、青金石、铜、贝壳及红石灰石制作”。双足搭在灌木上歇息的直立公羊形象,是中东艺术中常见表现主题。丛林公羊(Ram in a Thicket)这个名字是发掘者伍利命名,令人想到《圣经》中被先知亚伯拉罕于灌木丛中擒获、并以此替代他的儿子伊萨克作为献给神的祭品的那只“山羊”。寓意生命可贵。它现在是全世界所有院校选作艺术史这一门课的标准教材。</b></p> <p class="ql-block">大洪水记录泥板</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00年-前600年 发现于伊拉克库云吉克(尼尼微)</p><p class="ql-block"><b>这块契形文字泥板记录着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伟大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其中一章。神警告一男子,说大洪水即刻到来,要他造一条船以拯救他的家人和所有的活物。这个故事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及其相似,但年代更为久远。这段诗歌的释文于1872年公诸于世,引起轩然大波。</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中东馆:猎狮在亚述帝国被认为是保护其子民的责任和象征,猎狮浮雕是歌颂帝王的丰功伟绩。这几幅浮雕出自于尼尼微皇宫,公元前七世纪亚述帝国巴尼拔国王猎狮浮雕的一部分,被认为亚述艺术至尊杰作。</b></p> <p class="ql-block"><b>启蒙运动馆藏品</b></p> <p class="ql-block"><b>古希腊雕刻家米隆作品"掷铁饼者"</b></p> <p class="ql-block"><b>蹲伏的维娜斯</b></p> <p class="ql-block"><b>  博物馆希腊馆:土耳其西北部利西亚的桑索斯,为当时利西亚的阿比那斯国王所建的墓碑,建于公元前380年。因园柱间站立的是海中仙女涅内伊德,現称为"涅内伊德碑像"。這墓碑結合了希臘和波斯的設計風格。</b></p> <p class="ql-block"><b>  希腊馆内的雕塑</b></p> <p class="ql-block"><b>希腊罗马文化帕特农神庙石雕部分是最精彩的,单独成馆。</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石雕像的部分。现希腊政府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庙的雕像。"帕特农,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命运三女神:三位女神是克罗索(Clotho)、拉克西丝(Lachésis)和阿特洛波斯(Atropos)。是众神之王宙斯(Zeus)与女神忒弥斯(Themis)的女儿,时序女神荷赖(Hora)的妹妹。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最小的克罗索掌管未来和纺织生命之线,二姐拉克西丝负责维护生命之线,最年长的阿特洛波斯掌管死亡,负责切断生命之线,即使是天父宙斯也不能违抗她们的安排。</b></p> <p class="ql-block"><b>  帕特浓神庙的马头雕塑。精疲力尽的神态,张大的鼻孔,清晰可见的血管。</b></p> <p class="ql-block"><b>  古代的塞浦路斯A G Leventis展厅</b></p> <p class="ql-block"><b>  一座巨型石灰岩雕像,一个留着胡子的祭司。公元前500年-480年。来自塞蒲路斯伊达利昂的阿波罗神殿。</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瓷器馆:这是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中国瓷器最有名的一件。至正十一年(1351)青花龙纹大瓶。此瓶成对,器型复杂,形体又大;九层纹饰(耳饰算一层),几乎囊括元青花绘画内容的全部(就差人物未画),后凡是层次多,绘制内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统称为"至正型" ,可见此瓶的影响力。它们是为道观祭坛而造的,其价值在于龙纹上方、瓶颈一侧的注明了日期的铭文。这也许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刻有铭文的青花瓷。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高63.6cm,宽22cm。</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元青花釉里红镂空花罐</b></p> <p class="ql-block"><b>  元酒樽</b></p> <p class="ql-block"><b>  元末明初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嘉靖年间青花执壶</b></p> <p class="ql-block"><b>  嘉靖年间</b></p> <p class="ql-block"><b>  明朝正德年间:瓷器上有阿拉伯文</b></p> <p class="ql-block"><b>  永乐青花宝相轮花纹葫芦口绶带肩壶</b></p> <p class="ql-block"><b>  宣德年间,中国青花瓷的鼎盛期,素有"青花之精,空前绝后"之美誉。画料时芼法更加细腻,浓淡结合,富有层次感。</b></p> <p class="ql-block"><b>  清早期瓷器</b></p> <p class="ql-block"><b>  清朝雍正年间景德镇瓷器</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馆门口楼道间的佛像</b></p> <p class="ql-block"><b>  非洲馆</b></p> <p class="ql-block"><b>  澳大利亚</b></p> <p class="ql-block"><b>  南亚和东南亚: 度母(Tara)镀金铜像,斯里兰卡。公元八世纪。度母是佛教中最伟大的女性佛,拥有众多的信徒。图中她伸出右手表示施舍和慈善。高1.45米。</b></p> <p class="ql-block"><b>  太平洋岛屿</b></p> <p class="ql-block"><b>  日本武士盔甲</b></p> <p class="ql-block"><b>大型石雕像,来自复活节岛,这类纪念重要先祖的雕像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到十七世纪的下半叶之间。</b></p> <p class="ql-block"><b>  馆内收藏的中国1967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谢谢观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