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背后的那些事儿

淡泊

<h3>  又到了可以随心所欲食荔枝的季节,这大概是我从小生长于北方的缘故吧!再加上自幼就属于吃货型的,长大后酷爱生长于南方或热带水果,尤其是(荔枝)。</h3><h3> 自荔枝下来我每日不曾断过,每天至少一到两斤,有人说荔枝热气,多食则上火,我会说那是你们食的太少了!一次只吃几个,像我一样食它一两斤准不会上火,反正我常年火气大,谁晓得眉间那颗痘是吃了荔枝的缘故呢,嗯……这个说法还真是有点古怪。</h3><h3> 下来我们去探索一下文人墨客有哪些酷爱荔枝的呢!古代大文豪苏东坡他就是一位,在他的荔枝诗中就不难看出。</h3><div>(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div><h3> 苏大学士(美食家)果不同与凡人,怎能每日要吃三百颗荔枝,我真是太佩服了。</h3><h3> 后来,才发现有人比 苏东坡 还迷恋荔枝就是明代 宋珏 生长于南国荔枝之乡莆田,对荔枝情有独钟,日啖荔枝一二千颗,喜荔成癖,自号“荔枝仙”。文人要是喜爱起什么来是比较疯狂的,他们要写诗、记传记,啖荔、唱荔、画荔,可以说是迷恋到了一种境界,固有《荔枝谱》一本。其中第一句话就是“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者。”他还说:“余生于莆,既幸与此果遇,且天赋噉量,每日能啖一二千颗。值熟时,自初盛至中晚,腹中无虑藏十余万。白话的意思就是:“我命好生在福建莆田,才能遇到此等好吃的水果,而且天生能食,每日能食一二千粒。”由初熟时到过季,肚入便毫无疑问已经收埋十几万粒啦。我好生羡慕,自己没有生在南方呀。!</h3><div><br></div><div>&nbsp;</div><div><br></div><div><br></div><h3> </h3> <h3>  我还听说有那么一位更是夸张,“吃荔枝还要掌握时间,差一分钟都不行的,”那就是香港第一美食大家江太史,”他家过去是出了名香港大户,庭院幽深,果木成林。</h3><div> 每当荔枝成熟时节,一家人总要赶到日出前起床,坐到树下,一见那累累果实上头露珠初结,便趁阳光未盛之前把它摘下,剥皮啖之。江老师还说;这才是食荔枝的最佳良方。</div> <h3>  唐明皇为博爱吃荔枝的杨贵妃一笑,命人快马加鞭运来荔枝,那么、杨贵妃食的荔枝是从哪里运来的?怎样保鲜的呢?</h3><h3> 古代的荔枝总共有三大产地,四川、广东与福建。若是从南国快马加鞭到达长安,也要六七天的时日。水果自然是树上熟为美,荔枝离开树杆一日色变,两日味变,三日色味全变。那么从四川巴蜀地区快马到达长安则需要三四日,唐明皇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吃到新鲜点的荔枝!命人从南到北修了“荔枝专属道,”从巴蜀地区一两日则到达长安。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从外地驰运鲜荔枝供爱妃享用。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对此有过描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留下了很多的千古佳话。</h3><h3> 据说;有些地方官员为讨皇帝高兴,想出一招比较损的办法,就是待荔枝成熟后,连树根挖起,连同土一起栽于器中,快马运输长安,过程中不断洒水,色味香均不变,贵妃乃喜。</h3><h3> 还有一种保鲜说法是;用竹筒存储封装,将一颗颗新鲜的荔枝用竹制的湿草纸包裹,装入竹筒、“用蜡封口,埋到地底下,”能存放数月,口感依然新鲜,听起来比当今冷藏荔枝还好吃样子。</h3> <h3>  清代王世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荔枝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止痛、兹心营养肝血。果中美品,鲜者尤佳。</h3><h3> 在古代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尚且吃不到最新鲜的荔枝,普通的老百姓只能是耳食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