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海瑞

谢璟

<h3>公元1566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云南的正六品主簿经过一年的深思熟虑,冒死上了一篇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也就是骂皇帝的奏疏。我想大家已经猜到此人是谁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瑞。那么海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为何要骂皇帝呢?</h3> <h3>海瑞出生于海南一个书香门第。36岁中举后到吏部报道。做了一个不入流的官,教谕。也就相当于现在一所高校的校长。在此期间,他的直接领导到他所在学校视察别人都下跪,他只作揖。其实明朝开国就规定学校见领导是不下跪的。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世风日下,人们为了巴结领导无论在哪里都会下跪已成为常态了。直接领导见海瑞见他不下跪很很不高兴跟他取了个外号叫笔架山。海笔架的外号就传开了。</h3> <h3>由于海瑞的狷介之名声在外,让他破格提拔为了淳安县令。其实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很低的。一个月就五两银子也就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块钱还要养活一家人。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要当官呢?因为明朝的官员都有自己的灰色收入可以乱收费。通过这些额外的收入年收入可以达到相当于现在的40万元。</h3> <h3>海瑞一上任就宣布免除了所有的常例银子。在其他人看来是不可能的。而海瑞确实做到了。他真的就靠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养活了一家子。首先他在自己家的后院种菜,每天下班都要去忙活一阵。虽然手下很多人忍受不了罢工的罢工调离的调离。海瑞什么事就自己亲力亲为。没有主簿百姓来伸冤我就自己写。没有衙役我就自己巡街。没有打板子的我就让我家老奴来干。这样慢慢的一些罢工的人回来了。他们也不想丢掉公务员的差事啊!</h3> <h3>后来海瑞到云南当了主簿,期间写了那道著名的骂皇帝的奏疏。里面有句著名的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也。皇帝的愤怒在意料之中。可奏疏的最后一句写的话平息了皇帝的怒火。他向皇帝阐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天下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只要皇帝振作,天下就会变成大同盛世。皇子也会成为尧舜之君。这不可能的神话支撑了海瑞的一生。就连嘉靖皇帝也被他的赤诚所感动。始终不忍心杀他。因为他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沽名。他是实实在在为了皇帝、为了天下。他骂的激烈因为他爱的深沉。</h3> <h3>海瑞的一生都为自己理想主义而奋斗。他认为让世界变得清澈很简单。只要人人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给予破坏规矩的人惩罚,用严刑峻法即可。至于祖宗的规矩很完美根本不用改变。所以一向敬佩他的张居正成为阁老都没用他。因为大家都知道海瑞只能成为一面旗帜,成为楷模,一个竖立在朝廷的丰碑。朝廷需要他的精神永载史册,激励人心。却不能用于实际。说白了海瑞只能当国宝级人物。</h3> <h3>其实,回顾海瑞的一生我们应该给他极大的尊敬。但是也没必要为他鸣不平。他坚持着先人为他树立的理想,循规蹈矩缺无法落到实处。他没有看清事物的根本。造成这个局面的并非人心而是大明开国的不合理的制度。</h3> <h3>现在,我们早已不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我们的官员也早已不用担心受廷杖、诏狱之苦。也不会像明朝的官员一个月靠1000块养活一家子。一切都有法律、制度作为依据。海瑞这种在明朝不贪不占的理想主义,也只能当国宝级的人物。他当时的一些做法是不是可以成为现在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比如海瑞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在去世前,政府多跟他算了7钱炭火银子,他也坚决要家人退回。人性就是如此啊,当人的贪欲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无法抑制的生长。所以我们贪欲开始时就要抑制其生长。不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今天讲廉政故事不也是抑制其生长的一种表现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