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一、走进阿佤的故乡</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2013年11月,我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宣传科长刁晓明和魏周成的陪同下对毗邻版纳西北面的沧源和西盟这两个我国仅有的佤族自治县作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有佤族居住,人口约350万人。中国境内的佤族近38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b></h3> <h3><b>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位置图。</b></h3> <h3><b>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山路上,左:刁晓明,右:魏周成</b></h3> <h3><b> 23日至24日,我们考察了西盟县勐梭镇风光秀丽的高原湖泊龙潭、竖满了牛头桩的龙摩爷崖谷和勐卡镇烟波浩渺的佤山云海。25日上午8时我们驱车离开西盟向北行驶260公里,于傍晚时分到达海拔1270米的沧源县城所在地勐董镇,接待我们的是沧源县政府研究室主任肖国祥。37岁的肖主任1999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过沧源县勐角乡的乡长助理、武装部长、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党委书记等职务,是个年轻有为的佤族干部。在肖主任的陪同下,我们用三天时间考察了沧源县境内的佤族原始村落翁丁村、葫芦镇幸福工程、中缅永和口岸、勐来乡沧源崖画、司岗里天然国画长廊;品尝了佤族的鸡肉烂饭、枯树叶炸鸡蛋、牛肉干巴、红豆糯米饭等;领略了阿佤山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b></h3> <h3><b>接待我们的是沧源县政府研究室主任肖国祥。</b></h3> <h3> <b> 肖主任介绍,沧源是个革命老区,1934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沧源现有人口约18万,佤族占80%,其余为傣族、彝族和拉祜族等。目前沧源县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是云南省边境地区25个贫困县之一,全县有30%的贫困村寨。沧源县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永和口岸的南面是缅甸的佤邦特区。</b></h3> <h3><b>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佤族村寨。</b></h3><h3></h3> <h3></h3> <h3> <b> 这是我在佤乡看到的最好的村民住宅,像别墅一样散落在沧源县城附近的山坳里。</b></h3><h3></h3> <h3></h3> <h3></h3> <h3> <b> 沧源古时俗称阿佤山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佤族先民就在阿佤山区繁衍生息,留下了著名的沧源崖画,孕育了司岗里文化,是佤族文化的发祥地。沧源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地面积占99.2%,坝区仅占0.8%,主要农作物为稻谷、玉米、茶叶、甘蔗等,是著名的功夫茶滇红之乡和云南主要的蔗糖和紫胶生产基地。沧源县城距昆明市886公里,距版纳景洪市500多公里,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度。</b></h3> <h3></h3> <h3><b>西盟县勐卡镇烟波浩渺的佤山云海,摄于2013-11-24上午9时许。</b></h3> <h3></h3> <h3></h3> <h3><b>佤山云海如一幅幅泼墨山水,每一幅都饱含着阿佤人的诗情画意。</b></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b>西盟县勐梭镇风光秀丽的高原湖泊龙潭。</b></h3> <h3><b>西盟勐梭镇龙潭湖畔的芦苇。</b></h3> <h3><b>西盟县竖满了牛头桩的龙摩爷崖谷。</b></h3> <h3><b>龙摩爷崖谷的岩壁上挂满了阿佤人祭祀用的牛头,牛头是佤族的图腾。</b></h3> <h3></h3> <h3> <b> 二、源于“葫芦”的传说</b></h3><h3><b> 关于人类的起源,在西方的《圣经》里有上帝用泥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女娲和伏羲;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人类起源于猿。我在考察阿佤人的故乡时听到另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b></h3><h3><b> 在阿佤山区世代流传着人类起源的创世纪史诗《司岗里》,“司岗”,西盟佤族的解释是“石洞”,“里”是出来,意为人类最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最先从石洞里出来的人是佤族。沧源的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即人类是从葫芦里出来的,最先从葫芦里走出来的人叫阿佤。孕育人类的葫芦是阿佤人崇拜的图腾,因此沧源在古时也称为“葫芦王地”。尽管西盟和沧源两地对《司岗里》的解释略有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佤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阿佤人把“司岗里”称为佤族文化之魂,在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b></h3> <h3> <b>在沧源县新建的葫芦镇幸福工程小区的中心广场上矗立着阿佤人的图腾“葫芦”,记载着阿佤人源于葫芦的传说。</b></h3><h3></h3> <h3><b>这位肤色黝黑的佤族女子长着一双楚楚动人的双眼和甜蜜的大嘴。</b></h3><h3></h3> <h3><b>阿佤女子的服饰传统而时尚,肤色黝黑而健美。</b></h3><h3></h3> <h3></h3> <h3><b>西盟佤族女子,2013-11-23下午摄于勐梭镇龙潭。</b></h3><h3></h3> <h3></h3> <h3><b>西盟佤族男子,2013-11-23下午摄于勐梭镇龙潭。</b></h3><h3></h3> <h3></h3> <h3></h3> <h3></h3> 阿佤人民唱新歌。<h3></h3> <h3></h3> <h3> <b>三、沧源崖画,阿佤人远古的印记</b></h3><h3><b> 崖画和岩画是人类史前的艺术,世界上的崖画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磨制型,第二种是刻制型,第三种为绘制型。沧源崖画属于绘制型,为暗红色,以赤铁矿粉拌动物的血绘于距地面高度2至10米,垂直平整的石灰岩崖面上,经检测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沧源崖画分布在该县勐来、勐省、糯良三个乡镇,海拔1000米到2000米之间山崖上。自1965年以来,发现了15个崖画点,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图形1100多个,图形大的有30厘米,小的约5厘米。崖画内容涉及狩猎、采集、放牧、祭祀、战争、舞蹈、村落等。</b></h3> <h3> <b> 坐落在沧源县勐来乡的崖画村,凤尾竹下的竹楼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双版纳。</b></h3><h3></h3> <h3><b>勐来乡崖画1号点距沧源县城以北19公里。</b></h3><h3></h3> <h3><b> 虽历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图形仍清晰可辨。站在距今有3500多年历史的崖画前,我被人类祖先的史前文化和聪明才智所折服。</b></h3> <h3></h3> <h3> <b> 画面上水牛和牛角绘得较多,较突出,是早期人类对水牛和自身母体的崇拜。崖画不表现对象的明暗和细部,以平涂的色块和简洁的线条构成剪影式图形,酷似近代艺术的抽象画。</b></h3><h3></h3> <h3></h3> <h3> <b> 沧源崖画的魅力在于它为后人解读史前人类的历史提供了一种象形符号,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b></h3> <h3></h3> <h3></h3> <h3> <b> 沧源崖画是人类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1983年1月沧源崖画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11月26日上午沧源县司岗里天然国画长廊的山谷里云雾袅绕。</b></h3><h3></h3> <h3></h3> <h3></h3> <h3><b>沧源县司岗里天然国画长廊山谷中的佤族民居。</b></h3><h3></h3> <h3><b>沧源县佤族儿童。</b></h3><h3></h3> <h3><b>沧源县的佤族老人。</b></h3><h3></h3> <h3></h3> <h3><b>沧源县勐来乡崖画村里织布的佤族妇女。</b></h3><h3></h3> <h3></h3> <h3></h3> <h3><b>坐在手扶拖拉机上的母与子,2013-11-26下午摄于勐来乡崖画村。</b></h3><h3></h3> <h3><b>沧源县勐来乡的佤族男子。</b></h3> <h3></h3> <h3></h3> <h3></h3> <h3><b>沧源县勐来乡的佤族女子。</b></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