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

许娟霞

<h3>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quot;忍耐&quot;。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h3> <h3>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quot;延迟满足&quot;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有32名孩子成功地参与了实验,他们当中最小的三岁半,最大的五岁八个月。研究人员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孩子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还有些孩子等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h3> <h3>这项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表现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18年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中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quot;能够等待更长时间&quot;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quot;自我延迟满足&quot;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h3> <h3>1990年的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h3><h3>2011年,进行了大脑成像检查,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h3> <h3>于是,人们竞相传颂,以为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法宝,在解释和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以为孩子哭了不抱、饿了不喂、想吃不给等等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h3> <h3>其实那个实验中孩子是自己选择延迟满足的,而不是被迫的。</h3> <h3>我们在生活中让孩子等待是在自然条件下,我们实在没办法满足孩子时所必需的等待,而不是成人主动设置障碍逼迫孩子学会等待。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能满足孩子还是尽量满足,这才是育儿的好方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