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烧鸡

东篱

<h3>  阳谷因一部《水浒》被人们所铭记,留下了景阳冈,狮子楼两处人文古迹,提起阳谷人们也就想起武松,以至被称之为英雄的故乡,小说大多是虚构,有名无影者居多,臆想一下当年盛景到时不错,但不够实惠,民以食为天,所以最实惠的当是舌尖上的美食,迁居阳谷多年,口齿之惠颇多,居第一者当属阳谷县名吃——刘家烧鸡。</h3> <h3>  早先我对烧鸡的兴趣并不大,烧鸡味道寡淡,又滴汤挂水的,吃起来很不方便,尤其是鸡肋鸡爪和鸡头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远不如酱牛肉和烧羊肉,特别是牛腱子,切一大盘下酒最来劲,甚有嚼头,也不需挑骨拣刺的,但自从在一好友家偶然尝之便一吃钟情,隔三差五的前去光顾。</h3><h3> 刘家烧鸡算是百年老店了,在商业街东西相对有两家店,据说是堂兄弟俩开的,都挂一样的匾额,黑漆鎏金四个大字——刘家烧鸡。但店面都不大,只有一间店面,烧鸡也是从老家煮好运送至此的,所以里面摆设也相当简单,一台空调,两张长几案,三四把藤椅,一尊仿似金丝楠的根雕茶桌,墙上都是挂着几张水墨书画,老板和小二两人而已,说起老板来,都很有派头,本来一个卖吃食的却斯文的紧,东店老板五短身材,留着剪的很整齐的一字胡,梳着油光可鉴的大背头,一年四季穿黑色唐衫,手里常挂着一串念珠,表情平淡如一潭静水,难道还信佛不成我心里常低估。西店的老板也穿唐衫不过是白色的,身材也高大了许多,手里常拿一把折扇,不过扇子很少打开,表情平淡似笑非笑,很有一股儒雅之气;难道有手艺的人都这么高深难测?说起手艺,虽说都是祖传,但人们却都说说东边的更正宗,两家我也比较过,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同样一大早就有人排队,只不过东店头晌午就售罄,西店过了晌午才卖完。</h3><h3><br></h3> <h3>  要想吃刘家的烧鸡,最好要早去,过了晌午一般都没得买了,就算有也不全了,没了挑头,比如你今天想吃鸡爪和酱猪蹄,去晚了只剩下鸡头了,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刘家的烧鸡头,爱人常说鸡头吃多了不好,所以才不常买,刘家的烧鸡和鸡头鸡爪,都是色泽鲜润,金黄的外皮焦香酥脆让人垂涎欲滴,鸡爪香糯劲道,烧鸡烂而不散,且看那鸡头仿佛还有几份生气,似睡着了一般,但吃起来却又劲香熟烂,吃鸡头配啤酒烧酒都好,刘家的烧鸡头头骨都是事先敲碎再入锅的,所以更入味吃起来也更方便,吃鸡头先吃鸡冠儿,然后撕下一圈鸡皮,又香又有嚼头,然后再揭开头骨吮吸鸡脑,带着香鲜的汤汁,再就一口烧酒,很是过瘾,吃鸡头不比吃酱牛肉,可以大快朵颐,想想水壶里的英雄们去店里吃酒,大多数是喊着小二来三斤熟牛肉五斤烧酒,然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气干云,好像水浒里的馆子只有熟牛肉似的。吃鸡头需要细嚼慢品,小口吃肉小口品酒,没有惊涛澎湃,却细水长流,静水流深,更有一种平淡生活中的禅意,如若吃的急了,细骨小刺也扎的你满嘴出血。吃烧鸡,鸡爪,鸡头,酱猪蹄,都需要慢品,细嚼慢咽,适合心境闲淡之人,约三五好友,于清风明月中细品慢酌,慢慢消磨清浅的光阴,如若鲁莽焦躁之人则只能去吃鸡屁股了,狼吞虎咽,片刻饱醉于地,有何趣味,少了月明风清,参差竹影,更少了对生活对人生的品味和斟酌!年少之时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琐细的东西,越来越喜欢细品慢酌,或许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生活的本真!<h3><br></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