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世界文化之旅(17):艺术宝库梵蒂冈博物馆(下)

野山

<h3>图1、索宾斯基画廊(Sala Sobieski)的著名巨幅绘画《索宾斯基解放維也納》。</h3><h3>梵蒂冈博物馆的精华集中在拉斐尔画室和西斯廷小教堂。世界各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排着队送钱,主要就是冲着这两个馆来的。在别的馆参观时,游览的人稀稀拉拉,等到了这两个馆,人山人海。已经来的,不愿离开;后面的人又源源不断地往里挤,工作人员一个劲地疏导人群。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文化奇迹!你不得不承认,杰出的艺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h3><h3>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罗马人征服了古希腊,他们并没有全盘消灭古希腊的文化,而是让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灿烂文化之余晖造就出古罗马的人文精神,并焕发出它的金色光芒。这道光芒让西欧的人文精神渗透进他们的骨髓和神经之中,代代相传至今。当时,随着古罗马人在地图板块上的节节胜利,古罗马在科学、建筑、艺术等等领域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h3> <h3>图2、拉斐尔弟子的作品《十字的出现》(The Vision of the Cross)</h3><h3>在绘画方面,它既承袭了古希腊的艺术精髓,但又有创新。在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它不再模仿古希腊式的直线条的二维画面,而是把数学的立体和透视概念引进绘画的技法之中,使这个时代的绘画更接近逼真,更接近现实。 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到了盛期,出现了许多绘画大师,特别是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三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艺术推向了顶峰,创造出无数精湛的壁画,可以这么说,它是世界壁画王国。</h3> <h3>图3、拉斐尔画室屋顶画</h3><h3> 新教皇上台不一定会使用上任教皇的寓所及工作间,往往会重新装饰一个办公室(签名室)。1503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决定把最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家请到罗马来为他服务。当时,米开朗基罗正在为教皇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刚满25岁的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接到罗马送来的圣旨:&quot;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quot; 拉斐尔意识到自己的羽毛已经丰满了,可以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也想到罗马去一显自己的才能。</h3><h3> 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除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之外,其余的画家们全被辞退了。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h3> <h3>图4、著名的《米尔维奥桥的胜利》</h3><h3>教皇委托拉斐尔装修自己的签名室,因而造就了拉斐尔画室——西欧艺术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拉斐尔为梵蒂冈作壁画10年,壁画的总称是《教权的建立和巩固》,在宗教题材中注入人文主义内容,以现实的手法展现有血有肉的世俗生活。4房间的所有壁画和顶画,都出自拉斐尔之手,最杰出的作品是《雅典学院》。</h3><h3>在第一间房里拉斐尔画了《圣礼之争》、《雅典学院》、《帕那苏斯山》、《三德像》四幅壁画。我最欣赏拉斐尔《雅典学院》这幅画作的精巧构思,将众多不同时代的名人放在一个空间。</h3><h3>因为该画正面站满了人,并没有离去的意思,我只能在略偏侧的位置上照相,在不能使用闪光灯的条件下,不但画面不太正,图像也较模糊。</h3> <h3>图5、拉斐尔的《雅典学园》</h3><h3>画内绘有哲学家们和学者们围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亲密交谈的场景,形象各异,自然生动,背景是明朗宽敞的古代建筑,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风格。画面中心的两个人,手指向天的是柏拉图,因为他研究一切形而上的学问——"天之道",手指向地的是亚里士多德,因为他研究一切人世间的应用学科——"人之道",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拉斐尔又没见过柏拉图,所以拉斐尔所画的柏拉图的脸,实际上是达芬奇。左边穿绿衣服秃头的那个,是他们的师傅苏格拉底,前景上画面右下角那群人物中心,低头向下伸手那个,是几何学创始人欧几里德,正在图板上给学生讲几何学原理,也有人说那是阿基米德。画面最右方倒数第二个,戴绿色贝蕾帽的年轻人,是拉斐尔本人。前景最右方背对着观众,手里拿着地球仪的,是托勒密。画面左侧前排,脸对观众,身穿蓝衣,戴着帽子正在看书的,是哲学家伊壁鸠鲁。</h3><h3> 拉斐尔画这幅杰作的时候,米开朗基罗正在隔壁西斯廷小教堂屋顶上画他的创世纪。拉斐尔有一天去隔壁瞄了一眼,结果大为惊叹,回来就把米开朗基罗加在他的雅典学院里面,就是画面正中前方坐在地上靠着一张石桌单臂支头那个紫衣大胡子。</h3> <h3>图6、《圣礼的争辩》</h3><h3> 《圣礼之争》是一半圆形庞大构图,描绘古代哲人智者在沉思默想或交谈辩论的形象。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画的是人数众多的教会领袖和高级僧侣,天上画的是神的三位一体: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鸽子,12圣徒围成半圆坐在耶酥的两边。整个画面人物虽多,但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神态各异的人物活动都是紧密相联,互相呼应。</h3> <h3>图7、《赫利奥多罗斯被逐出神殿》</h3><h3>根据诗人德拉·埃利奥多罗的诗,拉斐尔在第二间房里配制了四幅壁画:《赫里奥多罗斯被逐出神殿》、《波尔神纳的弥撒》、《彼得被救出狱》和《教皇和阿提拉会见》。这组画的主题是歌颂教皇的权力及其胜利。</h3> <h3>图8、《波尔奇宫的火警》</h3><h3>在第三件房间里,拉斐尔创作的壁画《波尔奇宫的火警》,原本是宣扬教皇利奥四世用祈祷消灭了火灾奇迹的,可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却在这里歌颂了意大利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火灾。</h3> <h3>图9、画室的屋顶画</h3><h3>从拉斐尔房间出来,经过一个狭小的走廊,进入到西斯廷教堂。这是教皇私人祈祷的小教堂,也是票选新教皇的地方,博物馆的最后一个高潮就在这个小教堂。教堂里有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的世界名作穹顶画《创世纪》和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教堂空间被金丝和大理石筑成的栅栏分成两部分,开大会的时候,栏杆里面(即西面)祭台所在的一侧供给教皇或教廷要员、红衣主教们就坐,栏杆外供给普通来宾就坐。我们进来时,教堂里黑压压地挤满了人,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屋顶极为精美的作品,无数个相机伸向空中,没有人敢用闪光灯,大家像对圣物一样毕恭毕敬。</h3> <h3>图10、通向西斯廷教堂的走廊</h3><h3>西斯廷天顶画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绘画总面积500多平方米,形体鲜明的人像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当时,许多人对年青的米开朗基罗承担这个重任表示怀疑,但教皇却对这个善于创新的新手充满信心。1508年5月,米开朗基罗开始作画,直到1512年10月31日,巨画终于完成,整幅画面覆盖着天花板。</h3> <h3>图11、栅栏将西斯廷教堂空间一分为二</h3><h3>女儿对《圣经》里的故事较为了解,她读过许多书。她指着天花板向我介绍,米开朗基罗在拱顶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的是《神分光明与黑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祭献》、《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主题。</h3><h3>《创造亚当》中的上帝与亚当的形象尤为杰出,亚当被创造出来了:一个有成熟的健美体格的美少年,他那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刚刚从睡幻中苏醒,还不能站立起来行动,等待着万能的造物主给他以力量。上帝耶和华被画成一位慈祥的老人,扶着天使们飞来,把有着无限力量的手伸向亚当,而亚当将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刹那获得生命和力量。该画被誉为文艺复兴盛期美术最完美的创造。(图14)</h3> <h3>图12、《创世记》覆盖着天花板</h3><h3>仔细观察,就个画面周围都是以建筑结构等柱壁装饰,把每个画面分隔开。并在每一分隔的区域内四角,画上共二十个裸体青年,再在各区域的四个大框内画了十二个形体较大的先知的形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拿着一本书(图18)。</h3><h3>矩形的两条长边上,共有八个三角档,在档与档之间又画了"基督祖先的故事"(图17)。而在矩形两端的四个大三角档内,又画了四个圣经故事:《礼拜铜蛇》、《大卫杀哥利亚》、《哈曼的磔刑》、《朱提斯杀荷罗芬尼斯》(图19),共同组成一首以颂扬人类创造性智慧,赞美人性与人的肉体的美的宏伟的色彩交响曲。其中每一个主题,每一个画面以及每一个壮美的裸体形象都蕴含着对人生欢乐与创造力量的肯定。</h3> <h3>图13、《大洪水》</h3><h3> 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顶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5O0平方米左右,实为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像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h3> <h3>图14、《创造亚当》的神指与人指的接触</h3><h3> 当抬头仰望栩栩如生的情景,天空中似乎飘荡着海顿那世界三大神剧之一的《创世纪》。浑厚的管乐开场之后,混浊的宇宙豁然天地分明,昼夜有序。随着弦乐的起伏,亚当和夏娃在天国架着云彩飘悠……。</h3> <h3>图15、《诱惑与逐出乐园》</h3><h3> 当时,画壁画的方式叫做湿壁画,目的使颜料和白灰融合在一起,永远不会退色。这种方法对画家的要求很高,作品的完成程序是这样的:由画家画好草稿及格子,并根据对应的墙壁找来相等大小的纸,打上格子,依小样放大,并沿线条打上小孔。另准备一个炭粉包,在第二层灰膏上完后,将纸置于其上,用炭粉包延小孔轻敲,这样拿掉纸以后就有了画作的草图。画家必须在灰泥干之前把画画在湿的墙上,也就是6小时以内完成。一旦颜色被吸收进灰泥里,再要修改非常困难。这就考验画家下笔的果断性和准确性。</h3> <h3>图16、《创造日、月与动植物》</h3><h3>还有一点是,冬天不能生炉子,因为温度会加速墙面干燥;夏天无法通风,同时还有来自于灰膏和颜料的味道,你能想象出作业环境的恶劣程度吗?</h3><h3>天顶画稿完成后,米开朗基罗决定让助手来完成一部分绘制任务。但这些助手一开始就令米开朗基罗不满,于是再度抹掉已画上的部分,由他独自一人来完成全部天顶画,整整用了四年多的时间。</h3> <h3>图17、主题画边上的三角画</h3><h3>米开朗基罗在一封给家人的信中对他自己的工作状态是这样描述的:&quot;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胸部像头枭。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腰缩向腹部底地位,臀部变成称星,压平我全身底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陡然摸索几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弓。&quot;</h3> <h3>图18、天顶画里的《利比亚女祭司》</h3><h3>在工程完工之后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的眼睛不能平视,连看一封信也必须拿起仰视。那时,米开朗基罗不过37岁,可是那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已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米开朗基罗正是用这种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天顶画,而他留给后人的是不朽的宏伟而严谨、富丽而庄严。尽管米开朗基罗在艺术语言方面给与人们无限的解说空间,但是,人们对他那种工作精神的敬佩,同样成为审视这一艺术巨作的重要的方面。</h3> <h3>图19、天顶画里的《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女祭司》</h3><h3>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力量来完成这篇巨作?是宗教信仰?是对艺术的执着?是教皇的信任?我边看边在思考这个问题。据说当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不禁感慨地说:&quot;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quot;</h3> <h3>图20、三角壁画《朱提斯杀荷罗芬尼斯》</h3><h3>在《创世纪》完成34年后,年已60的米开朗琪罗又被教皇保罗三世邀来作这教堂祭坛壁画,他以6年时间画成《最后审判》(1536~1541),也称《末日审判》。这是教皇保罗三世给他出的壁画命题。在欧洲宗教改革的动荡时代,教皇想借此告戒立场游移不定的天主教徒,小心下地狱受罚!</h3><h3>《最后审判》题材选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表现传说的所谓世界终有一天必将毁灭,无论活人死人都要接受上帝或他的代表基督的审判,按照各人生前的善恶表现,分别升入天堂或打入地狱。此画宽13.4米,高14.6米,大约200平方米。</h3> <h3>图21、《最后审判》</h3><h3>壁画分为四层:第一层左右两角画的是簇拥的天神,他们拥抱着十字架、刺冠、石柱、长梯等,都是基督受难的刑具。</h3><h3>第二层是壁画的主体,画面中心是耶稣基督,基督左面是圣母玛利亚和圣彼得的胞弟安德列;安德列手扶斜十字架,表示它是交叉被钉死的。基督右面手持钥匙的白胡子老头是圣彼得,圣彼得身后棕色须发的是圣保罗;基督左腿底下手提人皮的是圣巴多罗茂,他殉道以后被剥了皮。耐人寻味的是,圣巴多罗茂及其人皮的头像都是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有人据此解释说,这表示米开朗基罗相信只有经过痛苦修炼,人们才能获得信仰得到拯救。</h3> <h3>图22、画面中心是耶稣基督</h3><h3>第三层中间几个天神正在吹号,召唤死者们从墓穴里出来,接受末日审判(图23)。凡善人都可以飘然升天,上升速度依德行高低区别快慢,不少凡人需要德行高尚的人扶助或拉引,尽在此理。</h3><h3>第四层的左面是正在从墓穴复活的人们待救的景象;右面是正在沉沦的&quot;地狱&quot;局部。在这里,负责从冥河超度亡灵到阴曹地府的船夫查龙,正在挥舞他手中的浆,把罪孽深重的人驱赶下船,打到地狱的深处永远受罚;另一位长着一双驴耳朵的是地狱的判官米诺斯,这个人物形象取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h3> <h3>图23、天神正在吹号</h3><h3>全画以基督为中心形成一个涡旋形的结构,犹如被暴风卷起的人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里的基督由传统的仁爱之神变成了复仇之神。他站立云端,高举有力的手臂,以铁面无私的表情执行他神圣的权利。在他的周围既有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和圣徒,也有丧尽天良的人间败类,他们经过基督的审判,分别升入天堂或地狱。米开朗琪罗在描绘这众多的人物形象时,明显地表现了他的爱憎,也表现了对人间的不平和痛苦的控拆。全画200多个人物,姿态和表情各异,宏伟的构图和生动的细节并重,体现了米开朗琪罗非凡的创作才能。在创作这一作品的过程中,六十多岁的米开朗琪罗既要克服年老体弱的困难,又要不断地和教会对这一作品的种种干预作斗争,充分体现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可贵的斗争精神。</h3> <h3>图24、《最后的晚餐》</h3><h3> 两边的墙上是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大师们的12幅杰作,北墙的6幅壁画是根据《圣经·新约》描绘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南墙的6幅壁画是根据《圣经·旧约》描绘摩西的生平事迹;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以S.Botticelli为代表)和翁布里亚 (以Perugino为代表)的艺术大师们的杰作。</h3> <h3>图25、《给圣彼得钥匙》</h3><h3> 内容是摩西和耶稣的一生事迹,内容分成从摩西得到十戒前,摩西到耶稣诞生,基督教纪元以后三个时期。作为侧面墙上壁画的总设计,拉斐尔的老师Perugino的《给圣彼得钥匙》引人瞩目,基督被12使徒环绕,基督将象征着天国和人间的金银钥匙交给跪在前面的圣彼得。</h3><h3>我们用了三个小时走马观花看完了博物馆几个主要馆。有些馆没有去,有些只是走过,没有停下脚步欣赏。我们的目标就是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h3><h3>在罗马五天,最大的收获是对古罗马高超建筑艺术的了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巨匠米开朗基罗、贝尼尼、拉斐尔的不朽作品已经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h3>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壁画

教皇

画面

基督

天顶

教堂

艺术

西斯廷